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批評公權力機關
批評公權力機關,也是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構成對法人的誹謗,必須具有必要的條件。按照美國的經驗,發(fā)布有關法人的誹謗性事項,符合下列規(guī)定之一者,應對該法人負責任:(a)法人如為以營利為目的,其所發(fā)布的事項欲使其營業(yè)受到侵害或阻礙他人與其交往;或者(b)法人雖非以營利為目的,但依賴社會大眾的財政上的援助,而其發(fā)布的事項欲借社會大眾對其評估的侵害而干預其活動。公權力機關當然是法人,但是,按照我國憲法規(guī)定,我國的公權力機關應當接受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新聞媒體進行監(jiān)督、開展新聞批評,是依法行使新聞監(jiān)督的權利,即使存在過失,造成批評的事實失實,新聞媒體也不應承擔侵權責任。國家機關、司法機關盡管都是法人,都享有《民法通則》規(guī)定的名譽權,但是,這些機關不是以營利為目的,也不是依賴于社會大眾的財政支持,不能利用名譽權而拒絕人民群眾和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如果公權力機關動輒以侵害名譽權而追究民眾的責任,追究新聞媒體的責任,則是拒絕監(jiān)督的表現。對此,我國法院判決的某些案件是不正確的。典型案例是深圳市某區(qū)人民法院訴《民主與法制》雜志社侵害名譽權案,認為《民主與法制》雜志社對其報道造成了該法院的名譽權損害,要求對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而結果是,法院真的就判決《民主與法制》雜志社敗訴,責令其對該法院承擔新聞侵權責任。這是一個毫無道理的判決。對此,學者指出:自1994年至2001年,發(fā)生了14起法院或者法官狀告媒體的案件,“法官處于居中裁判的地位,就像是一場足球賽中的裁判?,F在,'裁判'下場'踢球'了,這正是'最奇特'之處?!贝_立批評公權力機關為新聞侵權抗辯事由,就是為了制止“裁判”下場“踢球”現象,給媒體以免責的特權。
因此,可以確定,批評公權力機關,是新聞侵權抗辯事由中的完全抗辯,以此阻卻公權力機關拒絕批評的新聞侵權請求權,給媒體和公眾以“更大的喘息空間”。
九、公共利益目的
公眾利益目的,是新聞侵權抗辯的一個重要事由,能夠全面對抗新聞侵權請求權,是完全抗辯。特別是在批評性的新聞報道中,公共利益目的完全可以對抗新聞侵權請求權,免除新聞媒體的侵權責任。在《民法通則》實施之初,北京某報紙曾經刊載一幅批評照片,是一個人在北京動物園前翻身跳躍馬路中間護欄的形象。被批評者向法院起訴,認為侵害了其肖像權,追究媒體的侵權責任。法院認為這個批評報道具有公共利益目的,判決不構成新聞侵權。我們在起草侵權責任法草案建議稿中,提出的“正當行使輿論監(jiān)督權”或者“正當行使新聞輿論監(jiān)督權”,就是指為了公共利益目的。
公共利益目的,就是關系到不特定的多數人利益的目的。以此作為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應當具備的要件是:(1)須具有公共利益目的。媒體發(fā)布一個新聞報道,進行一個新聞批評,或者使用一幅新聞照片,須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而不是其他不正當目的,更不得具有侮辱、誹謗或者侵害他人人格權的非法目的。(2)須沒有有損于他人人格的語言和言辭,不得借公共利益目的之機而侮辱、誹謗他人。
在關于偷拍、偷錄的新聞報道是否構成新聞侵權的問題上,公共利益目的是一個可以成立的抗辯事由。有人反對公共利益目的是偷拍、偷錄的合法抗辯理由,認為即使是為了公共利益目的,進行偷拍、偷錄也構成新聞侵權。我反對這樣的意見。如果是真正出于公眾利益目的而進行善意批評,在適當的范圍內,進行偷拍、偷錄,用于揭露社會陰暗面,批評社會的負面行為,不能認為是新聞侵權。
十、新聞性
新聞性,是對于圖片新聞構成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有的學者認為具有新聞價值是最一般的抗辯事由,其實,這種主張更多的是指滿足公眾知情權。在確認滿足公眾知情權為新聞侵權抗辯事由的基礎上,將新聞性主要作為對抗圖片新聞的抗辯事由,更為準確,也更容易把握。對于圖片新聞報道,如果利害關系人主張侵害肖像權的新聞侵權責任,新聞性是的抗辯,是完全抗辯。在我們起草的人格權法草案建議稿中,我們提出“公眾人物、新聞事件等具有公共利益或正當的公眾興趣的領域,視為自然人私生活領域的例外”,其中的“新聞事件”就是指新聞性。其規(guī)則是,如果一個人物的形象處于一個具有新聞性的事件中,即使媒體使用該新聞照片沒有經過肖像權人的同意,也不得主張侵害肖像權或者隱私權。
對于新聞圖片的侵權訴求,確定是否構成新聞性的抗辯,應當具備的條件是:(1)人物須出現在具有新聞價值的公眾視野之中。公眾視野就是公眾都能夠自然看到的范圍。新聞記者可以拍攝處于公眾視野內具有新聞價值的人和物體,而無須顧忌侵犯肖像權等權利。(2)媒體采制和使用圖片的目的須為進行新聞報道或者新聞批評,而不是以營利為目的。凡是以營利為目的而使用他人的圖片,即使具有新聞性,也不得對抗新聞侵權訴求。(3)通過圖片報道的新聞須事實基本真實,虛假的事實即使具有新聞性,也不得對抗新聞侵權訴訟請求。(4)使用的新聞圖片及配發(fā)的文字須沒有侮辱、誹謗的內容。不具備上述要件,不構成新聞性,不能免除新聞媒體的侵權責任。例如,1989年冬季,某大報刊載一幅新聞照片,一個婦女抱著一個女嬰,在大雪紛飛的清晨在北京車站乞討,配圖說明是“狠心婆婆就因兒媳生的是女嬰,就將兒媳趕出家門,致母女在風雪中流離失所”。照片引起轟動效應,很多人打電話到報社和街道,譴責該婆婆的行為。但街道干部給報社打電話,指出這個兒媳弱智,婆婆對其很好,根本沒有虐待她,她是由于家人沒看管住而抱著孩子出走,報道完全失實。這個報道盡管具有新聞性,但內容嚴重失實,構成侵權。報社領導在確信新聞圖片報道失實后,親自到當事人家檢討,得到諒解,沒有被追究侵權責任。
新聞性作為抗辯事由,主要在于兩個方面:第一,在公眾視野中具有新聞性的人物,例如元首、政治家等,凡具有新聞性的人皆不得主張肖像權和姓名權;第二,具有新聞性的事件,例如在公眾視野中參加集會、*、儀式、慶典或者其他活動的人,由于這類活動具有新聞報道價值,任何人在參加這些社會活動時,都允許將其肖像和姓名、名稱用于宣傳報道,不得主張肖像權和姓名權、名稱權。上個世紀90年代初,劉曉慶回自貢老家參加燈會,被新聞記者拍照后,曾經著文說她的人格權受到侵害。這種說法其實是不成立的,理由是她既處于新聞事件之中,又是新聞人物,且在公眾視野之中。人物參與集會、*、慶典或類似事件,其肖像不構成肖像制品的主題時,可以被合理使用。
十一、受害人承諾
受害人承諾,也叫做受害人同意或者受害人允諾,是指受害人容許他人侵害其權利,自己自愿承擔損害結果,且不違背法律和公共道德的一方意思表示。這種承諾,是侵權行為的一般抗辯事由,當然也是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在侵害名譽權的訴訟中,美國侵權法認為,對有關誹謗的事項公布予以同意時,就該人主張受誹謗而提起的訴訟,有完全的抗辯。我們贊成這種意見,受害人承諾是新聞侵權的完全抗辯,可以全面對抗新聞侵權請求權。
成立受害人承諾須具備以下要件:(1)須權利人有處分該項人格權的能力與權限。無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處分自己的權利,須經監(jiān)護人同意,非經同意,其本人的允諾無效。(2)須遵守一般的意思表示規(guī)則,即須具備一般意思表示的生效要件。(3)受害人須有明確承諾。承諾應當采用明示方式,或是發(fā)表單方面聲明,或是制訂免責條款。權利人沒有明示準許侵害自己權利的承諾,不得推定其承諾。受害人明知或預見到其權利可能受到損害,但并未向加害人承諾,不構成抗辯事由。例如,電臺記者采訪未經同意而錄音,如果沒有告知并經被采訪人明示同意,不得推定接受采訪即推定其同意錄音。(4)受害人事前放棄損害賠償請求權。放棄損害賠償請求權不必采取明示方法,只要有允許侵害自己權利的承諾,即可推定其放棄損害賠償請求權。
在新聞侵權中,對于新聞媒體涉及到肖像權、姓名權、名稱權或隱私權的使用,如果事先得到權利人的允諾,在新聞報道中使用其肖像、姓名、名稱和隱私,就不構成侵權。這是完全抗辯,是事實抗辯。
十二、為本人或者第三人利益
為本人或者第三人利益,是新聞侵權的一個抗辯事由,但其適用的范圍較窄,不是一個普遍的抗辯事由。美國侵權法認為,為本人或者第三人利益,是誹謗的附條件免責事由。
為本人或者第三人利益作為新聞侵權抗辯事由,所抗辯的新聞侵權責任主要是媒體使用他人肖像和姓名、名稱等行為。其構成要件是:(1)媒體確系為了本人利益或者第三人利益而使用他人的肖像、姓名或者名稱,不得存在侵權的目的。(2)涉及到本人和第三人的利益須為重大利益,而非一般利益或者微不足道的利益。(3)本人和第三人的利益應為正當,不得是非法利益,特別是涉及到第三人利益的保護,第三人范圍的確定應當準確,一般應為親屬成員利益。(4)使用不得超出合理范圍,媒體使用他人肖像、姓名、名稱的范圍須適當,超出適當范圍,則構成侵權。最典型的為本人或者第三人利益是刊登尋人啟事之類,不構成新聞侵權責任。
對于侵害名譽權、隱私權的侵權行為,如果存在為本人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情形,也可以作為抗辯事由,不過應當特別慎重。
十三、“對號入座”
“對號入座”,歷來是對他人主張作品所描寫的人物主張侵權的一個抗辯事由,不僅是新聞作品,其他文字作品都有對號入座的現象。新聞作品同樣有對號入座的問題,因此,“對號入座”是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可以對抗新聞侵權請求權,免除新聞媒體的侵權責任。
“對號入座”,是指作品中所報道或者描寫的人物本不是原告,而原告強硬地根據自己的特點和特征與作品中人物的特點和特征“掛鉤”(即“對號”),主張文中揭載的人物就是本人(即“入座”),訴求新聞媒體承擔新聞侵權責任。典型案例如:某報社記者賈某調查某鎮(zhèn)廣開個體治療性病醫(yī)院,騙取錢財的不道德事件,在報紙上載文予以揭露,進行輿論監(jiān)督。文章中對一個被騙錢財的性病患者某甲使用化名進行報道。恰好在臨近一百多公里的另一個鎮(zhèn)里,也有一個患同種性病的人某乙就叫這個化名。于是某乙向法院起訴,請求報社和記者以侵害其名譽權為由承擔精神損害賠償。一審法院判決報社和記者賈某構成侵權,承擔賠償責任。報社和賈某上訴,二審法院判決駁回某乙的訴訟請求,理由為原告是“對號入座”。
構成“對號入座”應當具備以下要件:(1)新聞作品中的人物為特指,不論是使用真實姓名,還是使用非真實姓名,人物都須確有其人。即使對人物使用化名,也應當確有其人。(2)新聞作品中的人物并非確指原告。確定新聞作品中的人物確指原告,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新聞作品中的人物與現實人物的基本特征必須相同。基本特征,是能夠將一人與他人區(qū)別開來的主要標志,如職業(yè)、經歷、外貌等特征。二是新聞作品中的人物與現實人物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必須相同,即生活、工作環(huán)境以及人物之間的關系應當一致。三是熟悉現實人物的人讀后公認新聞作品中的人物是現實人物。原告不能證明上述三個條件,就不是確指原告。如果具備三個條件,則可能發(fā)生作品人物與原告的混同,不能構成抗辯。(3)新聞媒體沒有侵害原告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如果媒體明知報道的人物可能與原告混同而發(fā)生侵權的后果,卻故意為之,或者由于重大過失而輕信能夠避免,都不構成“對號入座”的抗辯,可能構成新聞侵權責任。
十四、報道、批評對象不特定
報道、批評對象不特定,是指媒體所報道的、所批評的對象不是特定的人,無法確定侵權行為的受害人。沒有特定的受害人,無法構成侵權責任,因此,報道、批評對象不特定是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
最典型的案例,是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人民法院的判決。郭寶昌的電視劇《大宅門》以及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的《四字語分類寫作詞典》中,都使用了“蒙古大夫”的用語或解釋,引起該縣189名蒙古醫(yī)生的不滿,向法院起訴。一審法院判決郭寶昌和該出版社敗訴。對此,輿論議論紛紛,認為不構成侵權。
新聞媒體以及出版單位被指控的新聞行為,僅僅是對一個不特定的人群或者現象進行報道或提出批評,不能認為是侵權行為。不僅僅如此,就是指控的其他一般的侵權行為,如果沒有特定的指向,沒有特定的受害人,也不能認為是構成侵權。因此,構成報道、批評對象不特定,應當具備的要件是:(1)報道、批評的對象是一群人或者一類人,不是特定的人。(2)一群人或者一類人不能合理地理解為指其中的一個人或者特定的幾個人,不能合理地推論特別提及了一個人或者特定的幾個人。(3)報道或者批評沒有侵害特定人合法權益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以“蒙古大夫”案為例,該詞是一個熟語,在民間以及作品中常用,盡管這個詞對一群人或者一類人具有一定的貶損性,但不能夠認為凡是使用這個詞的,就構成侵權。因此,郭寶昌和該出版社不構成侵權。
例外的情況是,對一群人或者一類人發(fā)布有關誹謗性事項,該群人或者該類人的人數如此之少,以致該誹謗性事項可以合理地理解為指其中一位特定的個人,或者發(fā)布的客觀情況可以合理地推論為該公布特別提及了該個人的,可以認為構成新聞侵權責任,不能成為合法的新聞侵權抗辯。
十五、配圖與內容無關和配圖與內容有關
配圖,是指為配合文字新聞及其他作品而使用的新聞或者其他圖片,在實踐中經常發(fā)生因作品配圖而引起的新聞侵權爭議。配圖涉及新聞侵權抗辯問題,有兩個正當事由:
1. 配圖與內容無關
配圖與內容無關作為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應當嚴格把握。應當具備的要件是:(1)配圖與新聞報道的內容須完全沒有關聯,無論從其性質、內容,還是其關涉的其他方面,都與新聞報道的內容無關;(2)在配圖時須加“配圖與內容無關”的明確說明;(3)配圖不能引發(fā)涉及到侵權的其他聯想;(4)新聞媒體須無侵權的故意或者過失。具備以上要件,構成新聞侵權的抗辯,免除新聞媒體的侵權責任。例如,媒體報道法院審理某起案件的情況,用了一張法庭開庭,審判長敲法錘的新聞圖片,報紙聲明配圖與文字報道內容無關。如果審判長和其他審判員提出侵權訴訟,新聞媒體就可以“配圖與內容無關”為由進行抗辯。但如果媒體報道某地抓“三陪”小姐的新聞,配發(fā)一個美女的照片,如果這個美女起訴新聞侵權,則為有理由,應當構成新聞侵權。
2. 配圖與內容有關
配圖與內容有關,也是新聞侵權的一個抗辯事由。典型案例是劉翔訴《精品購物指南》侵害肖像權案。本案的案情是:《精品購物指南》的某期封面是劉翔的跨欄照片,封面大標題是“影響2004”,封面底部有一個廣告式的文字。在雜志中報道的影響2004十大人物中,就有劉翔的報道,排在第一位。劉翔向法院起訴,認為該雜志侵害其肖像權。一審法院判決認為不構成侵權,二審法院則認為報社在使用劉翔肖像過程中,因過錯造成劉翔人格受商業(yè)化侵害,構成侵犯肖像權。我認為,這個案件不構成侵權,理由就是配圖與內容有關。在雜志的封面上使用劉翔的肖像,并且寫明了影響2004的十大人物,劉翔恰恰是影響2004的人物之一,雜志中還有關于劉翔影響2004的突出事跡,因此,即使雜志的封面上載有部分廣告內容,也不能影響本案報道的新聞性。因圖片與內容有關,故不能認為該圖片的使用構成新聞侵權。
構成配圖與內容有關,應當具備的要件是:(1)須為配圖而使用了載有他人肖像的新聞照片;(2)該圖片與媒體報道的新聞具有內在的聯系,圖片是新聞報道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是形象地表達新聞內容;(3)盡管未經本人同意但所報道的新聞具有新聞性。具備上述要件,可以抗辯新聞侵權的訴訟請求,媒體不構成新聞侵權。
十六、已盡審查義務
新聞媒體對于自己發(fā)表的新聞報道,對事實真實性負有審查義務。沒有盡到該審查義務,致使報道的事實失實,構成新聞侵權。對此,人民法院法(民)復(1988)11號《關于侵害名譽權案件有關報刊社應否列為被告和如何適用管轄問題的批復》予以確認:“報刊社對要發(fā)表的稿件,應負責審查核實。發(fā)表后侵害了公民的名譽權,作者和報刊社都有責任”。如果新聞媒體的報道雖然失實,但已盡審查義務,則可以對抗新聞侵權責任請求權。
已盡審查義務,是指媒體對報道的事實已經盡到了審查核實義務,根據實際情況無法發(fā)現報道的事實失實。學者認為,新聞媒介和出版機構已經盡到合理的審查核實責任,但因受訪人、受害人自身過錯或其他無法預料的原因,致使報道失實的,新聞媒介和出版機構不承擔侵權責任。這個標準是基本可行的。其構成要件是:(1)新聞媒體及其工作人員已經對報道進行過審查、核實;(2)由于新聞媒體意志以外的原因無法核實報道事實的真實性,或者沒有辦法得到更多的事實證明確認報道失實;(3)新聞報道的事實確實失實,造成損害后果。
具備上述要件,構成新聞侵權抗辯事由,免除新聞媒體的侵權責任。
十七、已經更正、道歉
更正、道歉是世界各國新聞法確定的新聞媒體的一個義務。在我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草案建議稿》中,第六十九條規(guī)定:“媒體機構在作品已經被認定為侵權后,或者有證據表明明顯屬于侵權的,應當及時刊登聲明,消除影響,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媒體機構拒不刊登聲明、采取其他補救措施,或者繼續(xù)刊登、出版侵權作品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BR> 在我國,更正、道歉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對報道的事實未盡審查義務,造成新聞侵權的后果,新聞媒體應當承擔的更正、道歉義務;第二種是新聞媒體或者其他出版單位報道或者出版的著作物,發(fā)表或者出版的行為沒有構成侵權行為,但由于發(fā)表或者出版的行為造成侵權后果,而產生更正道歉的義務。這兩種更正道歉的義務不同,產生的法律責任也不同。
已經更正、道歉,是新聞侵權的正當抗辯事由。但由于更正、道歉義務的性質不同,因此,已經更正、道歉作為抗辯事由的效果不同。
1. 完全抗辯的更正、道歉
作為第二種更正、道歉義務,新聞媒體已經更正、道歉,屬于正當抗辯事由,是完全抗辯,可以對抗全部新聞侵權請求權,全部免除新聞媒體的侵權責任。這個規(guī)則來源于人民法院1992年8月14日(1992)民他字第1號《關于朱秀琴、朱良發(fā)、沈珍珠訴〈青春〉編輯部名譽權糾紛案的復函》。該復函認為,《青春》編輯部發(fā)表侵權小說之后,“仍不采取措施,為原告消除影響,致使該小說繼續(xù)流傳于社會,擴大了不良影響,侵害了原告的名譽權”。既然編輯部發(fā)表侵權小說的行為不構成侵權,但造成了侵權的后果,編輯部如果進行更正或者道歉,就可以免除侵權責任。
2. 不完全抗辯的更正道歉
作為第一種更正、道歉義務,新聞媒體已經更正、道歉,則屬于不完全抗辯,不能對抗全部侵權請求權,而是減輕責任的抗辯,可以視侵權行為的情節(jié)以及更正、道歉的程度,酌情減輕新聞媒體的侵權責任。例如,文章的轉載者,轉載的作品構成侵權責任,轉載者更正、道歉以后,就不再承擔侵權責任。但如果新聞媒體是直接報道的一個消息,沒有盡到審查義務,在這種情況下,僅僅是更正、道歉還不足以構成免責事由,再加上受害人諒解的條件,才能構成抗辯,沒有受害人的諒解,僅僅更正、道歉只是減輕責任的理由。
十八、如實報道
如實報道,也稱為事實如此,是指新聞所報道的事實是真實的事實,新聞媒體在報道時并沒有進行加工、篡改,也沒有進行增刪。例如,媒體報道某人在某政府門口打出一個牌子,上面說某某縣長是一個貪官。這個事實是一個真實的事實,新聞媒體如實進行報道,至于該縣長是不是貪官,則未可知。這就是如實報道。
如實報道能夠作為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但須具備嚴格的要件。構成如實報道應當具備的要件是:(1)媒體報道的事實須為真實,已經客觀發(fā)生,正在進行,或者已經結束;(2)媒體對報道的事實不能進行夸大或者縮小,不能進行歪曲或者篡改,也不得進行加工或者改造;(3)新聞媒體須無侵權的故意或者過失。故意者,為故意利用客觀發(fā)生的事實進行報道,意圖損害他人的人格權;過失者,能夠判斷所發(fā)生的事實為虛假或者不真實,卻沒有發(fā)現而進行報道。
構成如實報道,新聞媒體不承擔侵權責任。但發(fā)現如實報道侵害受害人的人格權后,新聞媒體應當及時進行更正、道歉。如果拒不更正、道歉的,則盡管發(fā)表如實報道不能構成侵害人格權的新聞侵權責任,但拒不更正和道歉的行為,則構成不作為的侵權責任。
十九、轉載
轉載,作為一個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是不完全抗辯,不能完全對抗新聞侵權請求權,但是能夠部分對抗新聞侵權請求權,是減輕新聞侵權責任的抗辯。轉載也稱之為重復公布或者傳遞。
轉載可以免除新聞侵權責任,但須附條件。按照美國侵權行為法的經驗,有三個理由可以作為免除新聞侵權責任的條件:第一,轉載者重復公布、傳遞的內容屬于免責特殊報道,例如報道特許發(fā)言。第二,轉載者的重復公布、傳遞行為系經原誹謗行為人的授權或依其所授意——既然是原誹謗行為人授權或者所授意,那么第三人的行為就具有“代理”性質,當然由原誹謗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而不是重復公布或者傳遞人承擔侵權責任。第三,轉載者的重復公布、傳遞文字誹謗或者非文字誹謗,系可以被合理預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草案建議稿》中,我們主張:“媒體轉載作品侵權的,受害人可以要求轉載者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但媒體無重大過失或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
按照我國的經驗,構成轉載應當具備以下條件:(1)須有合理的轉載來源,作品須轉載于其他新聞媒體或者出版單位,而非媒體自己采制或者自己的通訊員撰寫;(2)轉載的作品須與原作內容一致,無轉載者添加、刪減、篡改、偽造的內容;(3)轉載作品中沒有按照新聞媒體職業(yè)要求明顯可以判斷的虛假事實或者侮辱、誹謗語言。如果轉載者按照新聞媒體的職業(yè)要求不能審查被轉載作品的上述內容的,則不承擔侵權責任。
對于轉載的法律后果,學者認為,新聞媒介和出版機構轉載的作品由于內容失實侵害他人名譽權時,主要承擔及時更正和道歉的法律責任,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擴大損害后果的程度適當確定賠償責任。這種觀點不夠準確。我認為,構成以上轉載的要件,轉載者的責任是減輕責任,不能僅僅是更正、道歉的責任。至于責任應當減輕多少,則可以幅度較大,只要承擔與轉載者的行為相適應的責任就可以了,不必負擔較重的責任。如果轉載者已經承擔了更正、道歉的義務,則可以免除侵權責任。
二十、推測事實和傳聞推測
事實和傳聞,也是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不過,推測事實和傳聞作為抗辯事由,須具備更為嚴格的要件。其要件是:(1)刊出或者播出的消息是推測的事實或者是傳聞,沒有經過核實;(2)媒體在發(fā)布這樣的新聞時,應當作出特別聲明,確認自己沒有進行審查和核實;(3)沒有審查或者核實的原因是時間緊迫無法進行,或者由于其他客觀原因;(4)媒體對推測事實或者傳聞沒有進行審查或者核實不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
由于媒體對于推測和傳聞的性質本身是明知的,明知是推測事實或者傳聞,而仍然進行報道,應當說本身就存在某種過失。對于媒體刊載推測事實或者傳聞具有一般過失或者輕微過失的,不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二十一、讀者來信、來電和直播
讀者來信、來電和直播,在新聞報道中具有特殊性,具體表現在如實反映、現場進行和即時報道等方面,因此,媒體在刊登、播出時無法進行審查核實。如果讀者來信、來電和直播發(fā)生新聞侵權糾紛,媒體可以此作為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
對此,學者認為:“新聞媒介和出版機構發(fā)表讀者來信、來電時或在直播節(jié)目中,以適當的方式聲明相關的內容尚未得到證實,并且在利害關系人提出異議后,及時發(fā)表其答辯意見或者及時進行更正道歉的,不應認定新聞媒介和出版機構構成侵權?!边@種意見是正確的。
構成讀者來信、來電和直播,其要件是:(1)作品的性質須是讀者來信、來電,或者是進行現場直播;(2)媒體以適當方式聲明上述內容尚未經過證實,對其真實性沒有進行審查;(3)在相關利害關系人提出異議后,及時發(fā)表其答辯意見或者媒體及時進行更正或者道歉。
應當注意的是,對于讀者來信構成新聞侵權抗辯,條件應當更嚴,因為對讀者來信畢竟還有一個審查的過程和可能,要有一定的審查義務,如果明顯看到來信反映的事實是虛假的還要照登,媒體就有重大過失,不能作為合法抗辯。而來電和現場直播則無法進行控制,因此,不要求媒體已盡審查義務。
批評公權力機關,也是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構成對法人的誹謗,必須具有必要的條件。按照美國的經驗,發(fā)布有關法人的誹謗性事項,符合下列規(guī)定之一者,應對該法人負責任:(a)法人如為以營利為目的,其所發(fā)布的事項欲使其營業(yè)受到侵害或阻礙他人與其交往;或者(b)法人雖非以營利為目的,但依賴社會大眾的財政上的援助,而其發(fā)布的事項欲借社會大眾對其評估的侵害而干預其活動。公權力機關當然是法人,但是,按照我國憲法規(guī)定,我國的公權力機關應當接受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新聞媒體進行監(jiān)督、開展新聞批評,是依法行使新聞監(jiān)督的權利,即使存在過失,造成批評的事實失實,新聞媒體也不應承擔侵權責任。國家機關、司法機關盡管都是法人,都享有《民法通則》規(guī)定的名譽權,但是,這些機關不是以營利為目的,也不是依賴于社會大眾的財政支持,不能利用名譽權而拒絕人民群眾和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如果公權力機關動輒以侵害名譽權而追究民眾的責任,追究新聞媒體的責任,則是拒絕監(jiān)督的表現。對此,我國法院判決的某些案件是不正確的。典型案例是深圳市某區(qū)人民法院訴《民主與法制》雜志社侵害名譽權案,認為《民主與法制》雜志社對其報道造成了該法院的名譽權損害,要求對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而結果是,法院真的就判決《民主與法制》雜志社敗訴,責令其對該法院承擔新聞侵權責任。這是一個毫無道理的判決。對此,學者指出:自1994年至2001年,發(fā)生了14起法院或者法官狀告媒體的案件,“法官處于居中裁判的地位,就像是一場足球賽中的裁判?,F在,'裁判'下場'踢球'了,這正是'最奇特'之處?!贝_立批評公權力機關為新聞侵權抗辯事由,就是為了制止“裁判”下場“踢球”現象,給媒體以免責的特權。
因此,可以確定,批評公權力機關,是新聞侵權抗辯事由中的完全抗辯,以此阻卻公權力機關拒絕批評的新聞侵權請求權,給媒體和公眾以“更大的喘息空間”。
九、公共利益目的
公眾利益目的,是新聞侵權抗辯的一個重要事由,能夠全面對抗新聞侵權請求權,是完全抗辯。特別是在批評性的新聞報道中,公共利益目的完全可以對抗新聞侵權請求權,免除新聞媒體的侵權責任。在《民法通則》實施之初,北京某報紙曾經刊載一幅批評照片,是一個人在北京動物園前翻身跳躍馬路中間護欄的形象。被批評者向法院起訴,認為侵害了其肖像權,追究媒體的侵權責任。法院認為這個批評報道具有公共利益目的,判決不構成新聞侵權。我們在起草侵權責任法草案建議稿中,提出的“正當行使輿論監(jiān)督權”或者“正當行使新聞輿論監(jiān)督權”,就是指為了公共利益目的。
公共利益目的,就是關系到不特定的多數人利益的目的。以此作為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應當具備的要件是:(1)須具有公共利益目的。媒體發(fā)布一個新聞報道,進行一個新聞批評,或者使用一幅新聞照片,須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而不是其他不正當目的,更不得具有侮辱、誹謗或者侵害他人人格權的非法目的。(2)須沒有有損于他人人格的語言和言辭,不得借公共利益目的之機而侮辱、誹謗他人。
在關于偷拍、偷錄的新聞報道是否構成新聞侵權的問題上,公共利益目的是一個可以成立的抗辯事由。有人反對公共利益目的是偷拍、偷錄的合法抗辯理由,認為即使是為了公共利益目的,進行偷拍、偷錄也構成新聞侵權。我反對這樣的意見。如果是真正出于公眾利益目的而進行善意批評,在適當的范圍內,進行偷拍、偷錄,用于揭露社會陰暗面,批評社會的負面行為,不能認為是新聞侵權。
十、新聞性
新聞性,是對于圖片新聞構成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有的學者認為具有新聞價值是最一般的抗辯事由,其實,這種主張更多的是指滿足公眾知情權。在確認滿足公眾知情權為新聞侵權抗辯事由的基礎上,將新聞性主要作為對抗圖片新聞的抗辯事由,更為準確,也更容易把握。對于圖片新聞報道,如果利害關系人主張侵害肖像權的新聞侵權責任,新聞性是的抗辯,是完全抗辯。在我們起草的人格權法草案建議稿中,我們提出“公眾人物、新聞事件等具有公共利益或正當的公眾興趣的領域,視為自然人私生活領域的例外”,其中的“新聞事件”就是指新聞性。其規(guī)則是,如果一個人物的形象處于一個具有新聞性的事件中,即使媒體使用該新聞照片沒有經過肖像權人的同意,也不得主張侵害肖像權或者隱私權。
對于新聞圖片的侵權訴求,確定是否構成新聞性的抗辯,應當具備的條件是:(1)人物須出現在具有新聞價值的公眾視野之中。公眾視野就是公眾都能夠自然看到的范圍。新聞記者可以拍攝處于公眾視野內具有新聞價值的人和物體,而無須顧忌侵犯肖像權等權利。(2)媒體采制和使用圖片的目的須為進行新聞報道或者新聞批評,而不是以營利為目的。凡是以營利為目的而使用他人的圖片,即使具有新聞性,也不得對抗新聞侵權訴求。(3)通過圖片報道的新聞須事實基本真實,虛假的事實即使具有新聞性,也不得對抗新聞侵權訴訟請求。(4)使用的新聞圖片及配發(fā)的文字須沒有侮辱、誹謗的內容。不具備上述要件,不構成新聞性,不能免除新聞媒體的侵權責任。例如,1989年冬季,某大報刊載一幅新聞照片,一個婦女抱著一個女嬰,在大雪紛飛的清晨在北京車站乞討,配圖說明是“狠心婆婆就因兒媳生的是女嬰,就將兒媳趕出家門,致母女在風雪中流離失所”。照片引起轟動效應,很多人打電話到報社和街道,譴責該婆婆的行為。但街道干部給報社打電話,指出這個兒媳弱智,婆婆對其很好,根本沒有虐待她,她是由于家人沒看管住而抱著孩子出走,報道完全失實。這個報道盡管具有新聞性,但內容嚴重失實,構成侵權。報社領導在確信新聞圖片報道失實后,親自到當事人家檢討,得到諒解,沒有被追究侵權責任。
新聞性作為抗辯事由,主要在于兩個方面:第一,在公眾視野中具有新聞性的人物,例如元首、政治家等,凡具有新聞性的人皆不得主張肖像權和姓名權;第二,具有新聞性的事件,例如在公眾視野中參加集會、*、儀式、慶典或者其他活動的人,由于這類活動具有新聞報道價值,任何人在參加這些社會活動時,都允許將其肖像和姓名、名稱用于宣傳報道,不得主張肖像權和姓名權、名稱權。上個世紀90年代初,劉曉慶回自貢老家參加燈會,被新聞記者拍照后,曾經著文說她的人格權受到侵害。這種說法其實是不成立的,理由是她既處于新聞事件之中,又是新聞人物,且在公眾視野之中。人物參與集會、*、慶典或類似事件,其肖像不構成肖像制品的主題時,可以被合理使用。
十一、受害人承諾
受害人承諾,也叫做受害人同意或者受害人允諾,是指受害人容許他人侵害其權利,自己自愿承擔損害結果,且不違背法律和公共道德的一方意思表示。這種承諾,是侵權行為的一般抗辯事由,當然也是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在侵害名譽權的訴訟中,美國侵權法認為,對有關誹謗的事項公布予以同意時,就該人主張受誹謗而提起的訴訟,有完全的抗辯。我們贊成這種意見,受害人承諾是新聞侵權的完全抗辯,可以全面對抗新聞侵權請求權。
成立受害人承諾須具備以下要件:(1)須權利人有處分該項人格權的能力與權限。無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處分自己的權利,須經監(jiān)護人同意,非經同意,其本人的允諾無效。(2)須遵守一般的意思表示規(guī)則,即須具備一般意思表示的生效要件。(3)受害人須有明確承諾。承諾應當采用明示方式,或是發(fā)表單方面聲明,或是制訂免責條款。權利人沒有明示準許侵害自己權利的承諾,不得推定其承諾。受害人明知或預見到其權利可能受到損害,但并未向加害人承諾,不構成抗辯事由。例如,電臺記者采訪未經同意而錄音,如果沒有告知并經被采訪人明示同意,不得推定接受采訪即推定其同意錄音。(4)受害人事前放棄損害賠償請求權。放棄損害賠償請求權不必采取明示方法,只要有允許侵害自己權利的承諾,即可推定其放棄損害賠償請求權。
在新聞侵權中,對于新聞媒體涉及到肖像權、姓名權、名稱權或隱私權的使用,如果事先得到權利人的允諾,在新聞報道中使用其肖像、姓名、名稱和隱私,就不構成侵權。這是完全抗辯,是事實抗辯。
十二、為本人或者第三人利益
為本人或者第三人利益,是新聞侵權的一個抗辯事由,但其適用的范圍較窄,不是一個普遍的抗辯事由。美國侵權法認為,為本人或者第三人利益,是誹謗的附條件免責事由。
為本人或者第三人利益作為新聞侵權抗辯事由,所抗辯的新聞侵權責任主要是媒體使用他人肖像和姓名、名稱等行為。其構成要件是:(1)媒體確系為了本人利益或者第三人利益而使用他人的肖像、姓名或者名稱,不得存在侵權的目的。(2)涉及到本人和第三人的利益須為重大利益,而非一般利益或者微不足道的利益。(3)本人和第三人的利益應為正當,不得是非法利益,特別是涉及到第三人利益的保護,第三人范圍的確定應當準確,一般應為親屬成員利益。(4)使用不得超出合理范圍,媒體使用他人肖像、姓名、名稱的范圍須適當,超出適當范圍,則構成侵權。最典型的為本人或者第三人利益是刊登尋人啟事之類,不構成新聞侵權責任。
對于侵害名譽權、隱私權的侵權行為,如果存在為本人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情形,也可以作為抗辯事由,不過應當特別慎重。
十三、“對號入座”
“對號入座”,歷來是對他人主張作品所描寫的人物主張侵權的一個抗辯事由,不僅是新聞作品,其他文字作品都有對號入座的現象。新聞作品同樣有對號入座的問題,因此,“對號入座”是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可以對抗新聞侵權請求權,免除新聞媒體的侵權責任。
“對號入座”,是指作品中所報道或者描寫的人物本不是原告,而原告強硬地根據自己的特點和特征與作品中人物的特點和特征“掛鉤”(即“對號”),主張文中揭載的人物就是本人(即“入座”),訴求新聞媒體承擔新聞侵權責任。典型案例如:某報社記者賈某調查某鎮(zhèn)廣開個體治療性病醫(yī)院,騙取錢財的不道德事件,在報紙上載文予以揭露,進行輿論監(jiān)督。文章中對一個被騙錢財的性病患者某甲使用化名進行報道。恰好在臨近一百多公里的另一個鎮(zhèn)里,也有一個患同種性病的人某乙就叫這個化名。于是某乙向法院起訴,請求報社和記者以侵害其名譽權為由承擔精神損害賠償。一審法院判決報社和記者賈某構成侵權,承擔賠償責任。報社和賈某上訴,二審法院判決駁回某乙的訴訟請求,理由為原告是“對號入座”。
構成“對號入座”應當具備以下要件:(1)新聞作品中的人物為特指,不論是使用真實姓名,還是使用非真實姓名,人物都須確有其人。即使對人物使用化名,也應當確有其人。(2)新聞作品中的人物并非確指原告。確定新聞作品中的人物確指原告,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新聞作品中的人物與現實人物的基本特征必須相同。基本特征,是能夠將一人與他人區(qū)別開來的主要標志,如職業(yè)、經歷、外貌等特征。二是新聞作品中的人物與現實人物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必須相同,即生活、工作環(huán)境以及人物之間的關系應當一致。三是熟悉現實人物的人讀后公認新聞作品中的人物是現實人物。原告不能證明上述三個條件,就不是確指原告。如果具備三個條件,則可能發(fā)生作品人物與原告的混同,不能構成抗辯。(3)新聞媒體沒有侵害原告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如果媒體明知報道的人物可能與原告混同而發(fā)生侵權的后果,卻故意為之,或者由于重大過失而輕信能夠避免,都不構成“對號入座”的抗辯,可能構成新聞侵權責任。
十四、報道、批評對象不特定
報道、批評對象不特定,是指媒體所報道的、所批評的對象不是特定的人,無法確定侵權行為的受害人。沒有特定的受害人,無法構成侵權責任,因此,報道、批評對象不特定是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
最典型的案例,是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人民法院的判決。郭寶昌的電視劇《大宅門》以及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的《四字語分類寫作詞典》中,都使用了“蒙古大夫”的用語或解釋,引起該縣189名蒙古醫(yī)生的不滿,向法院起訴。一審法院判決郭寶昌和該出版社敗訴。對此,輿論議論紛紛,認為不構成侵權。
新聞媒體以及出版單位被指控的新聞行為,僅僅是對一個不特定的人群或者現象進行報道或提出批評,不能認為是侵權行為。不僅僅如此,就是指控的其他一般的侵權行為,如果沒有特定的指向,沒有特定的受害人,也不能認為是構成侵權。因此,構成報道、批評對象不特定,應當具備的要件是:(1)報道、批評的對象是一群人或者一類人,不是特定的人。(2)一群人或者一類人不能合理地理解為指其中的一個人或者特定的幾個人,不能合理地推論特別提及了一個人或者特定的幾個人。(3)報道或者批評沒有侵害特定人合法權益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以“蒙古大夫”案為例,該詞是一個熟語,在民間以及作品中常用,盡管這個詞對一群人或者一類人具有一定的貶損性,但不能夠認為凡是使用這個詞的,就構成侵權。因此,郭寶昌和該出版社不構成侵權。
例外的情況是,對一群人或者一類人發(fā)布有關誹謗性事項,該群人或者該類人的人數如此之少,以致該誹謗性事項可以合理地理解為指其中一位特定的個人,或者發(fā)布的客觀情況可以合理地推論為該公布特別提及了該個人的,可以認為構成新聞侵權責任,不能成為合法的新聞侵權抗辯。
十五、配圖與內容無關和配圖與內容有關
配圖,是指為配合文字新聞及其他作品而使用的新聞或者其他圖片,在實踐中經常發(fā)生因作品配圖而引起的新聞侵權爭議。配圖涉及新聞侵權抗辯問題,有兩個正當事由:
1. 配圖與內容無關
配圖與內容無關作為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應當嚴格把握。應當具備的要件是:(1)配圖與新聞報道的內容須完全沒有關聯,無論從其性質、內容,還是其關涉的其他方面,都與新聞報道的內容無關;(2)在配圖時須加“配圖與內容無關”的明確說明;(3)配圖不能引發(fā)涉及到侵權的其他聯想;(4)新聞媒體須無侵權的故意或者過失。具備以上要件,構成新聞侵權的抗辯,免除新聞媒體的侵權責任。例如,媒體報道法院審理某起案件的情況,用了一張法庭開庭,審判長敲法錘的新聞圖片,報紙聲明配圖與文字報道內容無關。如果審判長和其他審判員提出侵權訴訟,新聞媒體就可以“配圖與內容無關”為由進行抗辯。但如果媒體報道某地抓“三陪”小姐的新聞,配發(fā)一個美女的照片,如果這個美女起訴新聞侵權,則為有理由,應當構成新聞侵權。
2. 配圖與內容有關
配圖與內容有關,也是新聞侵權的一個抗辯事由。典型案例是劉翔訴《精品購物指南》侵害肖像權案。本案的案情是:《精品購物指南》的某期封面是劉翔的跨欄照片,封面大標題是“影響2004”,封面底部有一個廣告式的文字。在雜志中報道的影響2004十大人物中,就有劉翔的報道,排在第一位。劉翔向法院起訴,認為該雜志侵害其肖像權。一審法院判決認為不構成侵權,二審法院則認為報社在使用劉翔肖像過程中,因過錯造成劉翔人格受商業(yè)化侵害,構成侵犯肖像權。我認為,這個案件不構成侵權,理由就是配圖與內容有關。在雜志的封面上使用劉翔的肖像,并且寫明了影響2004的十大人物,劉翔恰恰是影響2004的人物之一,雜志中還有關于劉翔影響2004的突出事跡,因此,即使雜志的封面上載有部分廣告內容,也不能影響本案報道的新聞性。因圖片與內容有關,故不能認為該圖片的使用構成新聞侵權。
構成配圖與內容有關,應當具備的要件是:(1)須為配圖而使用了載有他人肖像的新聞照片;(2)該圖片與媒體報道的新聞具有內在的聯系,圖片是新聞報道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是形象地表達新聞內容;(3)盡管未經本人同意但所報道的新聞具有新聞性。具備上述要件,可以抗辯新聞侵權的訴訟請求,媒體不構成新聞侵權。
十六、已盡審查義務
新聞媒體對于自己發(fā)表的新聞報道,對事實真實性負有審查義務。沒有盡到該審查義務,致使報道的事實失實,構成新聞侵權。對此,人民法院法(民)復(1988)11號《關于侵害名譽權案件有關報刊社應否列為被告和如何適用管轄問題的批復》予以確認:“報刊社對要發(fā)表的稿件,應負責審查核實。發(fā)表后侵害了公民的名譽權,作者和報刊社都有責任”。如果新聞媒體的報道雖然失實,但已盡審查義務,則可以對抗新聞侵權責任請求權。
已盡審查義務,是指媒體對報道的事實已經盡到了審查核實義務,根據實際情況無法發(fā)現報道的事實失實。學者認為,新聞媒介和出版機構已經盡到合理的審查核實責任,但因受訪人、受害人自身過錯或其他無法預料的原因,致使報道失實的,新聞媒介和出版機構不承擔侵權責任。這個標準是基本可行的。其構成要件是:(1)新聞媒體及其工作人員已經對報道進行過審查、核實;(2)由于新聞媒體意志以外的原因無法核實報道事實的真實性,或者沒有辦法得到更多的事實證明確認報道失實;(3)新聞報道的事實確實失實,造成損害后果。
具備上述要件,構成新聞侵權抗辯事由,免除新聞媒體的侵權責任。
十七、已經更正、道歉
更正、道歉是世界各國新聞法確定的新聞媒體的一個義務。在我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草案建議稿》中,第六十九條規(guī)定:“媒體機構在作品已經被認定為侵權后,或者有證據表明明顯屬于侵權的,應當及時刊登聲明,消除影響,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媒體機構拒不刊登聲明、采取其他補救措施,或者繼續(xù)刊登、出版侵權作品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BR> 在我國,更正、道歉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對報道的事實未盡審查義務,造成新聞侵權的后果,新聞媒體應當承擔的更正、道歉義務;第二種是新聞媒體或者其他出版單位報道或者出版的著作物,發(fā)表或者出版的行為沒有構成侵權行為,但由于發(fā)表或者出版的行為造成侵權后果,而產生更正道歉的義務。這兩種更正道歉的義務不同,產生的法律責任也不同。
已經更正、道歉,是新聞侵權的正當抗辯事由。但由于更正、道歉義務的性質不同,因此,已經更正、道歉作為抗辯事由的效果不同。
1. 完全抗辯的更正、道歉
作為第二種更正、道歉義務,新聞媒體已經更正、道歉,屬于正當抗辯事由,是完全抗辯,可以對抗全部新聞侵權請求權,全部免除新聞媒體的侵權責任。這個規(guī)則來源于人民法院1992年8月14日(1992)民他字第1號《關于朱秀琴、朱良發(fā)、沈珍珠訴〈青春〉編輯部名譽權糾紛案的復函》。該復函認為,《青春》編輯部發(fā)表侵權小說之后,“仍不采取措施,為原告消除影響,致使該小說繼續(xù)流傳于社會,擴大了不良影響,侵害了原告的名譽權”。既然編輯部發(fā)表侵權小說的行為不構成侵權,但造成了侵權的后果,編輯部如果進行更正或者道歉,就可以免除侵權責任。
2. 不完全抗辯的更正道歉
作為第一種更正、道歉義務,新聞媒體已經更正、道歉,則屬于不完全抗辯,不能對抗全部侵權請求權,而是減輕責任的抗辯,可以視侵權行為的情節(jié)以及更正、道歉的程度,酌情減輕新聞媒體的侵權責任。例如,文章的轉載者,轉載的作品構成侵權責任,轉載者更正、道歉以后,就不再承擔侵權責任。但如果新聞媒體是直接報道的一個消息,沒有盡到審查義務,在這種情況下,僅僅是更正、道歉還不足以構成免責事由,再加上受害人諒解的條件,才能構成抗辯,沒有受害人的諒解,僅僅更正、道歉只是減輕責任的理由。
十八、如實報道
如實報道,也稱為事實如此,是指新聞所報道的事實是真實的事實,新聞媒體在報道時并沒有進行加工、篡改,也沒有進行增刪。例如,媒體報道某人在某政府門口打出一個牌子,上面說某某縣長是一個貪官。這個事實是一個真實的事實,新聞媒體如實進行報道,至于該縣長是不是貪官,則未可知。這就是如實報道。
如實報道能夠作為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但須具備嚴格的要件。構成如實報道應當具備的要件是:(1)媒體報道的事實須為真實,已經客觀發(fā)生,正在進行,或者已經結束;(2)媒體對報道的事實不能進行夸大或者縮小,不能進行歪曲或者篡改,也不得進行加工或者改造;(3)新聞媒體須無侵權的故意或者過失。故意者,為故意利用客觀發(fā)生的事實進行報道,意圖損害他人的人格權;過失者,能夠判斷所發(fā)生的事實為虛假或者不真實,卻沒有發(fā)現而進行報道。
構成如實報道,新聞媒體不承擔侵權責任。但發(fā)現如實報道侵害受害人的人格權后,新聞媒體應當及時進行更正、道歉。如果拒不更正、道歉的,則盡管發(fā)表如實報道不能構成侵害人格權的新聞侵權責任,但拒不更正和道歉的行為,則構成不作為的侵權責任。
十九、轉載
轉載,作為一個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是不完全抗辯,不能完全對抗新聞侵權請求權,但是能夠部分對抗新聞侵權請求權,是減輕新聞侵權責任的抗辯。轉載也稱之為重復公布或者傳遞。
轉載可以免除新聞侵權責任,但須附條件。按照美國侵權行為法的經驗,有三個理由可以作為免除新聞侵權責任的條件:第一,轉載者重復公布、傳遞的內容屬于免責特殊報道,例如報道特許發(fā)言。第二,轉載者的重復公布、傳遞行為系經原誹謗行為人的授權或依其所授意——既然是原誹謗行為人授權或者所授意,那么第三人的行為就具有“代理”性質,當然由原誹謗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而不是重復公布或者傳遞人承擔侵權責任。第三,轉載者的重復公布、傳遞文字誹謗或者非文字誹謗,系可以被合理預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草案建議稿》中,我們主張:“媒體轉載作品侵權的,受害人可以要求轉載者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但媒體無重大過失或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
按照我國的經驗,構成轉載應當具備以下條件:(1)須有合理的轉載來源,作品須轉載于其他新聞媒體或者出版單位,而非媒體自己采制或者自己的通訊員撰寫;(2)轉載的作品須與原作內容一致,無轉載者添加、刪減、篡改、偽造的內容;(3)轉載作品中沒有按照新聞媒體職業(yè)要求明顯可以判斷的虛假事實或者侮辱、誹謗語言。如果轉載者按照新聞媒體的職業(yè)要求不能審查被轉載作品的上述內容的,則不承擔侵權責任。
對于轉載的法律后果,學者認為,新聞媒介和出版機構轉載的作品由于內容失實侵害他人名譽權時,主要承擔及時更正和道歉的法律責任,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擴大損害后果的程度適當確定賠償責任。這種觀點不夠準確。我認為,構成以上轉載的要件,轉載者的責任是減輕責任,不能僅僅是更正、道歉的責任。至于責任應當減輕多少,則可以幅度較大,只要承擔與轉載者的行為相適應的責任就可以了,不必負擔較重的責任。如果轉載者已經承擔了更正、道歉的義務,則可以免除侵權責任。
二十、推測事實和傳聞推測
事實和傳聞,也是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不過,推測事實和傳聞作為抗辯事由,須具備更為嚴格的要件。其要件是:(1)刊出或者播出的消息是推測的事實或者是傳聞,沒有經過核實;(2)媒體在發(fā)布這樣的新聞時,應當作出特別聲明,確認自己沒有進行審查和核實;(3)沒有審查或者核實的原因是時間緊迫無法進行,或者由于其他客觀原因;(4)媒體對推測事實或者傳聞沒有進行審查或者核實不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
由于媒體對于推測和傳聞的性質本身是明知的,明知是推測事實或者傳聞,而仍然進行報道,應當說本身就存在某種過失。對于媒體刊載推測事實或者傳聞具有一般過失或者輕微過失的,不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二十一、讀者來信、來電和直播
讀者來信、來電和直播,在新聞報道中具有特殊性,具體表現在如實反映、現場進行和即時報道等方面,因此,媒體在刊登、播出時無法進行審查核實。如果讀者來信、來電和直播發(fā)生新聞侵權糾紛,媒體可以此作為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
對此,學者認為:“新聞媒介和出版機構發(fā)表讀者來信、來電時或在直播節(jié)目中,以適當的方式聲明相關的內容尚未得到證實,并且在利害關系人提出異議后,及時發(fā)表其答辯意見或者及時進行更正道歉的,不應認定新聞媒介和出版機構構成侵權?!边@種意見是正確的。
構成讀者來信、來電和直播,其要件是:(1)作品的性質須是讀者來信、來電,或者是進行現場直播;(2)媒體以適當方式聲明上述內容尚未經過證實,對其真實性沒有進行審查;(3)在相關利害關系人提出異議后,及時發(fā)表其答辯意見或者媒體及時進行更正或者道歉。
應當注意的是,對于讀者來信構成新聞侵權抗辯,條件應當更嚴,因為對讀者來信畢竟還有一個審查的過程和可能,要有一定的審查義務,如果明顯看到來信反映的事實是虛假的還要照登,媒體就有重大過失,不能作為合法抗辯。而來電和現場直播則無法進行控制,因此,不要求媒體已盡審查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