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棵是棗樹,還有一棵也是棗樹……”這是魯迅在散文《秋夜》一開頭說的兩句話。
站在魯迅故居的后園里朝遠處望,我沒有看到棗樹,看到的是樓房和遠處灰蒙蒙的天空。故居的前院和后小院的通道處,倒是有兩棵棗樹,由于無人采摘,棗樹上結滿了熟透的棗子,許多都掉落在地上,在土里腐爛了。
一旁的接待人員說:“那兩棵當年的棗樹都沒了,這幾棵,是后來補種上去的?!?
棗樹沒了,魯迅也沒了,留下來的是那些立在原地、傻呆呆等著主人回來的房子,以及魯迅當年手植的丁香。它們已歷經了70多年的風雨,枝繁葉茂,快遮擋住了院子里的天空。
去魯迅生前的故居看看,是我的一個愿望。
出阜成門地鐵站,東行一程,再往北轉,喧鬧聲漸少。兩溜老舊的平房間有一扇朱紅色的大門,那就是魯迅故居——阜成門內西三條21號。
大門里什么東西也沒有,有工人正在忙碌地鋪地板,灰頭土面的。博物館負責人說:“我們原計劃趕在10月19日魯迅逝世70周年前完工,現(xiàn)在恐怕是要推遲了。魯迅故居的門從5月份就關閉了。等博物館修繕好后,一起對外開放?!?
魯迅故居是一座青瓦灰墻的小四合院,東墻上掛著“西三條胡同21號”的門牌還能依稀辨認。再旁邊,是郭沫若寫的“魯迅故居”的牌子。
故居的門果然關著。一番糾纏后,終于準我進去看看。從正門進去,是很小的一個院子。北邊是他的母親和他妻子朱安的臥室。西邊是廚房,東邊是女工們的臥室,南邊是魯迅會客和藏書的地方。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間小房子,北京人稱為“老虎尾巴”的地方,是魯迅的臥室兼工作室。魯迅故居的接待員說:“這不算什么很好很講究的四合院。但魯迅當時急著搬進來,就顧不得那許多了?!薄 ?BR> 的確,魯迅顧不得那許多了。因為和兄弟周作人的失和,他不得不離開從前的八道灣11號——那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很大的院子,還有池塘,有兄弟,還有母親。
整個宅院都由他親自設計
魯迅想著搬家,但他那時候經濟拮據(jù),沒有錢,不得不臨時搬到一個只有幾平方米的房子里。
住了9個月后,他向老朋友齊壽山、許壽裳各借400銀元,買下了阜成門內宮門口西三條21號的院子,也就是現(xiàn)在這座宅院。這本是一座破舊不堪的院子,但為了給母親和自己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魯迅親自設計并繪制了草圖,對院內原有的6間舊屋進行了改造翻修。原來只有老屋6間,北房、南房各有3間;他買下后做了一番改造:東西各加了兩小間廂房,使小院布局更加合理、實用;同時又挖了水井,種上刺梅、丁香、碧桃等花木,使這座小小的北京四合院別具一格,有了南方可人的景觀。同年5月,魯迅帶著母親、妻子住到了這里。
后院的中心,果然有一口他親自打鑿的苦井?,F(xiàn)在周圍圍上了白色的柵欄,非常的顯眼。只是井上被兩塊大石板蓋住,不知道是否還有井水。故居接待員笑著回答說:“北京近年地下水都普遍下沉,井里早沒水了!”
魯迅臥室和工作室,是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間小房子,這也是魯迅設計的“作品”,北京人把這樣的屋子稱為“老虎尾巴”。走進去,里面的面積不足10平方米。窗下是一張長凳架著兩塊木板的單人床,單人床邊上是一張書桌,書桌前依序擺放著一盞煤油燈、一個舊式鬧鐘和一個相框。相框里,是魯迅的老師藤野先生的照片。推開窗戶,就可以看到后園的水井和菜畦,以及院外的天空。
站在窗前,我想起以前讀過魯迅的《野草》、《彷徨》和《朝花夕拾》和他若干的雜文,才知道是在今天的這片屋檐下誕生的。離開這里以后,像《朝花夕拾》這樣溫馨而傷感的作品,魯迅以后再也沒有寫出過了。
站在魯迅故居的后園里朝遠處望,我沒有看到棗樹,看到的是樓房和遠處灰蒙蒙的天空。故居的前院和后小院的通道處,倒是有兩棵棗樹,由于無人采摘,棗樹上結滿了熟透的棗子,許多都掉落在地上,在土里腐爛了。
一旁的接待人員說:“那兩棵當年的棗樹都沒了,這幾棵,是后來補種上去的?!?
棗樹沒了,魯迅也沒了,留下來的是那些立在原地、傻呆呆等著主人回來的房子,以及魯迅當年手植的丁香。它們已歷經了70多年的風雨,枝繁葉茂,快遮擋住了院子里的天空。
去魯迅生前的故居看看,是我的一個愿望。
出阜成門地鐵站,東行一程,再往北轉,喧鬧聲漸少。兩溜老舊的平房間有一扇朱紅色的大門,那就是魯迅故居——阜成門內西三條21號。
大門里什么東西也沒有,有工人正在忙碌地鋪地板,灰頭土面的。博物館負責人說:“我們原計劃趕在10月19日魯迅逝世70周年前完工,現(xiàn)在恐怕是要推遲了。魯迅故居的門從5月份就關閉了。等博物館修繕好后,一起對外開放?!?
魯迅故居是一座青瓦灰墻的小四合院,東墻上掛著“西三條胡同21號”的門牌還能依稀辨認。再旁邊,是郭沫若寫的“魯迅故居”的牌子。
故居的門果然關著。一番糾纏后,終于準我進去看看。從正門進去,是很小的一個院子。北邊是他的母親和他妻子朱安的臥室。西邊是廚房,東邊是女工們的臥室,南邊是魯迅會客和藏書的地方。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間小房子,北京人稱為“老虎尾巴”的地方,是魯迅的臥室兼工作室。魯迅故居的接待員說:“這不算什么很好很講究的四合院。但魯迅當時急著搬進來,就顧不得那許多了?!薄 ?BR> 的確,魯迅顧不得那許多了。因為和兄弟周作人的失和,他不得不離開從前的八道灣11號——那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很大的院子,還有池塘,有兄弟,還有母親。
整個宅院都由他親自設計
魯迅想著搬家,但他那時候經濟拮據(jù),沒有錢,不得不臨時搬到一個只有幾平方米的房子里。
住了9個月后,他向老朋友齊壽山、許壽裳各借400銀元,買下了阜成門內宮門口西三條21號的院子,也就是現(xiàn)在這座宅院。這本是一座破舊不堪的院子,但為了給母親和自己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魯迅親自設計并繪制了草圖,對院內原有的6間舊屋進行了改造翻修。原來只有老屋6間,北房、南房各有3間;他買下后做了一番改造:東西各加了兩小間廂房,使小院布局更加合理、實用;同時又挖了水井,種上刺梅、丁香、碧桃等花木,使這座小小的北京四合院別具一格,有了南方可人的景觀。同年5月,魯迅帶著母親、妻子住到了這里。
后院的中心,果然有一口他親自打鑿的苦井?,F(xiàn)在周圍圍上了白色的柵欄,非常的顯眼。只是井上被兩塊大石板蓋住,不知道是否還有井水。故居接待員笑著回答說:“北京近年地下水都普遍下沉,井里早沒水了!”
魯迅臥室和工作室,是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間小房子,這也是魯迅設計的“作品”,北京人把這樣的屋子稱為“老虎尾巴”。走進去,里面的面積不足10平方米。窗下是一張長凳架著兩塊木板的單人床,單人床邊上是一張書桌,書桌前依序擺放著一盞煤油燈、一個舊式鬧鐘和一個相框。相框里,是魯迅的老師藤野先生的照片。推開窗戶,就可以看到后園的水井和菜畦,以及院外的天空。
站在窗前,我想起以前讀過魯迅的《野草》、《彷徨》和《朝花夕拾》和他若干的雜文,才知道是在今天的這片屋檐下誕生的。離開這里以后,像《朝花夕拾》這樣溫馨而傷感的作品,魯迅以后再也沒有寫出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