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游考試景點(diǎn)知識(shí):杭州西湖景點(diǎn)導(dǎo)游

字號(hào):

一、游覽線路
    西湖概況——蘇堤——西泠橋——秋瑾墓——俞樓——六一泉——西泠印社——樓外樓——中山公園——湖中三島——雷峰塔——浙博——平湖秋月——白堤——寶石山及保俶塔——放鶴亭
    二、西湖概況
    西湖在杭州市區(qū)西面,面積6 .5平方分里,蓄水量近1400萬立方米。水的平均深度在2.27米,最深處有5米,最淺處不到1米。湖中的孤山是西湖的島嶼,西湖外湖中的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三座小島似我國(guó)古代神話中的“蓬萊三島 ”。白堤、蘇堤,猶如兩條輕柔的緞帶,橫亙湖中。
    三、各具體景點(diǎn)的內(nèi)容
    1、孤山景區(qū)
    孤山為西湖群山中最低的山,海拔僅38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遠(yuǎn)在唐宋時(shí),孤山景色就已聞名,南宋理宗曾在此興建規(guī)模宏大的西太乙宮,把大半座孤山劃為御花園。清朝康熙皇帝又在此建造行宮,雍正皇帝改行宮為圣因寺,與當(dāng)時(shí)的靈隱寺、凈慈寺、照慶寺并稱“西湖四大叢林"。山取名“孤山”是因?yàn)闅v此山風(fēng)景特別優(yōu)美,一直被稱為孤家寡人皇帝所占有,故名。從地質(zhì)學(xué)上講,孤山是由火山噴出的流紋巖組成的,整個(gè)鳥是和陸地連在一起的,所以“孤山不孤,斷橋不斷,長(zhǎng)橋不長(zhǎng)”被稱為西湖三絕。
    2、湖中三島
    西湖中的島“三潭印月”,也叫小瀛州,是一個(gè)“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湖上花園。總面積7萬平方米,其中水面占60%,全島呈“田”字形。初建軍于明代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是用疏浚的湖泥堆積而成的。它的精華就在于島南面的三座石塔。
    湖中那座飛檐翹角的亭名叫湖心亭。它是西湖中的一座亭,也是在西湖三島中最早營(yíng)建的一座島,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距今已有440年的歷史。“湖心平眺”是錢塘十景之一。
    湖中最小的島為阮公墩。是西湖三島中最小的一個(gè),面積僅5561平方米。它是在清朝嘉慶年間(1800年),浙江巡撫阮元用疏浚西湖后的淤泥堆積而成的。
    3、二堤
    1)白堤及斷橋
    白堤原名“白沙堤”,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以風(fēng)光旖旎而著稱。杭州人民為緬懷這位對(duì)杭州做出杰出貢獻(xiàn)的“老市長(zhǎng)”白居易,把它命名為白堤。在白堤的盡頭,就是的斷橋。斷橋的名字最早取于唐代,宋代稱寶祜橋,元代又叫段家橋,以前是座苔蘚斑斑的古老石橋。這座橋雖然很普通,但它的名字和《白蛇傳》故事聯(lián)系在一起,因而成了西湖中最出名的一座橋。
    2)蘇堤
    蘇堤全長(zhǎng)2.8公里,堤上共有6座石拱橋,分別是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堤岸種植桃柳、芙蓉,形成“西湖景致六條橋,間株楊柳間株桃”的景色。蘇堤是北宋詩人蘇東坡第二次擔(dān)任杭州的地方官時(shí),組織20萬民工疏浚西湖,然后利用湖泥葑草,筑成了這條從南屏山下直通棲霞嶺麓的長(zhǎng)堤,后人為了紀(jì)念他的功績(jī),取名“蘇堤”。
    4、雙塔
    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凈慈寺前的雷峰塔,是西湖的標(biāo)志性景點(diǎn),吳越時(shí)建造。與北山的保俶塔南北遙相呼應(yīng)。在雷峰塔未倒塌前,西湖上曾呈現(xiàn)出“一湖映雙塔,南北相對(duì)峙”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