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學》:記憶表象

字號:

一、什么是記憶表象
    感知過的事物不在眼前而在頭腦中重現(xiàn)出來的形象,稱之為記憶表象。它是同形象記憶有關的回憶結果。例如,提到你過去的一位教師、同學或朋友,那么他的形象、他的音容笑貌就會出現(xiàn)在你的腦海里。我們把頭腦中出現(xiàn)的過去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稱為記憶表象。
    記憶表象不同于感覺后像。后像是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停止后,頭腦中仍然保持著的事物映像,它由刺激物直接影響后的效應引起,時間短暫,不受意識支配,在生活實踐中不起重要作用。表象是刺激不在時,通過間接方式(如語言提示等)出現(xiàn)在頭腦中的事物映像,可以隨意控制,在頭腦中保持的時間較長久,在認識活動中有重要意義。
    二、記憶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
    記憶表象產(chǎn)生于感知,是在過去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的并保持在頭腦中的事物映像,所以它同知覺一樣,也是以其形象為基本特征的。記憶表象屬于客觀事物的感性印象,是直觀的、具體的。例如,我們回憶中學的某位教師時,這位教師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的形象就會在大腦中浮現(xiàn),猶如在眼前一樣。但是,由于記憶表象所反映的事物不在眼前,因而它與知覺表象相比又有些差異,記憶表彖-不如知覺表象那樣鮮明、完整和穩(wěn)定,它是較模糊、暗淡、片斷、不穩(wěn)定的。
    有些兒童在觀察一件東西之后,在短時間內,可以形成異常鮮明的表象,可以對表象繼續(xù)“觀察”。例如有人給兒童看一張內容十分豐富的圖畫,半分鐘以后把畫拿開,然后要求兒童描述所看到的東:西,結果大多數(shù)兒童或者說沒有看到什么,或者描述得不清晰。但有些兒童描述得非常清晰,甚至可以說出圖畫上的一些細節(jié)。又如,有些小學生背誦課文時,有鮮明的書本表象,好像看著書本朗誦一樣。這類現(xiàn)象稱為遺覺象,是部分兒童特有的現(xiàn)象,一般到青年期就消失了。我國心理學家林傳鼎等的研究表明,我國兒童遺覺象出現(xiàn)頻率約為22%~33%。
    2.概括性
    記憶表象來自于對事物的知覺,它常常是綜合多次知覺的結果,是同對象的多次印象的概括相聯(lián)系的。在我們生活中多次知覺的同一物體或同類物體,在表象中留下的只是這類事物的一般印象,而事物的個別特征消失了。例如,我們頭腦中的樹木、房屋、山峰等已不再是具體的某一棵樹、某一間房、某一座山,而是一般概括的樹木、房屋、山峰。但表象的概括只限于外部形象,其中混雜有事物的本質和非本質屬性,還未達到思維的抽象概括水平,基本上屆于感性認識階段;思維的概括性則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屬性,屬于理性認識階段。然而,表象是對事物本質特征概括的基礎,因批可以認為表象是感知過程向抽象思維過程過渡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3.可操作性
    表象在頭腦中不是凝固不動的,是可以被智力操作的。表象在頭腦中可以被分析、綜合,可以放大、縮小,可以移植,也可以翻轉。正因為表象具有可操作性,形象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想象才成為可能。
    三、記憶表象的作用
    1.表象是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過渡的橋梁
    由于記憶表象的存在,人的認識才有可能擺脫知覺,通過抽象、概括,為思維提供基礎,使感知過渡到思維,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表象性知識是學習的重要內容
    知識可分為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感性知識的主要內容是表象,理性知識的主要內容是概念、原理。儲存在大腦中的知識大多數(shù)是以表象的形式出現(xiàn)的。據(jù)研究推測,人腦中形象信息與語言信息的比例約為1000:1。人的知識內容大多數(shù)是以表象的形式出現(xiàn)的,因此表象知識是學習的重要內容。
    3.記憶表象是想象的基礎
    想象是人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過程,沒有表象就無法進行想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