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企業(yè)法律顧問案例輔導:貨物經手人不負貨款支付義務

字號:

[案情]
    2007年1月5日,某電纜公司起訴張某稱,2006年6月29日,其將一批電纜送至某建工有限公司的工地,由張某簽字確認。后其向該建工有限公司催索貨款時,該公司明確答復沒有向其購買過貨物,故應認為貨物買受人為張某,要求張某立即支付貨款126820元。原告為證明自己主張,提供“送貨單”證據一張,“送貨單”記載的主要內容為:收貨單位為某建工有限公司,貨款126820元,張某在“收貨單位經手人”欄簽名。
    [分歧]
    本案如何處理,有三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張某如果不能提供證據證明其為履行職務行為,就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二種意見認為,原告應當首先向某建工有限公司主張權利,如果因為該案舉證不能而敗訴,則憑生效的民事判決書和送貨單再向張某主張權利。屆時,如果張某不能提供證據證明其為履行職務行為,則可判決張某敗訴。
    第三種意見認為,原告提供的證據明確表明,張某為貨物經手人,非貨物買受人,無需承擔支付貨款的民事責任。
    [評析]
    筆者同意第三種意見,其理由如下:
    一、原告主張與被告存在買賣合同關系,負有舉證義務
    《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五條第一款規(guī)定:“在合同糾紛案件中,主張合同關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的訂立和生效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眲t原告應當首先舉證證明其與被告存在買賣關系,即被告為買賣合同一方當事人?,F(xiàn)原告僅僅提供了交付憑證,尚未完成證明與被告有合同關系之事實的舉證責任,屬舉證不能,應承擔敗訴責任。
    二、原告提供的證據不能證明其與被告存在買賣合同關系,故應承擔敗訴責任
    在合同關系中,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的性質,一般可從證據的名稱得以確定。如果名稱與內容不一致的,則以證據所反映的權利義務內容確定合同的性質。本案中,首先,原告提供的證據為送貨單,無論從名稱還是內容來看,其性質屬買賣合同中的標的物交付憑證,而買賣合同履行中,接受標的物一方與買方并不同一,或者當事人不當履行的現(xiàn)象極為普遍。因此,從送貨單上的收貨人是誰,是推不出與買受人為同一人這一結論的。其次,經手人與買受人,兩者法律概念和法律地位不同,在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也不一樣。本案被告在“收貨單位經手人”欄簽名后,將該送貨單交于原告,其行為結果即是向原告表明,他僅為貨物經手人。如果原告有異議,當時完全有理由要求更改或者拒絕接受。但原告既然接受且也未用語言或者文字明確表示意見,應當確認,原告已以其行為接受對方的主張,即已認可被告為收貨人而非買受人。
    三、如果判令貨物經手人負貨款支付義務,存在弊端
    首先,貨物經手人作為單一個體,通常債務清償能力有限,即使判決他承擔責任,實際出賣人的債權也得不到足夠保護。如果將因為合同訂立、履行等瑕疵帶來的經營風險令出賣人自己承擔,則可促使如本案原告這樣的經營者強化合同意識,規(guī)范經營行為,防止或者減少經營風險的發(fā)生。毫無疑問,這有利于保護經營者的長遠利益。
    其次,損害貨物經手人利益。凡為自己利益而自愿經營某項事業(yè)者,應當承擔由該事業(yè)性質所產生的風險。作為貨物出賣方,應當預見到合同訂立、履行過程中因存在瑕疵而可能帶來的風險,并且有能力行使合同法賦予的先履行抗辯權、同時履行抗辯權和不安抗辯權等,將經營風險降到最低。由貨物經手人承擔責任,也就意味著出賣人已將合同訂立瑕疵帶來的風險轉嫁給了貨物經手人,使本不負貨物支付義務的經手人承擔責任,同時因為貨物經手人與雇主之間一般沒有書面合同,當時他簽收清點來物時,也不可能意識到為使今后能自證清白,要留存買受人并非自己的證據,而不講誠信的雇主或者包工頭又比比皆是,因此他往往無法直接證明其收受貨物為履行職責或者從事雇傭活動行為,此其一。其二,如一般建筑材料或者電線電纜買賣糾紛,往往發(fā)生在建筑工程結束后,此時因為工程結束,人已四散,要貨物經手人再找尋雇主已很困難。何況一個建設工程承發(fā)包關系往往呈金字塔形,買主大都為居于金字塔中上、部的承發(fā)包人,而貨物經手人與一般打工者一樣,只關心并知道向他發(fā)放工資的上一級包工頭,他并不一定知曉真正的買主。因此,貨物經手人無故承擔責任后,還往往無法得到救濟,其結果顯然有違民法確立的平等、公平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