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社區(qū)青少年個案分析(十四)

字號:

一、基本資料
    朱某,男,1981年8月出生,未婚,技校畢業(yè),現(xiàn)住徐匯區(qū)某街道,無業(yè)。與父母住在一起,還有一位祖父另居別處。
    二、背景資料
    朱某的父母都患有精神病,并時常發(fā)作。父親發(fā)起病來便會向窗外亂扔東西,常常驚擾鄰居,母親病情相對較輕。由于經濟原因,朱某父母均在家沒有接受治療。家庭經濟較拮據(jù),經濟來源主要是朱某父母微薄的退休金及朱某自己的低保收入。
    朱某技校畢業(yè)后曾在一家機修廠做工,由于被歧視而辭職。目前在居委的關心下,正在一家學校接受免費的手機維修培訓課程。在學習之余,朱某還在一家咨詢公司兼職做調查員。
    三、主要問題
    父母的病時常發(fā)作對案主的生活造成很大影響,案主長期生活在此環(huán)境中,使其產生較嚴重的自卑心理,總覺得自己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因此導致其社會人際關系不佳,這也使他對社會產生了敵視的情緒。
    案主的家庭經濟較困難。目前案主無正式工作,生活來源主要是父母病退的微薄工資和低保收入。然而,由于學歷低等各種原因,工作遲遲未能落實,案主急切盼望有份工作以解決經濟問題。
    四、問題分析
    個人成長受生理的、心理的及社會的三方面因素的影響,同時,這三個因素也相互影響。案主所受到的困擾主要來自環(huán)境的壓力。
    父母的身體和精神狀況異常,造成了朱某很強的自卑感,對周圍情況比較敏感,使他不能以很好的心態(tài)面對社會和周圍的人。父母的精神異常,也使案主較少有機會得到家庭成員間良好的溝通,缺少與家人的溝通,使案主在人格上存在某些缺陷。
    思想上,案主極度想擺脫家庭給他造成的影響;行為上,當碰到挫折時會很快泄氣、自責,內心十分矛盾。在這種認知與行為的模式下,以及缺少必要的溝通訓練,形成了他比較孤僻、敏感、沖動、暴躁的性格,使他不能很好地與他人交往,加上較低的學歷使尋找合適的工作變得更加的困難。
    五、服務模式:任務中心模式
    理論假設:案主是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潛能的,通過專業(yè)的服務,可增強案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在今后能夠面對類似的問題或新問題,同時使他們學習有效解決問題的新技巧。
    所要解決的問題:心理與社會的問題,即問題存在包括個人生活中內在的心理因素以及外在的環(huán)境因素。因此,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除了案主本身的問題之外,還需要考慮案主的社會生活層面。
    六、服務計劃
    (一)與案主建立專業(yè)關系。
    (二)介定任務。首先要明確任務與問題的關系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朱某的問題是不良家庭環(huán)境下案主心理與行為上的偏差,還面臨就業(yè)問題。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溝通技巧。社工以其真誠、接納的態(tài)度,逐步培養(yǎng)案主的溝通技巧,逐步改變案主的思想和行為偏差。目標之二是提供各種資源,為案主就業(yè)和改變案主父母的狀況提供盡可能的資源。
    (三)服務效果的評估。包括服務前后問題改變情況的對比,以及制訂未來的計劃。
    七、服務推行
    (一)專業(yè)關系的建立。社工向案主解釋了拜訪目的、工作職責和性質。
    (二)與案主共同完成所設定的任務。社工首先從提高案主自信心入手,考慮其正在接受手機維修培訓課程,建議他不要給自己設定太多目標,而要確定可行的短期目標,排除雜念,好好復習,爭取通過。隨后,社工記錄下案主的主要情況后上報有關部門,為其建立就業(yè)檔案,并告之若有就業(yè)信息會及時通知他;為案主實現(xiàn)就業(yè)提供多種資源的支持。在了解到案主與居委關系比較密切后,社工建議居委工作人員時時對其進行幫助和關心,給予他鼓勵和幫助。社工與他的父母也做了一些溝通,建議他們多與兒子溝通;為案主學習溝通技巧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及途徑。此外,社工邀請案主參加新春聯(lián)誼活動,為他提供更廣闊的社會交往空間。
    八、效果評估
    經過面談,朱某心情逐漸好轉,性格開朗起來。通過參加迎新聯(lián)誼會,朱某和幾個同齡人結下了友誼,這更使得他對未來充滿信心。
    朱某的家庭狀況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而社工目前所掌握的資源又十分有限,不能為其父母提供就醫(yī)的幫助,使其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