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課件:意識的本質

字號:

課件中對每個課題或每個課時的教學內容,教學步驟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板書設計,教具或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各個教學步驟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分配等等,下面是整理的高二政治課件:意識的本質,歡迎閱讀與借鑒。
    1、知識目標
    ◇識記:
    意識的含義及本質
    ◇理解:
    (1)意識根源于物質,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2)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
    2、能力目標:
    (1)運用基本原理分析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本課的學習,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世界客觀性的認識,初步樹立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唯物主義世界觀
    (2)思考人類對世界的各種創(chuàng)造活動,深刻體會意識是地球上美的花朵
    二、【重點、難點】:
    意識的本質
    第一框題意識的本質
    復習提問:
    1.什么是物質?物質的特性是什么?物質與物質具體形態(tài)的關系是怎樣的?
    2.自然界的物質性原理
    3.世界的物質性原理
    導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節(jié)課我們來探究夢的形成。
    自主探究:
    1、動物有意識嗎?
    2、意識產(chǎn)生的物質基礎和前提各是什么?
    3、純粹[S1]的動物心理會不會自發(fā)地形成意識?
    4、為什么只有人腦才能產(chǎn)生意識,而動物腦則不能?
    5、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但是不是有了人腦,就有了意識呢?
    合作探究:
    (一)、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chǎn)物
    無生命物質的反應特性,是物質的或者化學的反應;生命物質包括植物和動物,都具有對外界刺激做出感應的特性,動物還具有感覺的能力,-但這些反應都屬于它們的本能;而人的意識活動則是自覺的,無生命物質、植物和動物的反應有著本質區(qū)別。但人的意識活動也要依賴于一定的生理基礎,特別是人腦這一高度發(fā)達的物質器官。因此,生物的反應形式是人類意識產(chǎn)生的生物學基礎。
    教材設置這一欄目,旨在引導我們探究人類意識與非生命物質、植物和動物反應的歷史聯(lián)系,從而說明人的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chǎn)物。
    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chǎn)物。
    意識現(xiàn)象既不是人的頭腦主觀自生的,也不是從來就有的,自然界先于意識而存在,意識是物質世界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
    隨著運動的發(fā)展,大腦越來越發(fā)達,大腦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生物的反映由應激性到動物的感覺、心理的發(fā)展,為人類意識的產(chǎn)生準備了條件。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chǎn)物。
    ◇課堂探究:(1)談談你所熟悉的動物有哪些復雜的心理反應。
    (2)上述動物的心理為什么不能發(fā)展為人的意識?
    ◇探究提示:(1)高等動物的心理不僅包括感覺、表象、情感,甚至還有簡單的分析和判斷。如猴子可以借助木棒獲得高處的食物。關于這一點,教材中也有不少事例。
    (2)動物心理不能發(fā)展為人的意識,其根本原因是它們缺少意識賴以產(chǎn)生的物質器官——人腦。
    2.意識是社會的產(chǎn)物。
    動物的大腦和單純的動物心理并不會自發(fā)地產(chǎn)生意識。意識是同人類社會一起產(chǎn)生的。意識是社會勞動、語言和人腦的必然產(chǎn)物,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又說意識是社會的產(chǎn)物。
    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勞動是使猿變成人的決定因素,也是人的意識產(chǎn)生的決定因素。
    人的勞動同動物活動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外部世界的勞動中,不僅要求人們認識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還要有抽象思維這種人類意識的反映形式來深入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
    在[S2]勞動過程中,由于交流的需要而產(chǎn)生了語言。語言的產(chǎn)生推動了人類意識的發(fā)展。
    在勞動和語言的推動下,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并隨著社會勞動的進步而日趨完善,這為意識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由此可見,人類: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chǎn)物,而且是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所以,馬克思說:“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chǎn)物,而且只要人們還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chǎn)物。反之,如果脫離社會實踐,不參加任何社會活動,就不會形成人的意識。
    《意識的本質》教案
    (二)、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課堂探究:(1)有沒有一種高等動物的腦在復雜性上超過人腦?
    (2)動物的腦在機能上有沒有可能達到人腦的水平?
    ◇探究提示:(1)高等動物雖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反應,但是其大腦無論是在重量、構造,還是在機能上,都要比人腦簡單。因此,人腦與高等動物的腦有著本質的區(qū)別。高等動物的復雜性不會超過人腦。
    (2)在腦的機能上,人腦機能包括運動區(qū)、感覺區(qū)、語言區(qū),能夠形成一定網(wǎng)絡系統(tǒng),而動物腦則沒有語言區(qū),這是因為動物缺乏社會性的勞動。因此動物腦在機能上不可能達到人腦水平,不會形成意識。
    課本設置這一欄目,旨在強調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動物腦比人腦要低級,不會形成意識。
    1.人腦是產(chǎn)生意識的生理基礎,意識只是人腦的特有機能,動物的腦不會產(chǎn)生意識。
    2.意識活動是通過人腦對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動實現(xiàn)的。
    第一,人腦比動物腦具有結構的復雜性和組織的嚴密性,決定人腦具有產(chǎn)生意識的生理基礎。
    第二,人腦對外界刺激的條件反射不僅包括第一信號系統(tǒng),而且可以在語言刺激下產(chǎn)生人所特有的第二信號系統(tǒng)。
    3.有了人腦,不一定就會產(chǎn)生意識。
    人腦只是產(chǎn)生意識的物質基礎,要產(chǎn)生意識,除了要有人腦,還必須要在社會實踐中,通過實踐使客觀存在作用于人腦。
    ◇課堂探究:(1)對動物說“梅”,能不能使動物“止渴”?對動物談“虎”,能不能使動物“色變”?
    (2)人對外界刺激產(chǎn)生的反映和動物對外界刺激產(chǎn)生的反應有什么區(qū)別?
    ◇探究提示:(1)由于動物腦對客觀事物只能形成表面的感覺等本能性的反應,而不能像人腦那樣抽象出事物更深層次的東西,因此對動物說“梅”不能讓其止渴,對動物談“虎”不能使其“色變”。
    (2)人對外界刺激產(chǎn)生的反映,也即意識,既包括對事物表面現(xiàn)象的認識一感覺,也包括對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抽象思維,而且更重要的是抽象思維。人的意識是人對事物主動的、能動的反映。而動物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則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條件反射,不具有抽象概括能力。
    教材設置這一欄目,目的在于通過動物腦和人腦對事物反映的差別,強調意識產(chǎn)生的物質基礎只能是人腦。
    《意識的本質》教案
    (三)、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課堂探究:(1)離開了客觀對象,能不能產(chǎn)生人類的意識?
    (2)離開了客觀對象,會不會有鬼神觀念?
    ◇探究提示:(1)從內容上來看,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腦主觀自生的,意識的形成離不開客觀事物。因此,離開了客觀對象,就不能產(chǎn)生人類意識。
    (2)鬼神觀念是意識的一種,只不過是錯誤的意識,也就是說,鬼神觀念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歪曲、虛幻的反映。所以,離開了客觀對象,不會形成鬼神觀念。
    教材設置這一欄目,旨在強調客觀事物對意識形成的重要性。意識的內容來源于客觀事物。
    1.意識的內容來自于客觀存在,意識在本質上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而內容則是客觀的。
    2.無論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正確[S3]的意識是指人腦如實地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而錯誤意識則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二者的區(qū)別不在于是否對客觀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對客觀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質的反映。
    3.意識的形成離不開社會實踐。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客觀存在通過人的實踐活動作用于人腦,人腦才會形成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這才有了意識。
    4.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
    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世界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意識不過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物質決定意識。
    教材插圖說明了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離開了客觀存在就不會產(chǎn)生意識。
    ◇課堂練習:關于意識的正確說法是()
    A、意識是人腦的生理基礎,是人腦的特有功能B、人腦會思考,有了人腦就會有意識
    C、感覺是事物作用于人腦形成的,思維的內容則是人腦的產(chǎn)物
    D、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答案:D
    解析:本題仍是在考查意識的含義,但卻是從起源、生理基礎、內容三個方面!分別設置選項。意識的生理基礎是人腦,A項表述正好相反,故不選。要形成意識,除了要有人腦,還要通過社會實踐使客觀存在作用于人腦,B項表述忽視了實;踐和客觀事物這兩個要件,故不選。意識包括感覺和思維兩種形式,感覺是對事i物表面現(xiàn)象的反映,思維則是對本質和規(guī)律的反映,二者都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故c項表述錯誤。只有D項準確揭示了意識的本質,應入選。
    課堂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