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高考”沖擊中國高考 應試教育待轉(zhuǎn)型

字號:

中國高校如何應對“外面的和尚”小留學生該怎么適應海外文化 在“洋高考”沖擊下--
    反思一
    中國大學如何抗衡美校“夾攻”?
    “一位原本能進清華、北大的優(yōu)秀學生,如果得到一所美國每年4—6萬美元的全額獎學金;而這所學校的學術(shù)地位和綜合實力,均屬世界一流水平。你能找到這些中國精英學生放棄就讀美國的理由嗎?”啟德教育集團副總裁、資深留學專家李冠軍說,對于這種情況,他也找不到理由。
    因此,在美國軟硬件“雙管齊下”的攻勢下,許多方面都稍遜一籌的國內(nèi)大學被徹頭徹尾地“打敗”了!
    那么,對于生源被搶的“恥辱”,中國大學該如何作出反擊呢?
    教育專家指出,“回擊”的好方式,就是國內(nèi)高校自身教育的改良與提高。
    觀點
    促進中國高校改革
    從另一方面看,中美高校的生源之爭,將促進中國的大學在教學、管理等問題上的改革。國內(nèi)教育專家更看好美國“高考”的沖擊對中國高校教育帶來的改變。
    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國際交流中心主任蘇建華表示,海外爭搶中國的優(yōu)秀生源,雖然對國內(nèi)大學造成了很大沖擊,但同時也刺激了國內(nèi)大學教學理念的改良和教學品質(zhì)的提高。
    據(jù)她介紹,國內(nèi)一些頂尖大學已開始參照美國高校的做法,讓學生到大三階段才確定專業(yè)方向。而大部分國內(nèi)大學目前的做法,仍是讓學生從入學之初就選專業(yè),其實許多學生在這個時候并不清楚自己適合哪些專業(yè)。
    反思二
    低齡留學引發(fā)西方文化滲透
    SAT盛行、赴美留學日漸“火爆”的現(xiàn)象之下,還有一個個問題不容忽視,那就是:中國學生留學低齡化、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和“擴張”,以及人才流失等等。
    從一個三四歲大的中國幼兒開始聽英文磁帶、看英語電影的種種類似實例,我們發(fā)現(xiàn):中國人出國留學的年齡已從過去的研究生提前到了現(xiàn)在的本科階段;還有更多孩子從小學、幼兒園甚至剛出生幾個月時,就開始為日后留學做準備,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
    由此,我們很難不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在外來文化不斷向中國傳統(tǒng)文化滲透、甚至將其“淹沒”的表象和趨勢之下,我們是不是該考慮這些問題?觀點
    要考慮孩子自身的適應能力
    許多留學專家表示,中學生“盲目”出國,迎來的并非都是美好未來。家長需要注意:送孩子出國留學,要考慮家庭的經(jīng)濟承受能力,也要考慮孩子自身的適應能力。
    一些家長盲目送孩子出國,結(jié)果孩子出去了沒人管,自制能力又很差,加之生活環(huán)境與國內(nèi)反差太大,一下子就“崩潰”了。
    啟德教育集團副總裁、資深留學專家李冠軍建議,考慮讓孩子低齡出國的家長應該做長遠計劃。
    尤其是已經(jīng)在為孩子辦理出國事宜的家長,要從海外學校的教育體制、師資力量、教學環(huán)境等諸多方面進行考量。
    留學熱不但經(jīng)久不衰,還有加劇的趨勢。因為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中國人有錢了,選擇的機會也就多了。中國人成才之路逐漸從高考獨木橋轉(zhuǎn)變成立交橋。
    那么,與中國高考相比,SAT究竟有何吸引人之處?記者結(jié)合國內(nèi)教育專家、留學專家的分析,以及各類考生的切身經(jīng)歷,總結(jié)出兩國“高考”的各種差異。
    我們不禁要問:與美國相比,中國的大學到底輸在了哪里?面對海外高?!叭缋撬苹ⅰ钡臓帗?,中國高校該如何應對?
    中美高校選拔對比
    申請學校不同
    SAT:一年多次,學生可同時申請多所大學高考:一年,考生有兩次被高校選擇機會
    SAT考試與中國的高考有很多不同之處,首先就體現(xiàn)在這類考試一年可以考五六次,考生可以選擇其中好的成績來申請高校。而中國高考大多數(shù)省份和地區(qū)一年只有考試,落榜考生只能復讀一年,到第二年才有機會重考。
    其次,學生考完SAT后,可根據(jù)分數(shù)同時申請多所大學,學校和學生之間是“雙向選擇”的關系。
    而中國高考,一個考生的高考成績一般只能有兩次被高校選擇的機會,并且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有第一志愿這被錄取的機會,基本上是“學校選學生”的形式。
    考查范圍不同
    SAT:適合英語好的學生高考:需要學生死記硬背
    不少英語能力較強的中國學生覺得,SAT考試不像國內(nèi)高考那樣需要死記硬背,而是拓展性強,需要一個政治、經(jīng)濟、地理、人文更高層次的素養(yǎng)。只要克服了語言障礙后,數(shù)理化等都成為中國考生的強項。
    據(jù)考過SAT的考生說,SAT考試難的數(shù)學題也只相當于國內(nèi)高一的水平。
    而對于英語較弱的中國學生來說,SAT相對于國內(nèi)高考就難多了。
    記者采訪了幾位SAT培訓專家,他們表示,SAT的詞匯量至少要1.2萬到1.5萬,而中國專業(yè)英語8級的詞匯量要求也不過1.3萬。
    而且,要考SAT必須具備扎實的中學課程基礎,另外申請美國大學也需提交中學期間的考試成績,所以學生報考SAT的時間往往選在高二,而這個時間正是開始準備高考的階段。許多學生不得不頂著高考和SAT的雙重壓力,“兩手抓”的艱難可想而知。
    教學方式不同
    美國:重視社會實踐中國:傾向題海戰(zhàn)術(shù)
    另外,在SAT考試之后選擇美國學校和提交申請的過程,對很多學生來說也絕非易事。首先要確定學校,美國各類大學有4000所,什么樣的大學和專業(yè)適合自己,被哪類學校錄取的“勝算”大都是要考慮的;接著準備申請材料更費心思。
    除了中學成績、老師推薦信、個人陳述外,讓中國學生感“頭疼”的就是如何介紹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因為中學期間的學習課程太緊張,學生們幾乎沒有什么時間參加課外活動,而這是美國大學十分重視的。
    而對于大多數(shù)中國高中畢業(yè)生來說,高考應該是升入大學直接、也簡便的方式,也是對學生十年寒窗苦讀成果的直接的檢驗。
    然而,相比SAT主攻英語(對中國學生來說,數(shù)理化等科目的基礎已在高二之前打下基礎,因此準備SAT重要的就是英語能力的提高)方向來說,高考要面向數(shù)學、語文、英語及各個文理科目的考核,不僅要以“題海戰(zhàn)術(shù)”迎考,所承受的壓力也大得多。
    錄取率不同
    美國:本科錄取率99%中國:高考錄取率六成
    據(jù)北京新東方學校資深留學專家周容介紹,考完SAT后,只要根據(jù)自己的成績,并按美國各大學的分數(shù)線和招生條件來選擇院校,遞交申請,一般都會得到錄取。許多綜合排名50名之后的大學甚至不需要學生提供SAT成績,學生只要具備一定的托福成績即可。
    據(jù)周容介紹,在今年一萬多SAT中國內(nèi)地考生中,因申請不到合適學校而“落榜”的人極少,錄取率高達99%。
    而來自教育部的消息稱,今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shù)約為1020萬人,全國普通高校計劃招生629萬人,預計今年高考的平均錄取率接近62%,這也是歷年來高的,也就是說,有四成的高考考生將不被錄取。
    畢業(yè)難度不同
    美國:半數(shù)以上本科生難畢業(yè) 中國:完成課程一般都能畢業(yè)
    雖然相對中國大學來說,美國大學錄取率很高,但很多高校的招生政策是“寬進嚴出”的。
    據(jù)啟德教育集團副總裁、資深留學專家李冠軍介紹,許多美國大學的本科學生,每年都有一半以上因?qū)W習表現(xiàn)不達學校要求而無法畢業(yè)。尤其對國際學生來說,因為語言過不了關而影響學分的人大有人在,每年都有大批國際學生因此被退學回國。
    而按國內(nèi)高校通常采取“嚴進寬出”的做法,雖然錄取率不如美國高校高,但學生在國內(nèi)高校上完大學四年課程后,一般都能畢業(yè)。
    反思三
    現(xiàn)行高考制度遭遇瓶頸?
    另一方面,在美國等西方大國通過SAT等國外大學招生考試,從低齡的中國學生人群中開始滲透、爭奪潛在的優(yōu)秀人才苗子的現(xiàn)象日趨明顯時,我們也不難看到:出國留學的學生中,不管是優(yōu)秀的,還是一般的,基本上都流露出對中國教育體制的不滿。
    從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制度,到整個教育過程中對個人性格、興趣等的培養(yǎng)方式的落后,課程結(jié)構(gòu)的不合理而導致的大量無用功和時間的浪費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我們是否該反思仍存在很多不足的高考制度?又該如何改進中小學現(xiàn)行的“應試教育”模式,形成更多元、更實用型的教育模式?
    觀點
    逐步改變“一考定終身”現(xiàn)象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那一年,全國報考人數(shù)570萬人,到今年已突破千萬人。
    30多年來,高考制度也在爭議中變革、發(fā)展,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華國棟表示,高考改革的步伐其實一直沒有停止過。
    例如,目前許多高校實行自主招生辦法,根據(jù)各校的不同需求選拔新生。而學生也可根據(jù)各自條件和喜好報考不同高校。這種做法,沖破了“一考定終身”的局限,給學生們提供了更多選擇的機會,也為各高校發(fā)展個性化教育做好鋪墊。
    另一方面,華國棟也表示,不能過分依賴自主招生的做法,因為一旦高校的自主招生權(quán)過分擴大,各種“貓膩”問題就會隨之產(chǎn)生了。中央教育科研所研究員曾天山也表示,如果大規(guī)模推行自主招生,將耗費過多成本,不適應中國當前的經(jīng)濟發(fā)展情況。
    結(jié)語
    放棄高考并不適合所有人
    綜上所述,相對于“一考定終身”的中國高考來說,美國“高考”在形式、內(nèi)容和時間上都更靈活,評判標準更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選拔過程也更為“人性化”,讓學生的選擇機會更多。
    另一方面,雖然在中國高校與學生 “供不應求”的關系現(xiàn)狀下,國內(nèi)高考有諸多不足,但它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是直接、也簡便的升大學方式。
    另外,相對美國院校一兩百萬元高昂的本科學費,中國高校的收費也更適合中國大眾消費水平。后,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點,在中國大學畢業(yè)也比美國高校要容易得多。
    對此,眾多留學專家做出提示,放棄高考并不適合所有學生,特別對于那些在校成績本來就不好,卻懷有“僥幸”心理想出國“混學歷”的學生來說,與其砸巨資出國上一個“不一定畢得了業(yè)”的大學,不如先在中國念本科,打下堅實基礎后再考慮出國深造。
    所以,去美國讀本科并非適合所有人,要理性做出選擇。不論出國與否,只要時間允許,參加高考并不是一件壞事,反而讓學生選擇學校時多了一個籌碼。而且,在許多國外院??磥恚粎⒓痈呖挤吹棺寣W生的學習能力和留學動機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