第三篇 古代詩歌分類鑒賞
第一節(jié)寫景抒情詩的鑒賞
一、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把握詩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薄皸魅~”、“荻花”、“秋”三個意象不光點明了景物、時節(jié),還通過這三個意象特有的屬性渲染了送別時的環(huán)境氛圍和詩人憂傷的情緒。古詩意象往往寓繁于簡,寓萬于一,以高度濃縮的藝術(shù)形象誘發(fā)想象,產(chǎn)生奇特的審美效果。
二、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fā)感情,是中國古典詩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園詩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經(jīng)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帶上詩人的感情色彩,為表達詩的特定情感服務(wù)。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三、領(lǐng)會詩人寫景所表現(xiàn)的情感。
一般地寫景詩,字里行間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純粹是寫景的山水小詩,就不那么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對作者的身世,當(dāng)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論世,才可能準(zhǔn)確地領(lǐng)會詩人寫景所表現(xiàn)出的情感。這里牽涉到一個感情寄托的問題,分析詩歌,應(yīng)認(rèn)真判斷感情寄托的深淺,切忌隨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
四、分析詩歌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
山水田園詩寫景的方法很多,鑒賞時應(yīng)主要注意寫景的常見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變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BR> 3.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如虛實結(jié)合(“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以動襯靜(“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明、暗對比(“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以小見大(“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jié)合(“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與“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比興手法的運用。
語言運用方面,既要學(xué)會欣賞像盛唐詩人所描寫的雄渾壯麗的景象,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又要善于體會詩人細致入微的觀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細雨魚兒出,微風(fēng)燕子斜”。
第二節(jié)詠物言志詩的鑒賞
詠物言志詩是通過對獨特的事物的贊賞,來表達自己的精神品質(zhì)或理想。鑒賞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把握所詠之物的特點
既然是詠物詩,當(dāng)然要寫所詠之物的形態(tài)、色澤、特征,追求貼切逼真,但如果僅僅是客觀的描摹,滿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詠物詩。也就是說,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行蹤漂泊不定),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保ɡ钌屉[《蟬》)這是一首詠物詩,以蟬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寫蟬的艱難處境:由于自命高潔,總是食不果腹;雖然竭盡全力地叫,也是白費精神,得不到同情。這實際是說詩人自己。下面四句則直抒胸臆。三聯(lián)上句說自己官位低微,無所歸依;下句說田園都荒蕪了,還做這個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辭官歸隱的心意。尾聯(lián)又把自己的命運和蟬聯(lián)系起來,從蟬的叫聲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蟬一樣清苦。作者是懷著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寫蟬的,用蟬來警戒自己,要像蟬那樣保持清高和廉潔,即使政治環(huán)境惡劣,也永遠不變初衷。
二、體悟詩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淵明詠菊,抒寫自己悠閑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游詠梅,表明自己為媚于俗、堅守正義的氣節(jié)。由于作者的經(jīng)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觀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寫同一事物,他們也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當(dāng)然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詩人明確意識的寄托。但是一首優(yōu)秀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詩人的人生態(tài)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隱含生活的道理。這就是我們在讀解時要細加領(lǐng)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蓱z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fēng)不用媒。”(李賀《南國十三首》)這是李賀辭官回鄉(xiāng)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詩中第一、二句是寫新花開,三、四句則寫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ㄩ_時像越女那雙水靈靈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紅的漂亮的臉蛋,美不勝收??墒呛镁安婚L,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紅滿徑?!翱蓱z”乃惜花傷春之情,也是詩人自傷自悼之詞。末句則用擬人的手法寫落花身不由已的時候的狀態(tài)。從表面上看“嫁與東風(fēng)”是自愿,“不用媒”證明了這一點。其實嬌花又何嘗愿意離開枝頭?!凹夼c東風(fēng)”雖“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ㄊ㈤_時未嫁,而花凋零時始嫁,則培增惆悵。其實,這是一種悲劇的氣氛,卻從欣喜的情調(diào)來寫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詩中旨趣之道。聯(lián)系詩人當(dāng)時的境況,詩人才不過二十多歲,正當(dāng)風(fēng)華正茂,卻不被*所用,懷才不遇,自生自滅,不勝悲凄。細味此情,便知詩人寫此詩的良苦用心。
三、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詠物詩的寫作技巧或擬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寫,或側(cè)面烘托等。
第一節(jié)寫景抒情詩的鑒賞
一、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把握詩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薄皸魅~”、“荻花”、“秋”三個意象不光點明了景物、時節(jié),還通過這三個意象特有的屬性渲染了送別時的環(huán)境氛圍和詩人憂傷的情緒。古詩意象往往寓繁于簡,寓萬于一,以高度濃縮的藝術(shù)形象誘發(fā)想象,產(chǎn)生奇特的審美效果。
二、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fā)感情,是中國古典詩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園詩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經(jīng)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帶上詩人的感情色彩,為表達詩的特定情感服務(wù)。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三、領(lǐng)會詩人寫景所表現(xiàn)的情感。
一般地寫景詩,字里行間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純粹是寫景的山水小詩,就不那么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對作者的身世,當(dāng)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論世,才可能準(zhǔn)確地領(lǐng)會詩人寫景所表現(xiàn)出的情感。這里牽涉到一個感情寄托的問題,分析詩歌,應(yīng)認(rèn)真判斷感情寄托的深淺,切忌隨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
四、分析詩歌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
山水田園詩寫景的方法很多,鑒賞時應(yīng)主要注意寫景的常見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變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BR> 3.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如虛實結(jié)合(“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以動襯靜(“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明、暗對比(“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以小見大(“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jié)合(“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與“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比興手法的運用。
語言運用方面,既要學(xué)會欣賞像盛唐詩人所描寫的雄渾壯麗的景象,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又要善于體會詩人細致入微的觀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細雨魚兒出,微風(fēng)燕子斜”。
第二節(jié)詠物言志詩的鑒賞
詠物言志詩是通過對獨特的事物的贊賞,來表達自己的精神品質(zhì)或理想。鑒賞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把握所詠之物的特點
既然是詠物詩,當(dāng)然要寫所詠之物的形態(tài)、色澤、特征,追求貼切逼真,但如果僅僅是客觀的描摹,滿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詠物詩。也就是說,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行蹤漂泊不定),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保ɡ钌屉[《蟬》)這是一首詠物詩,以蟬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寫蟬的艱難處境:由于自命高潔,總是食不果腹;雖然竭盡全力地叫,也是白費精神,得不到同情。這實際是說詩人自己。下面四句則直抒胸臆。三聯(lián)上句說自己官位低微,無所歸依;下句說田園都荒蕪了,還做這個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辭官歸隱的心意。尾聯(lián)又把自己的命運和蟬聯(lián)系起來,從蟬的叫聲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蟬一樣清苦。作者是懷著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寫蟬的,用蟬來警戒自己,要像蟬那樣保持清高和廉潔,即使政治環(huán)境惡劣,也永遠不變初衷。
二、體悟詩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淵明詠菊,抒寫自己悠閑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游詠梅,表明自己為媚于俗、堅守正義的氣節(jié)。由于作者的經(jīng)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觀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寫同一事物,他們也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當(dāng)然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詩人明確意識的寄托。但是一首優(yōu)秀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詩人的人生態(tài)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隱含生活的道理。這就是我們在讀解時要細加領(lǐng)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蓱z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fēng)不用媒。”(李賀《南國十三首》)這是李賀辭官回鄉(xiāng)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詩中第一、二句是寫新花開,三、四句則寫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ㄩ_時像越女那雙水靈靈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紅的漂亮的臉蛋,美不勝收??墒呛镁安婚L,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紅滿徑?!翱蓱z”乃惜花傷春之情,也是詩人自傷自悼之詞。末句則用擬人的手法寫落花身不由已的時候的狀態(tài)。從表面上看“嫁與東風(fēng)”是自愿,“不用媒”證明了這一點。其實嬌花又何嘗愿意離開枝頭?!凹夼c東風(fēng)”雖“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ㄊ㈤_時未嫁,而花凋零時始嫁,則培增惆悵。其實,這是一種悲劇的氣氛,卻從欣喜的情調(diào)來寫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詩中旨趣之道。聯(lián)系詩人當(dāng)時的境況,詩人才不過二十多歲,正當(dāng)風(fēng)華正茂,卻不被*所用,懷才不遇,自生自滅,不勝悲凄。細味此情,便知詩人寫此詩的良苦用心。
三、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詠物詩的寫作技巧或擬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寫,或側(cè)面烘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