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第四章學習動機

字號:

第四章 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概述
    學習動機的理論
    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和激發(fā)
    一 、學習動機概述(P54-58)
    動機: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并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nèi)在心理過程或內(nèi)部動力。
    功能:激活、指向、強化
    •學習動機:激發(fā)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使行為朝向?qū)W習目標的一種內(nèi)在過程或內(nèi)部心理狀態(tài)
    1、組成:學習需要 、學習期待(P55-56)
    2、種類:高尚的動機與低級的動機;
    近景的直接性動機與遠景的間接性動機;
    內(nèi)部學習動機與外部學習動機
    3、與學習效果的關系
    二、學習動機的理論
    •強化理論
    提出者: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家
    觀點:人的某種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于先前的這種學習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起來的穩(wěn)固聯(lián)系,不斷強化則可以使這種聯(lián)結得到加強和鞏固;任何學習行為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報償。
    評價:該理論過分強調(diào)引起學習行為的外部力量,忽視甚至否定了人的學習行為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需要層次理論
    提出者:馬斯洛(美國心理學家)
    觀點: (P59-60)(附:需要層次圖)
    教育意義: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也應該關心學生的生活,以排除影響學習的一切干擾因素。
    成就動機理論
    提出者:阿特金森
    觀點: (P61)成就動機
    教育意義:
    成敗歸因理論
    提出者:維納(美國心理學家)
    觀點:(P61-62)三維度、六因素
    評價:
    自我效能理論
    提出者:班杜拉
    觀點:(P62-63)
    自我效能感: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直接強化 替代強化 自我強化
    結果期待 效能期待
    三、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P63-65)
    利用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互動關系培養(yǎng)學習動機
    利用直接發(fā)生途徑和間接轉化途徑培養(yǎng)學習動機
    四、學習動機的激發(fā)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是啟發(fā)教學
    •根據(jù)作業(yè)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x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