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運用能力

字號:

要測試語言運用能力,首先得弄清楚語言運用能力是什么。 這問題過去很多人不怎么去追究。 有一種觀念,以為懂得英語語音語法詞匯就能運用英語,因此英語語音語法詞匯就是英語運用能力。 這種觀念很普遍,存在于大家的腦子里有幾十年。 幾十年英語考試也都是根據(jù)這個觀念設(shè)計的。 60年代以前這種觀念不足為奇,因為那時候大家對語言運用研究還不深,缺乏認識。 到了70年代,語言學(xué)和相關(guān)科學(xué)進步了,這樣的觀念就很有問題了。 現(xiàn)在對人類語言和語言運用,當然還遠不能說已經(jīng)認識清楚,但是至少肯定了以下三個基本觀點: 1. 語言運用能力不等于語言知識或語言技能,前者大于后者。 什么是語言? 每一種語言,首先是一個形式系統(tǒng),或稱語碼系統(tǒng)(code system)。 這個形式系統(tǒng)包括三個方面:語音、語法、詞匯。 語音語法詞匯是構(gòu)成語言形式系統(tǒng)的三個次系統(tǒng)。 要會運用一種語言,當然必須要具有對這個語言形式系統(tǒng)的知識,也就是關(guān)于語音、語法、詞匯的語言知識(knowledge)。 有了語言知識,是不是就能運用語言了呢? 從前有人認為這就足夠了。 四、五十年代以來,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xué)派指出,學(xué)了語言知識往往不會用語言,必須獲得操作語言形式系統(tǒng)的技能(skills)才能用語言。 技能按他們的定義是一種習(xí)慣性的自動化的條件反應(yīng)能力。 語言的掌握完全可以用訓(xùn)練自動化技能的方法解決。但是有了語言技能,是否就能運用語言呢? 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xué)派提出的語言技能,事實上不能說明語言的運用能力,它有兩個嚴重的缺陷:(1)把聽、說、讀、寫的技能當作主要是耳、口、眼、手的技能,忽視運用語言認知的一面和創(chuàng)造性的一面。 (2)把語言技能看作是一種脫離語言運用的語境和情境的獨立的技能,忽視了語言運用依賴于語境情景這一事實。到了70年代,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語言運用除了關(guān)于語言形式系統(tǒng)的知識,除了對語言形式系統(tǒng)的操作技能外,還必須有在語境和情景制約下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言的能力。 換言之,原來的知識、技能的概念不能解釋語言運用能力,需要提出能力的概念(competence) (注:英語里ability, capacity和competence是三個不同的概念。 但在漢語三者都只能譯作能力。 希望大家注意我們把它們用于不同的含義,請注意區(qū)分。)。語言運用能力遠大于,多于,也復(fù)雜于語言知識或語言技能。 2. 語言運用能力是多成分多層次的復(fù)合體。 70年代以來,很多人研究過語言運用能力(也稱為交際能力)的構(gòu)成,提出了多種不同的交際能力構(gòu)成模式。 這里不必詳加介紹,可以總結(jié)為兩條: (1)語言運用能力是一種包含多種成分的能力。 語言運用能力里面既有知識,有技能,也有能力。 是包含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s)和能力(ability & capacity)等多種不同性質(zhì)的成分的能力(competence)。 知識是存在于人腦中的對事物的理解和認識。 包括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 and procedural knowledge),也包括明現(xiàn)的和不明現(xiàn)的知識(explicit and implicit knowledge)。 結(jié)構(gòu)語言學(xué)派之前的英語教學(xué)重點放在語法詞匯知識的教授上。 結(jié)構(gòu)派卻認為知識沒有用。 我們認為,單是語言知識對運用語言是沒有用,但是語言運用不能排除知識,語言運用能力里面含有知識的成分。 技能,這里指一種自動化行動的能力,譬如對外界刺激的生理反應(yīng)、機械反應(yīng)、自動化反應(yīng)或者習(xí)慣性反應(yīng)。 如騎自行車、打字的技能等。 語言運用上的技能,簡單的有辨音發(fā)音、辨識和書寫字母、拼音拼詞等; 復(fù)雜一點的包括交際中由于純熟而達到自動化程度的(不用動腦筋的)連串的語言解碼和編碼,譬如打招呼、道別和一些幾乎是公式化的對答等等。 一個人學(xué)外語,開始時在聽說讀寫過程中連小單元的解碼編碼都不能自動化,到后來能夠自動化的單元越來越多越來越長,也可以說技能越來越純熟了。 低層次的解碼編碼都成了技能,不用動腦子,腦子便能越來越多地解放出來做高層次的工作。 能力不同于技能,是動腦的能力,包括推理、判斷、創(chuàng)造、想象、審美、欣賞、同情或憎惡等等的能力。 可以分為認知(思想)和感受(情感)兩個范疇,分別稱為認知和感受能力(cognitive and affective capacity)。 人用語言,必然牽涉到認知和感受。 事實上語言運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人的認知和感受能力。 很難想象一個全無認知感受(也就是全無思想感情)的人能夠用語言交際。 教外語,說我只教語言,不管語言里的思想感情或?qū)W生的認知感受能力,是自欺欺人。 外語考試,說我只考語言,不牽涉學(xué)生的認知感受能力,那也是自欺欺人。 除非你考的不是語言運用,而只是語言形式,譬如默寫單詞、句子主動語態(tài)變被動等等。 結(jié)論:語言運用能力是多成分構(gòu)成的,包含知識、技能、能力等多種不同性質(zhì)的成分。 (2)語言運用能力是在多層次上同時運作的能力。 運用語言必須遵守共同的規(guī)則,否則無法互相理解和交際。 過去很多人以為只要懂得和遵守語言形式系統(tǒng)的規(guī)則(即語音語法詞匯規(guī)則,或可廣義地稱為語法規(guī)則)便可。 其實光是靠語言形式系統(tǒng)的規(guī)則遠遠不能順利交際。 因為語言運用是一種多層次的行為。 任何一種語言運用起來,都要在多個層次上同時運作,因此必須同時在多個層次上遵守規(guī)則。 第一層次是語言形式系統(tǒng)層次或廣義的語法層次(遵守廣義的語法規(guī)則)。 第二層次是語境層次(遵守上下文或語篇的規(guī)則,譬如上下文前后如何呼應(yīng)如何連貫等等)。 第三層次是情景層次(遵守時、地、人及社會文化背景等的交際情景的規(guī)則,譬如向老師請假,向朋友道別,向警察報案分別應(yīng)該說什么話如何說話等等)。 真正的語言運用,在語法、語篇和情景這三個層次上同時體現(xiàn)。 語言運用能力是在三個層次同時運作的能力。 3. 語言運用能力是一個整體,各種成分不是相加,而是互相作用化合而成。 有一句常被引用的話:整體不等于部分的和(The whole does not equal the sum of the parts.)。 這很能說明語言運用能力。 上面提了那么多的成分和層次, 但是語言運用能力卻不等于這些成分、這些層次相加起來。 語言運用不能一個一個成分、一個一個層次分開去測試。 因為這些成分和層次互相作用、互相化合,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舉一個淺顯的比喻,語言運用能力不是積木砌的房子,一塊一塊積木堆起來就可以得到完整的房子。 語言運用能力也許更像一種化合的藥品或食品。 譬如八珍湯,如果有人請你喝八珍湯,不把八樣原料加水煮好給你喝,而是一樣一樣原料分開煮了給你吃,鹽和油和味料也都一樣一樣分開給你嘗,另外給你白水喝,即使原料一樣不缺,分量也十足,但是味道和八珍湯會一樣嗎? 更根本的是,你能說你吃的、喝的是八珍湯嗎? 應(yīng)該說根本不是。 語言運用能力也是這樣一種成分不可分割的結(jié)合物。 試想真正運用語言可以只用一個成分,只在一個層次上用嗎? 不可能。 即使簡單的運用,譬如和朋友互相打個招呼,不能說我現(xiàn)在只用語音,不用所以也不管詞匯和語法。 也不能說我現(xiàn)在只管單詞,不管句子或者語篇有些什么規(guī)矩,也不管當前這個交際情景有什么制約。 這是不可能的。 每次運用語言必須同時要管單詞,管句子,管上下文,也要管時、地、人包括社會文化等情景;同時要管語音(或書寫)、語法和詞匯;同時要運用知識,運用技能,也運用能力。 所有各種成分、各種層次都同時要用要管。 這就是語言運用的實際。 二、語言運用能力如何測試 1. 語言運用能力測試的原則 上面討論了語言運用能力是什么,現(xiàn)在討論如何測試這個能力。 當然,如何測試某樣事物,首先取決于這事物是什么。 語言運用能力以下兩點基本性質(zhì)決定了對它的測試的大原則。 (1)語言運用能力(或交際能力)是抽象的內(nèi)在的能力,不能直接觀察。 測試或者測量一樣?xùn)|西,假如是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譬如一塊木頭,那好辦。 或者一杯液體,是酸性還是堿性,也容易測試。 可是一種語言的運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腦子里、看不見的抽象東西。 怎么測量或者測試呢? 語言運用能力本身固然不可見。 但是一個人有了這種能力,就能做出種種語言運用行為(也可稱交際行為)。 這些行為就是語言運用能力的表征。 語言運用能力雖不可見,它的表征交際行為卻是可見的。 也只有它表征出來成為交際行為的時候才可見。 因此測試語言運用能力(交際能力)可以也只能通過對語言運用行為(交際行為)的測試來進行。 在語言測試科學(xué)里這稱為直接測試,即直接地測試交際行為。 不同于測試交際行為的某個成分或?qū)哟?如語法或語音,單詞或句子)以代替交際行為的間接測試。 (2)語言運用能力是多成分多層次的不可分割的復(fù)合體。 我們已知道語言運用能力包含很多成分(不是單一成分),有很多層次(不是單一層次)。 而且我們還知道,這些成分互相作用、互相結(jié)合構(gòu)成語言運用能力整體,不應(yīng)該一個一個成分分解開來去測試。 我們還知道,這些成分又都不能剝離它們的層次。 剝離了它們的層次,語言就不再是運用中的語言。 那么這種多個成分不能分開,多個層次又不能剝離的語言運用能力,該如何去測試呢? 顯然,只能把多個成分多個層次綜合起來測試。 譬如測試游泳。 如果把游泳分解為一個一個分解性動作,如何劃手,如何蹬腿,如何呼吸等等。 讓受試人站在岸上,一個一個動作去做,一個一個動作給他打分,然后加起總分。 這總分能代表受試人游泳的水平嗎? 這樣的測試,能說是真正測試了游泳嗎? 當然不能。測試游泳必須所有動作一起互相配合地做,而且必須在水里做,讓受試人真槍實彈地在水里游泳,看他能游多遠多快,這才是真正的游泳測試。 語言運用也是這么回事。 測試游泳必須所有動作綜合起來做,測試語言運用也必須所有語言運用能力的成分綜合起來測。 測試游泳必須在游泳的真實環(huán)境中進行,也就是在水里進行。 同樣地語言運用測試也必須放在它的真實環(huán)境中去測,也就是結(jié)合語言運用的多個層次去測。 關(guān)于層次問題,有一點要特別說明:當你測試語言的時候,如果你只在第一層次去測試,那你就只能測到第一層次的知識、技能和能力。 如果你在第二層次去測試,那你就能測到第二層次的,同時也測到第一層次的知識、技能和能力。 因為受試者在第二層次運作語言的時候,必然同時也在運作第一層次的知識、技能和能力。 而如果你在第三層次去測試,那你在測試第三層次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的同時,也能測到第一、二層次的知識、技能和能力。 舉一些具體例子:如果你讓學(xué)生默寫單詞或者造句,你只能測試到他拼寫單詞或者造句這種第一層次的能力。 如果你讓他寫My Family這樣一篇短文,你能測到學(xué)生連句成篇的能力,也就是語篇層次或稱第二層次的能力。 同時,你也測試到他拼寫單詞和造句等第一層次的能力。 如果你把你的試題再提高一個層次,讓學(xué)生給外國友人寫道歉信,這時你不但能測試到他適應(yīng)交際情景用語言這第三層次的能力,同時也測試到他連句成篇的第二層次的能力,也測試到他拼寫單詞和造句等第一層次的能力。 這里有一條規(guī)律:測試題目高層次可以包括低層次,低層次卻不能包括高層次。 這就是為什么語言運用能力測試要在第三層次上設(shè)計的道理。 語言運作的三個層次,可以形象地理解為語言運作的三個維度。 如果只在第一層次設(shè)計語言測試試題,譬如孤立的單詞默寫或者釋義,單句默寫、填空、改寫或者翻譯,那是單維的語言操作,是在點和線的層次上進行語言測試。 測試的當然不是語言運用能力。 如果你在第二層次設(shè)計試題,譬如默寫或復(fù)述成段課文,無情境的作文等。 那是雙維的語言操作,是在面的層次上測試語言,也還不能算是測試語言運用能力。 如果你在第三層次上去設(shè)計試題,譬如在外籍教師送別會上致辭,給外商寫投訴信等。 試題既有語境也有交際情景,那就是三維的語言動作,或立體的語言動作,這才是真正測試了語言運用能力。 結(jié)論:基于語言運用能力以上所說的兩個主要性質(zhì),測試它好的辦法也是真正的辦法就是直接測試真實的言語行為(交際行為)。 只有通過真實的交際行為才可以觀察和測試到不可見的語言運用能力。 而因為真實的交際行為必然是多成分結(jié)合的三維度的立體的行為,所以也只有通過真實的交際行為才可以把語言運用能力的多個成分同時在多個層次上綜合地測試出來。 直接性和綜合性,正是語言運用能力測試的兩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