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糜爛”—個不恰當?shù)男g語

字號:

宮頸糜爛是婦科臨床工作中最常用的診斷術語,以往一直被認為是慢性宮頸炎最常見的病理類型,甚至有人認為它是宮頸癌發(fā)病的高危因素,作為癌前病變?nèi)ヌ幚怼=陙黼S著對宮頸糜爛發(fā)生機制的認識,陰道鏡診斷技術的發(fā)展,以及對宮頸癌發(fā)生機制的進一步明確,宮頸糜爛這一臨床應用150多年歷史的術語不再恰當,它既不是慢性宮頸炎的代名詞,也不是宮頸癌的直接高危因素。
    宮頸糜爛這一術語最初在1850年由Bennett開始使用,隨后1878年由Ruge以及Veit采用。Ruge認為有關宮頸糜爛的發(fā)病機制是陰道的堿性環(huán)境破壞了宮頸復層鱗狀上皮,在陰道致病菌的作用下使其脫落,糜爛面由基底的柱狀或立方形細胞覆蓋。Meyer于20世紀初期(1910年)提出宮頸糜爛的形成是在頸管內(nèi)膜炎時,柱狀上皮向外伸展到陰道部,使鱗狀上皮脫落,形成糜爛。此時糜爛面很快由柱狀上皮覆蓋,稱為Ⅰ期糜爛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