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師為伴——從閱讀體驗到英語學習,

字號:

李晶 北京師范大學2004年畢業(yè) 當代文學碩士
    與大師為伴——從閱讀體驗到英語學習
    作者:李晶
    學習語言的人,很少有不愛或不必大量閱讀的。我讀書的那個大學有點歷史,以文史哲見長,校風也相對傳統(tǒng)樸素。越是重點院系,功課越是逼得緊,學生的生活也越是缺少自由時間。理科的院系不必說,連文科的外國語學院各系,也榮幸地背上了“換個地方上高三”的美譽。英語系的學生天天有課,課外閱讀的任務(wù)也很重。讀書報告從大一做到大三,無論情愿還是勉強,人人都得手不釋卷。
    當時逼我們多讀書、讀原著、讀名著的老師,被我們背地里不知抱怨了多少遍。
    “書書書,盡是書。大學生活一點也不浪漫!這些磚頭以后好啃來吃?。俊?BR>    這是我們同寢室同學的一句名言。可是過了多年,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換過了專業(yè),跳過了槽,走過了不同的城市,見過了形形色色的人,我們不得不承認:年少時的浪漫,短暫飄忽如流星雨;真正相依相伴,支撐生活、涵養(yǎng)心靈的、“可以啃來吃的”,還是這些“磚頭”。
    沒有當時逐字逐句的精讀,中英文對照的文本分析,就談不上什么詞匯和語法的基本功;沒有當時漫無邊際、不問學科不分體裁、題材的泛讀,也根本無從想象日后工作中,如何應(yīng)付寫作和翻譯中隨時可能碰到的意外狀況。更不用說在跟英美專家打交道時,提及對對方母語文化的只鱗片爪的理解,贏得的又是怎樣的驚喜與尊重。
    那個時候,哈,那還是上個世紀!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那時候還沒有現(xiàn)在四通八達的互聯(lián)網(wǎng),我們學校又在一個內(nèi)陸城市,國外的新報刊很難接觸到。我們的課本還是十幾年來一直沿用下來的。大家都還小,敢怒也敢言。抱怨!教材陳舊!資源貧乏!面對一張張酸溜溜苦兮兮的年輕的臉,教我們泛讀的一位老師沉默許久后,說了這么一句話:“其實,好東西,過多少年還是好東西?!?BR>    他還說了些別的,大意是:新的要看,老的也有老的好處。語言的精華都在經(jīng)典作品里頭。而真正的經(jīng)典是永遠不會過時的?!都t樓夢》老不老???莎士比亞老不老???誰敢說他們過時?
    我們都不敢。于是紛紛跑去圖書館,搶名著。莎士比亞,對大一大二的學生來講,即使是英語專業(yè)的,也忒難了點兒。好在還有不那么老,不那么難的。還有狄更斯,還有簡?奧斯丁,還有哈代,還有薩克雷,還有我校英語系永遠的保留節(jié)目:《簡?愛》和《呼嘯山莊》。那個纏滿了古藤老葉的圖書館,總是在陰霾的午后散發(fā)出莫名的舊時氣息。從那里面搶出來的書,也是焦黃發(fā)脆,掰兩葉卷卷就可以當煙抽的。
    即使這樣,還是要搶。因為不多。師兄師姐們就是這么搶過來的。估計師弟師妹還是要這么搶下去。就是這些老書,成就了我們那個老校的老系源源不斷的人才。一般人其實稱不上人才。但總有一些明星一樣的人,讓我們仰慕不已。高我們兩級的一個師姐講一口純正的英式英語。人高而瘦,兩只眼睛犀利明澈,一舉一動卻又滿透著一種說不出的溫柔。他們自排自導自演的英文版《雷雨》,她演四鳳。我們在臺下跟著她的表情和臺詞陶醉,明顯的崇拜讓他們同級的同學實在看不下去:
    “這就陶醉啦?!還沒見過她演的凱瑟琳呢!”
    “是《呼嘯山莊》的凱瑟琳嗎?”
    “有幾個凱瑟琳?!”
    不敢再問?;仡^拼命找書來惡補。就在同寢室的姐妹差點為一本舊書傷了和氣時,從一個標準書蟲那里傳來一個好消息:“書店有新的,還不貴!”
    那時候逛書店還是一件很高雅的事。盜版書也已經(jīng)不少了,但正規(guī)出版社出的正版書看著還是舒服。尤其是外語書,正版書明顯很少出現(xiàn)錯字、漏字、錯排、倒排的現(xiàn)象。學語言的,誰敢拿自己的手邊書,甚至是枕邊書開玩笑?我還記得當時揣著不多的零用,擠上搖搖晃晃的老1路公車,穿越大半個城市去買書的情景。兩個人抬著一兜新出的英文原版讀物回來,晚間在燈下靜靜地品,細細地想,慢慢地享受。
    《簡?愛》和《傲慢與偏見》就是那時候讀完的。視聽課上看過了《大衛(wèi)?科波菲爾》,再也忘不了善良的老辟果提和幼稚美麗的小愛米麗。買回書來細細地再讀一遍。那些異國的人與事,就這樣慢慢印入腦海。因為理解,所以同情。因為感動,所以認同。語法和詞匯課上點點滴滴的積累,在名著中重逢。原本毫無意義的規(guī)律或語言點,在具體的情節(jié)與時空中生成了獨特的意義。而在書中遇到的障礙,又成了積累新詞匯、學習新語法的佳動力。
    《呼嘯山莊》也是那時候入迷的。先看的是楊苡先生的中文譯本,后來買到了新出的英文版,兩者拿來對照著讀。既看出了原本忽略過去的一些細節(jié),又在中英文的往返留連中悟到了翻譯的技巧。凱瑟琳與希刺克利夫之間石破天驚的強烈感情,更讓我們年輕的心靈顫栗,多年之后回想起來,依然無法平靜。
    是故事本身帶動了閱讀?還是文字因故事而產(chǎn)生了生命?看過了那一幕幕色彩斑斕的畫面,誰還會計較查單詞的勞動?經(jīng)歷過那樣頻繁而投入的閱讀訓練,考試時的閱讀理解,又是多么的平常,多么的輕松!
    我還記得,那一系列的原版書,都帶著一個小小的彩色風車。它吹皺了一池春水,吹動了少年的心,吹起了語言學習中的自由與靈動。
    從漢語的發(fā)展和演變可以看出,語言的傳承與規(guī)范有賴于一代又一代文學家的切磋與琢磨;語言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也離不開文學家天馬行空的想象與創(chuàng)造。脫離開具體文本的語言往往會淪為蒼白的符號,而承載著具體語境的文字卻常??梢跃幹瞥鲆黄妍惖木跋螅袝r甚至可以脫離本來的情節(jié)變成自由翱翔的精靈。
    愛語言的人,愛大師吧。經(jīng)典作品,永遠是語言學習的良師,更是相伴終生的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