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審計師考試:市場失靈與政府干預外部性一

字號:

市場失靈與政府干預:這是要解決國家為什么要干預經濟生活的問題。簡言之,國家干預經濟的原因在于市場機制的內在缺陷,即存在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假若市場機制是完全和全能的,就沒有必要實行國家干預,“看不見的手”會自動調節(jié)經濟運行。
    引起市場失靈的原因主要有公共物品、外部性、不完全競爭、不完全信息、宏觀經濟失衡、收入分配不公、經濟秩序失范等情況。
    (二)外部性(exteranlities)
    1.外部性的定義與分類(見下表)
    項目內容
    概念:
    (1)教材定義:指單個家庭或廠商的經濟活動對其他家庭或廠商的外部影響,也稱為外在效應或溢出效應。外在效應可分為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
    (2)參考定義:①指某種經濟活動給與這項活動無關的第三方帶來的影響。②指某些經濟活動導致外部其他人受益或受損。③指可察覺的利益(或損害)加于某個或某些人,而這個(些)人并沒有完全贊同直接或間接導致該事件的決策。
    分類:
    (1)外部經濟(正外部性):指某個家庭或廠商的一項經濟活動給其他家庭或廠商無償?shù)貛砗锰?。此時,私人利益小于社會利益。
    (2)外部不經濟(負外部性):指某個家庭或廠商的一項經濟活動能給其他家庭或廠商帶來危害。此時,私人利益大于社會利益。
    (3)生產的外部經濟是指廠商的經濟活動對社會產生有利影響。如某企業(yè)自動培訓雇員。
    (4)生產的外部不經濟是指廠商的經濟活動對社會產生不利影響。如企業(yè)排放污水造成環(huán)境污染。
    (5)消費的外部經濟是指家庭的經濟活動對社會產生有利影響。如甲家庭對其居住的周圍環(huán)境進行綠化和保護時,附近的其他家庭得到了不支付報酬的好處。
    (6)消費的外部不經濟是指家庭的消費行為對其他家庭帶來不利影響。如吸煙者的行為危害了被動吸煙者的身體健康,但沒有對受害者進行任何支付。
    2.外部經濟(正外部性)的分析
    正外部性,即某項活動帶來的部分利益由與這項活動無關的第三方獲得。例如,教育不僅給教育者(生產者)和受教育者(消費者)帶來利益,同時也能給社會其他人帶來好處。如果由市場調節(ji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以實現(xiàn)自己的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為目的,價格調節(jié)實現(xiàn)供求平衡。這時,教育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相等,但教育的社會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因為社會收益中還應該包括其他與教育無關的人得到的好處。這樣,從個人的角度看,實現(xiàn)了資源配置優(yōu),但從社會的角度看,沒有實現(xiàn)資源配置優(yōu)。此時,易造成市場失靈。
    3.外部不經濟(負外部性)的分析
    某造紙廠的生產不僅影響生產者和消費者,而且引發(fā)的污染后果還可能給他人(如該廠附近居民)帶來不利影響。如果在生產者或消費者都不承擔污染的成本時,對他人而言就發(fā)生負的外部性。
    能否通過市場機制去消除這種負外部性呢?
    結論當然是否定的。
    在市場經濟中,生產者考慮的是自己生產產品的成本和收益,即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消費者只考慮自己從購買物品中得到的效用和付出的價格,即私人利益和私人成本。當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供求平衡時,私人成本與私人利益是相等的。如果沒有負外部性,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相等,社會收益與私人收益也相等。當生產者和消費者通過市場調節(jié)實現(xiàn)供求相等時,社會利益與社會成本相等,從社會角度看這種資源配置也是優(yōu)的。但在有負外部性時,社會成本中增加了負外部性給第三者帶來的成本,從而社會成本大于私人成本,而社會利益仍然等于私人利益。此時,從個人角度看,私人成本與私人收益相等,實現(xiàn)了資源配置的優(yōu)。但從社會角度看,社會成本大于社會收益,并未實現(xiàn)資源配置優(yōu)。這樣就引發(fā)市場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