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師》(海倫·凱勒)教學設計

字號:

【自讀導言】
    海倫·凱勒(1880.6.27-1968.6.1),美國最為有名的女作家、教育家、以及社會活動家。她生于亞拉巴馬州,原名為Helen Adams keller,父親亞瑟是位南方邦聯(lián)老兵。她出生后19個月,由于急性充血喪失了視力、聽力,而且不久變成啞巴。在波土頓柏金斯盲人學校蘇利文(Annie Sullivan)老師的協(xié)助下。她學會了閱讀、寫作、還學會了說話,上了大學,并且成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1900年,海倫進入拉德克利夫?qū)W院學習,并于1904年榮譽畢業(yè),當年她和她的老師莎利文合著的海倫的自傳《我的一生》(又譯《我生活的故事》)(The Story of My Life)發(fā)表,即引起轟動,成為的英文名著。本文就是從中節(jié)選出來。
    此文特別值得我們學習的是,海倫以一個盲人的獨特視角,通過觸摸和感受,寫出了人世間的美好生活,文章思維流暢,文字優(yōu)美,表達清新自然,這也是這篇文章的精華所在。這都是我們要在閱讀時體會到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與其說我們學習此文的目的是體會海倫對老師的感激之情,還不如說,我們學習此文的目的是借海倫·凱勒的慧眼來學習觀察世界的方法。而這種方法正是我們作為常人往往容易被忽視掉的。因而,它在文學上的價值更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閱讀時可以從三個層面去把握:
    一. 在認識莎利文老師前,作者是憑什么去接觸世界的?
    二. 在認識莎利文老師后,世界在她的心目中和原來有什么不同?
    三. 在她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誰為她鋪平了一條道路?作者對莎利文老師的感情是什么?
    從這些問題入手,我們很快會發(fā)現(xiàn),莎利文老師確實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師。
    【自讀程序】
    本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寫莎利文老師到來之前"我"的心情。(我記得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向我提示了一切。)
    第二部分寫老師對我的教育情況。(第二天早晨……都是緊緊地連接在一起的)
    本部分又可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一)莎利文老師和我的初步接觸,本段初步寫莎利文教師的教育能力。(第二天早晨……我熱切地盼望著新的一天的來臨)
    (二)莎利文老師和我的日常生活,本段通過寫莎利文老師和我的日常生活而體現(xiàn)莎利文老師教育的高超本領。(春天到了……我熱切希望運用學到的東西)
    (三)莎利文老師的特殊教育,本段通過具體整體進一步對莎利文老師的教育藝術加以贊揚。(我記得有一天早晨……我感到我的心跟我看不見的東西,跟別人的心,都是緊緊地連接在一起的)
    第三部分寫我對老師的感激之情。(我是通過生活本身開始我的學習生涯的……她總是設法使我生活得充實、美滿和有價值)
    自讀此文時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逐句、逐行、逐段,乃至進行全文品讀。
    作者是一個盲人,在認識莎利文小姐之前,她對世界的感受是不全面的,她的一切都只能靠有限的觸摸來完成。在認識莎利文小姐之后,她認識世界的范圍擴大了,而且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這個過程對常人來講并沒有什么,但對于一個盲人,聾啞人來說就顯得不可思議了。無論從觀察世界還是從認識世界的角度上講,還是從莎利文老師教學的角度講都是一曲感人的頌歌。
    二.品味作者的師生真情。由于海倫年幼,又生殘疾,因此失去了很多認識世界的機會。正是莎利文小姐,以一個教師的角色,使海倫完成了從一個殘疾人到常人的轉(zhuǎn)變,而這種轉(zhuǎn)變經(jīng)歷了十數(shù)年的時間,日久生情,那種特殊的師生情誼恐怕是其他任何東西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在閱讀時體會起來也才十分不易。而這一點,正是文章的的真情和價值所在。
    三.品讀文中的重點段落。如末尾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