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教案《一面》教案示例

字號: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選材典型,小中見大的寫作方法。
    2.學習作者通過人物肖像描寫表現(xiàn)人物性格品質(zhì)的手法。
    3.感受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敬愛之情以及魯迅先生為革命鞠躬盡瘁的高尚品質(zhì)。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936年,偉大的魯迅先生與世長辭,這給全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悲痛。如果你是魯迅先生的親朋好友,學生,或者就是一位魯迅先生的一位仰慕者,這時,讓你寫一篇文章來悼念先生,你怎么寫?
    一般來說,紀念偉人介紹偉人的文章,多從介紹其生平開始,摘取能體現(xiàn)其崇高品質(zhì),偉大成就精神的重大事跡來寫。的確,當時有很多很多的人寫詩賦文來悼念魯迅先生,記敘他一生突出的事跡,歌頌他的精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章,就是其中一篇。但這篇文章相對于大多數(shù)的文章來說,構思很精巧獨特。另辟蹊徑,選擇了一個小的角度,即選取同魯迅先生的偶然而短暫的一面,選取魯迅先生生活中極其細微的一件事,來表現(xiàn)魯迅先生的偉大精神。將“小”的見面同魯迅“大”的精神人格巧妙結合起來,以小見大。
    下面我們就來朗讀課文,看看在一個普通工人眼中,魯迅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二、課文分析
    本文結構,以空行自然分開,分為兩部分,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兩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
    1.“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
    2.“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
    (一)第一部分
    1.開篇交待了什么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環(huán)境)
    環(huán)境描寫:
    店外的景象:“天空正飛著牛毛細雨”“門外,細雨煙似地被秋風扭著卷著,不分方向地亂飛?!?BR>    給人的感覺是什么?(陰冷)
    為什么要描寫店外的景象?有何作用?
    明確:既點明了當時的自然環(huán)境,說明我進店的原因;又暗示了當時的社會背景,開篇作者就點明了時間,1932年,中國正處于第二次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反動派非常猖獗,大肆捕殺革命人士,各大城市處于一片白色恐怖中,中國革命處于低潮階段。
    2.從店外進入店內(nèi),店內(nèi)又是如何一種景象呢?我是如何觀察書店事物的?其觀察視角(描寫順序)是如何變換的?看2~5段,請注意表示作者眼光移動的詞語,從中體會作者的感受。(觀察視角的轉(zhuǎn)換就決定了描寫的順序)
    提示:a先描寫“書店的全景”:店里空蕩蕩沒有一個顧客,只有店后面長臺子旁邊有兩個人用日本話在談笑。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樣,冷氣從褲管里往上鉆。 (冷清) b再“書架一角近景”:架上橫排著一列中文的《毀滅》(驚喜) c后“一本書的特寫”:那書脊,赫然印著“魯迅譯”三個字。 (興奮)
    從“赫然”“像得到保證似的”這些字眼你體會到一種什么情感?
    (體會到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敬愛之情??闯鲷斞冈谌嗣裥闹械牡匚缓头至浚?BR>    那么這一筆有何作用呢?(從情感上為后文魯迅從幕后走到前臺做了一個鋪墊)
    書店這個特定環(huán)境的描寫作者是按視角的轉(zhuǎn)移按遠景近景特寫來安排描寫順序的,同樣,對于魯迅先生的描寫作者也是按一定視角的轉(zhuǎn)換來具體描寫。
    現(xiàn)在就請你迅速瀏覽全文,找出描寫魯迅先生肖像的語句,并按“遠景”“近景”、“特寫”的順序?qū)ζ溥M行分析。
    提示:遠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個……騰起一陣一陣煙霧?!?BR>    因為在暗處看,距離又遠,只是粗線條地勾勒出人物的體態(tài)(瘦)、年齡、衣著;句中的“模糊”、“火光”、“煙霧”則是對遠而暗的觀察條件的揭示。
    近景:
    魯迅從店后面走出來,距作者較近,觀察較細,描寫也就進了一層:先寫面容,次寫頭發(fā),再寫胡須,把人物鮮明的外部特征,由整體到局部逐一展現(xiàn)在面前,逼真地再現(xiàn)了魯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擻的形象,從而由形入神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