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法在技術型資產評估中的應用

字號:

(1)收益法在技術型資產評估應用的原理
    由于技術型資產的使用價值及其獨占性和壟斷性,能給所有者或使用者帶來超額收益價值,其價格難以其實際成本作價,而是以其應用后的近期和未來可能創(chuàng)造的效益來確定。
    收益法是通過估算被評估資產未來的預期收益,然后折算成現(xiàn)值(評估基準日的現(xiàn)在價值量)。此方法,國外用的最普遍,在國內也是技術型資產評估的主要方法。它的出發(fā)點是資產的價值由使用所產生的效益大小決定,不考慮其成本。是將評估對象剩余壽命期間每年的預期收益,用適當?shù)恼郜F(xiàn)率折現(xiàn),累加得出該資產在評估基準日的評估價值。
    基本公式為:(省略)
    式中:V--被評估的技術型資產的價值;Ft--投資人利用待評估資產帶來的第t年的凈收益;i--適用的折現(xiàn)率;t--投資人利用待評資產帶來直接收益可以持續(xù)的時間(年限);n--被評估技術型資產的經濟壽命周期。
    從上述公式可以看出,要計算出被評估技術型資產的價值,必須要確定式中的以下三個量:
    ①技術型資產每年的凈收益F;②技術型資產獲得收益的持續(xù)時間,即技術型資產的經濟壽命周期n;③適當?shù)恼郜F(xiàn)率。
    (2)技術型資產所能產生的收益大小的計算
    當企業(yè)采用專利或專有技術后,比不采用該技術收益多,產生了新增利潤。
    專利或專有技術中有功能優(yōu)越型技術,也有費用節(jié)約型技術,或者兩者兼而有之。采用功能優(yōu)越型技術,生產出產品的特點是質量好、精度高,或者給產品增加了功能,能為企業(yè)增加收益;采用費用節(jié)約型技術,比不采用這一技術,節(jié)約了相應材料、能源、勞動力和成本,為企業(yè)增加了收益。  被評估技術型資產在壽命期內獲利總額F的計算公式為:
    F=[(采用先進技術前后產品價格之差-采用先進技術前后產品成本之差)]×采用先進技術前后產品銷售量之差×技術型資產的經濟壽命期或合同期
    或者寫成如下形式:
    F=[(P1-P0)-(C1-C0)](Q1-Q0)n
    式中:P1為改進后產品的價格;P0為改進前產品的價格;C1為改進后產品的成本;C0為改進前產品的成本;Q1為改進后產品的銷售量;Q0為改進前產品的銷售量;n為技術型資產的經濟壽命期(或合同期);F為壽命期內利潤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