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商事仲裁的契約性
人們面對仲裁案件,時常會考慮,仲裁與訴訟有什么不同?仲裁代理與訴訟代理有什么不同?這一思考,涉及到仲裁具有什么樣的特性問題。對于仲裁的特性,我們可以簡單地說,仲裁的首要特性是契約性。
仲裁的契約性,有它深刻的經濟原因。早期的商人們在貿易中發(fā)生經濟糾紛,從商業(yè)利益出發(fā),需要一種公正、快捷、便利、經濟地解決糾紛手段。他們在法院外尋找解決糾紛的途徑。初,商人們嘗試通過一份協議(契約)約定,將他們之間的經濟糾紛交由一個公正的、有相關專業(yè)知識和經驗的第三者解決;這第三者做出的決定,雙方必須執(zhí)行,并不得向法院起訴。在中世紀歐洲的交易會和市場上以及地中海的海上貿易中,已經使用仲裁來解決商業(yè)爭議。仲裁從它出現以來,就同契約密切聯系著。沒有契約,就沒有仲裁。
仲裁的契約性主要體現在對于仲裁的各主要事項,應由仲裁當事人進行約定。從發(fā)生經濟糾紛時確定通過仲裁解決,到選定仲裁地點、仲裁機構、仲裁事項等,都必須有協議約定。仲裁條款或仲裁協議是仲裁契約性的集中體現。仲裁協議是指雙方當事人一致同意將他們可能發(fā)生的或已經發(fā)生的經濟糾紛交由仲裁解決的一種書面協議。仲裁協議一旦有效成立,對雙方當事人即有法律約束力。一方將糾紛向法院起訴,法院不得受理。因為有效仲裁協議排除了法院的管轄權。一般地說,在一個仲裁協議或仲裁條款中,要約定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提交仲裁的事項。在仲裁事項中,當事人約定了把什么范圍內的爭議交仲裁裁決。仲裁庭的裁決不能超出約定的仲裁事項。當事人把未在仲裁事項中約定的爭議提交仲裁,仲裁庭不得受理。二是仲裁地點。仲裁地點確定了仲裁程序在何地進行和仲裁裁決在何地作出。通常情況下,仲裁地點和仲裁機構所在地是同一地。三是仲裁機構。一般是選定某一常設仲裁機構,對爭議進行仲裁。四是仲裁規(guī)則。世界各常設仲裁機構都有自己的仲裁規(guī)則,選某常設仲裁機構仲裁的,如無特別約定,即適用該仲裁機構的仲裁規(guī)則。五是仲裁裁決的效力。當事人應當在仲裁協議中約定,實質性仲裁裁決是否為終審裁決。從國際慣例看,仲裁庭的實質性仲裁裁決具有終審效力,一裁終局。
在有關仲裁的法律中,大多規(guī)定了仲裁員應當按照案件事實,根據法律規(guī)定,正確地裁決提交的爭議。但是,仲裁天生的契約性,使當事人也可通過協議,對之加以改變。當事人可在仲裁協議中授權仲裁員,可以按照公平原則處理案件,而不必按照法律規(guī)定處理案件。這充分體現了仲裁重視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特點。但是,在行使這一授權時,當事人應當注意仲裁地國的法律是否對此種授權是否定的,以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我國目前實施的仲裁法,對仲裁的契約性特性有所限制。例如,我國仲裁法規(guī)定,仲裁協議中未明確仲裁機構,當事人之間又達不成補充仲裁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爭議由法院受理。但在國外的一般做法是,尊重當事人要求仲裁的意愿,在當事人之間無法就選擇仲裁機構達成補充協議的情況下,可由法院指定仲裁機構。又比如,當事人約定仲裁裁決是一裁終局的,對雙方當事人均有約束力。在我國1954年由政務院頒布的一個決定中,規(guī)定:仲裁委員會之裁決為終局裁決,雙方當事人均不得向法院或其他機關提出變更之要求。但在我國現行仲裁法中,立法者從司法監(jiān)督的角度出發(fā),規(guī)定了對仲裁裁決可以申請撤銷的六種情況和引申了民訴法中可以不予執(zhí)行的六種情況。從仲裁實踐看,仲裁法中規(guī)定的申請撤銷和不予執(zhí)行中的某些條件,對仲裁裁決的嚴肅性、對仲裁機構的威信等都造成了不良的影響。高人民法院在1998年發(fā)布了一個“關于人民法院撤銷涉外仲裁裁決有關事項的通知”,該通知決定對人民法院撤銷我國涉外仲裁裁決,建立報告制度,對法院撤銷涉外裁決或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采取了某種程度的限制。但這一做法并不適用于國內仲裁。不過,我們可以大膽預言,由于我國仲裁的國際性日益增強,仲裁的契約性特性將在仲裁法及仲裁活動中受到高度重視,仲裁作為解決商事爭議的有效機制,將為越來越多的商人所采用。
二、商事仲裁的司法性
商人們用以解決相互間商事糾紛的仲裁出現以后,相應的法律制度也逐漸建立起來了。1889年英國首先制定了《仲裁法》,美國在1955年也通過了《統(tǒng)一仲裁法》。仲裁法對涉及仲裁的種種關系進行調整,使仲裁成為受法律監(jiān)督和管理的一種社會現象,而并非純粹是由當事人意思自治決定的游離于法律之外的一種解決爭議的機制。首先,作為仲裁基石的仲裁協議,由仲裁法規(guī)定了它有效的條件及法律效力。例如《美國仲裁法案》第二條規(guī)定,在任何海事或者商事契約中,為了用仲裁方式解決可能由于契約引起的或者由于拒絕履行契約全部或者部分引起的爭執(zhí)所作的書面規(guī)定,有或者將由于這種契約引起的、或者由于拒絕履行契約引起的現在的爭執(zhí)提交仲裁的書面協議,都是有效的、不可撤銷的和有強制性的,但是具有法律或者衡平法所規(guī)定撤銷契約的理由者除外。我國仲裁法也規(guī)定了仲裁協議的形式、內容,以及仲裁協議無效的情形。其次, 仲裁法確認了仲裁的主要特性、規(guī)范和限制仲裁的一些制度,賦予仲裁裁決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仲裁法授權仲裁庭有確認合同效力的權力,仲裁機構有確認仲裁協議效力的權力。特別是仲裁員,由于仲裁法的授權,才能對仲裁爭議開庭進行審理,并使仲裁裁決與法院的判決書一樣,具有了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再次,全球經濟一體化,使國際商事仲裁數量大量增加,要使仲裁協議(例如在仲裁中約定進行友好仲裁)有效,仲裁裁決能得到他國的承認與執(zhí)行,都必須考慮到相關國家的法律規(guī)定及相關的國際條約。我國高院在1987年頒布的一個通知中明確,我國對在另一締約國領土作出的仲裁裁決的承認和執(zhí)行適用該公約。(指《承認及執(zhí)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該公約與我國民訴法有不同規(guī)定的,按該公約的規(guī)定辦理。對于在非締約國領土內作出的仲裁裁決,需要我國法院承認和執(zhí)行的,應按民訴法第204條的規(guī)定辦理。仲裁的司法性,對仲裁的發(fā)生、仲裁程序的開始以及仲裁裁決的承認和執(zhí)行,都有重要影響。公民、法人和各種經濟組織,在約定用仲裁方式解決爭議時,必須充分考慮到仲裁的這一特性。
三、仲裁文化的培育和弘揚
我國自1995年仲裁法生效施行以來,全國建立了多家仲裁委員會,受理的仲裁案件也逐年增多,但是,就公民和經濟組織遇到糾紛選擇解決的方法來看,主要還是通過法院訴訟解決為多。 這從法院年受案數的絕對值可見一斑。 從目前的情況看,整個社會的仲裁文化還沒有形成。許多公司經理、許多公民,對仲裁知曉甚少,即使法律專業(yè)人士,亦非都了解仲裁。上海今年出版的一份法律專業(yè)刊物上,有文章談到合同效力的確認時,稱,我國法律“明確規(guī)定合同效力的確認權在人民法院”,其實,法律也明確規(guī)定,“仲裁庭有權確認合同的效力。”文化是有關知識、信仰、人們的行為的整體。 法律是文化的形態(tài)之一。有糾紛打官司(提起訴訟)已成為社會文化的一個牢不可破的組成部分。但有糾紛申請仲裁則遠未形成普遍接受的文化。所以,要使仲裁能成為現代經濟生活中一項被普遍接受的解決糾紛的手段,培育和弘揚仲裁文化實屬必要。
一種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有其自身所要求的基礎。從目前看,我國仲裁文化的培育和發(fā)展,基礎是具備的。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使仲裁成為解決商事糾紛受歡迎的方法,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得到推廣和應用。在發(fā)達國家,商事糾紛通過仲裁解決已成慣例。特別是1958年的《紐約公約》,參加的國家目前已達130多個,較好的解決了國際商事仲裁裁決的承認和執(zhí)行問題, 我國在1986年已加入該公約。國際上仲裁普遍適用于商事爭議解決的做法,毫無疑問對我國仲裁在更廣泛范圍內的應用產生促進作用。二、仲裁具有的契約性、司法性特征, 能有效促進仲裁文化的發(fā)展。仲裁的契約性,使當事人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經濟糾紛。從選擇仲裁機構、挑選仲裁員、確定仲裁適用的準據法,到是否書面審,都滿足了當事人自己的心意。 仲裁的司法性,使當事人的正當權力得到法律保障。國內仲裁裁決,可以通過法院得到執(zhí)行;不同國籍的仲裁裁決,可以通過國際公約得到承認和執(zhí)行。這就有利于仲裁的推廣和易于被普遍接受。
但從目前的情況看,要建立起良好的仲裁文化,還要做許多工作。
仲裁法的修改應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現行仲裁法中,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重視還嫌不足。仲裁當事人常為仲裁條款的有效性發(fā)生爭議,有的甚至造成仲裁機構不受理,法院也不受理的窘境。這問題在于我國仲裁法對仲裁條款的要求太嚴格,只要仲裁條款缺少一定的要素,即認為無效,糾紛交由法院處理。實際上,只要當事人表達了仲裁的愿望,即使雙方無法達成對仲裁機構的約定,法院也應當指定當事人申請仲裁的機構;仲裁雖然一裁終局,但仲裁法規(guī)定可以在6個月內提出撤銷仲裁裁決的申請,且又可以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為理由,這使當事人仲裁裁決一裁終局的約定流于形式,使裁決得到執(zhí)行的時間大大延長。
講究仲裁的公正和效率。公正裁決,才能樹立仲裁機構真正的權威。仲裁裁決不徇私情,根據案件事實,按照法律和市場慣例,公正合理的處理糾紛,勢必使當事人心服口服。即使輸了仲裁,心中仍會感覺到仲裁中沒有偏私。如果枉法裁決,當事人贏了仲裁,心里會想到是靠關系贏的,贏得不公正。這對仲裁只能是有害無益。仲裁申請人一般都希望糾紛早點解決。這就對仲裁有個效率要求。一些簡易仲裁案,可以采取快捷的方式解決,即使復雜的案件,仲裁員集中時間,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也完全有可能在盡量短的周期內解決。公正和效率做的好,可以大大吸引仲裁案件,使仲裁成為人們解決爭議的首選方法。
加強對仲裁的宣傳力度。許多經理,老板、一般公民不太懂仲裁,需要宣傳。出一些普及性的刊物,搞一些公司、企業(yè)的大型講座,在法學院給大學生開設仲裁講座,出版仲裁案例集,都能宣傳仲裁知識。律師是仲裁案件的主要代理人。但許多律師對仲裁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可對律師開展專題培訓,使律師在日常法律事務中,能宣傳仲裁知識,擬定仲裁條款,在代理仲裁案件中,有更高的代理能力。這更易使當事人了解仲裁,接受仲裁。
培養(yǎng)仲裁員。國際上一些仲裁機構,往往有幾個仲裁員。仲裁機構和仲裁員的知名度是密切相聯系的。在仲裁機構的培養(yǎng)下,在仲裁員的仲裁實績的作用下,產生數個可信度較高的仲裁員,一定能大大增加仲裁的影響力。
仲裁既然是在經濟交往和貿易中產生的,并由此決定了它的特征,那么,在我國市場經濟迅速發(fā)展和逐步完善的今天,通過努力,仲裁這一解決經濟糾紛的有力機制,一定會在市場經濟中深深扎下根,有力地促進我國經濟的發(fā)展。
人們面對仲裁案件,時常會考慮,仲裁與訴訟有什么不同?仲裁代理與訴訟代理有什么不同?這一思考,涉及到仲裁具有什么樣的特性問題。對于仲裁的特性,我們可以簡單地說,仲裁的首要特性是契約性。
仲裁的契約性,有它深刻的經濟原因。早期的商人們在貿易中發(fā)生經濟糾紛,從商業(yè)利益出發(fā),需要一種公正、快捷、便利、經濟地解決糾紛手段。他們在法院外尋找解決糾紛的途徑。初,商人們嘗試通過一份協議(契約)約定,將他們之間的經濟糾紛交由一個公正的、有相關專業(yè)知識和經驗的第三者解決;這第三者做出的決定,雙方必須執(zhí)行,并不得向法院起訴。在中世紀歐洲的交易會和市場上以及地中海的海上貿易中,已經使用仲裁來解決商業(yè)爭議。仲裁從它出現以來,就同契約密切聯系著。沒有契約,就沒有仲裁。
仲裁的契約性主要體現在對于仲裁的各主要事項,應由仲裁當事人進行約定。從發(fā)生經濟糾紛時確定通過仲裁解決,到選定仲裁地點、仲裁機構、仲裁事項等,都必須有協議約定。仲裁條款或仲裁協議是仲裁契約性的集中體現。仲裁協議是指雙方當事人一致同意將他們可能發(fā)生的或已經發(fā)生的經濟糾紛交由仲裁解決的一種書面協議。仲裁協議一旦有效成立,對雙方當事人即有法律約束力。一方將糾紛向法院起訴,法院不得受理。因為有效仲裁協議排除了法院的管轄權。一般地說,在一個仲裁協議或仲裁條款中,要約定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提交仲裁的事項。在仲裁事項中,當事人約定了把什么范圍內的爭議交仲裁裁決。仲裁庭的裁決不能超出約定的仲裁事項。當事人把未在仲裁事項中約定的爭議提交仲裁,仲裁庭不得受理。二是仲裁地點。仲裁地點確定了仲裁程序在何地進行和仲裁裁決在何地作出。通常情況下,仲裁地點和仲裁機構所在地是同一地。三是仲裁機構。一般是選定某一常設仲裁機構,對爭議進行仲裁。四是仲裁規(guī)則。世界各常設仲裁機構都有自己的仲裁規(guī)則,選某常設仲裁機構仲裁的,如無特別約定,即適用該仲裁機構的仲裁規(guī)則。五是仲裁裁決的效力。當事人應當在仲裁協議中約定,實質性仲裁裁決是否為終審裁決。從國際慣例看,仲裁庭的實質性仲裁裁決具有終審效力,一裁終局。
在有關仲裁的法律中,大多規(guī)定了仲裁員應當按照案件事實,根據法律規(guī)定,正確地裁決提交的爭議。但是,仲裁天生的契約性,使當事人也可通過協議,對之加以改變。當事人可在仲裁協議中授權仲裁員,可以按照公平原則處理案件,而不必按照法律規(guī)定處理案件。這充分體現了仲裁重視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特點。但是,在行使這一授權時,當事人應當注意仲裁地國的法律是否對此種授權是否定的,以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我國目前實施的仲裁法,對仲裁的契約性特性有所限制。例如,我國仲裁法規(guī)定,仲裁協議中未明確仲裁機構,當事人之間又達不成補充仲裁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爭議由法院受理。但在國外的一般做法是,尊重當事人要求仲裁的意愿,在當事人之間無法就選擇仲裁機構達成補充協議的情況下,可由法院指定仲裁機構。又比如,當事人約定仲裁裁決是一裁終局的,對雙方當事人均有約束力。在我國1954年由政務院頒布的一個決定中,規(guī)定:仲裁委員會之裁決為終局裁決,雙方當事人均不得向法院或其他機關提出變更之要求。但在我國現行仲裁法中,立法者從司法監(jiān)督的角度出發(fā),規(guī)定了對仲裁裁決可以申請撤銷的六種情況和引申了民訴法中可以不予執(zhí)行的六種情況。從仲裁實踐看,仲裁法中規(guī)定的申請撤銷和不予執(zhí)行中的某些條件,對仲裁裁決的嚴肅性、對仲裁機構的威信等都造成了不良的影響。高人民法院在1998年發(fā)布了一個“關于人民法院撤銷涉外仲裁裁決有關事項的通知”,該通知決定對人民法院撤銷我國涉外仲裁裁決,建立報告制度,對法院撤銷涉外裁決或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采取了某種程度的限制。但這一做法并不適用于國內仲裁。不過,我們可以大膽預言,由于我國仲裁的國際性日益增強,仲裁的契約性特性將在仲裁法及仲裁活動中受到高度重視,仲裁作為解決商事爭議的有效機制,將為越來越多的商人所采用。
二、商事仲裁的司法性
商人們用以解決相互間商事糾紛的仲裁出現以后,相應的法律制度也逐漸建立起來了。1889年英國首先制定了《仲裁法》,美國在1955年也通過了《統(tǒng)一仲裁法》。仲裁法對涉及仲裁的種種關系進行調整,使仲裁成為受法律監(jiān)督和管理的一種社會現象,而并非純粹是由當事人意思自治決定的游離于法律之外的一種解決爭議的機制。首先,作為仲裁基石的仲裁協議,由仲裁法規(guī)定了它有效的條件及法律效力。例如《美國仲裁法案》第二條規(guī)定,在任何海事或者商事契約中,為了用仲裁方式解決可能由于契約引起的或者由于拒絕履行契約全部或者部分引起的爭執(zhí)所作的書面規(guī)定,有或者將由于這種契約引起的、或者由于拒絕履行契約引起的現在的爭執(zhí)提交仲裁的書面協議,都是有效的、不可撤銷的和有強制性的,但是具有法律或者衡平法所規(guī)定撤銷契約的理由者除外。我國仲裁法也規(guī)定了仲裁協議的形式、內容,以及仲裁協議無效的情形。其次, 仲裁法確認了仲裁的主要特性、規(guī)范和限制仲裁的一些制度,賦予仲裁裁決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仲裁法授權仲裁庭有確認合同效力的權力,仲裁機構有確認仲裁協議效力的權力。特別是仲裁員,由于仲裁法的授權,才能對仲裁爭議開庭進行審理,并使仲裁裁決與法院的判決書一樣,具有了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再次,全球經濟一體化,使國際商事仲裁數量大量增加,要使仲裁協議(例如在仲裁中約定進行友好仲裁)有效,仲裁裁決能得到他國的承認與執(zhí)行,都必須考慮到相關國家的法律規(guī)定及相關的國際條約。我國高院在1987年頒布的一個通知中明確,我國對在另一締約國領土作出的仲裁裁決的承認和執(zhí)行適用該公約。(指《承認及執(zhí)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該公約與我國民訴法有不同規(guī)定的,按該公約的規(guī)定辦理。對于在非締約國領土內作出的仲裁裁決,需要我國法院承認和執(zhí)行的,應按民訴法第204條的規(guī)定辦理。仲裁的司法性,對仲裁的發(fā)生、仲裁程序的開始以及仲裁裁決的承認和執(zhí)行,都有重要影響。公民、法人和各種經濟組織,在約定用仲裁方式解決爭議時,必須充分考慮到仲裁的這一特性。
三、仲裁文化的培育和弘揚
我國自1995年仲裁法生效施行以來,全國建立了多家仲裁委員會,受理的仲裁案件也逐年增多,但是,就公民和經濟組織遇到糾紛選擇解決的方法來看,主要還是通過法院訴訟解決為多。 這從法院年受案數的絕對值可見一斑。 從目前的情況看,整個社會的仲裁文化還沒有形成。許多公司經理、許多公民,對仲裁知曉甚少,即使法律專業(yè)人士,亦非都了解仲裁。上海今年出版的一份法律專業(yè)刊物上,有文章談到合同效力的確認時,稱,我國法律“明確規(guī)定合同效力的確認權在人民法院”,其實,法律也明確規(guī)定,“仲裁庭有權確認合同的效力。”文化是有關知識、信仰、人們的行為的整體。 法律是文化的形態(tài)之一。有糾紛打官司(提起訴訟)已成為社會文化的一個牢不可破的組成部分。但有糾紛申請仲裁則遠未形成普遍接受的文化。所以,要使仲裁能成為現代經濟生活中一項被普遍接受的解決糾紛的手段,培育和弘揚仲裁文化實屬必要。
一種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有其自身所要求的基礎。從目前看,我國仲裁文化的培育和發(fā)展,基礎是具備的。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使仲裁成為解決商事糾紛受歡迎的方法,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得到推廣和應用。在發(fā)達國家,商事糾紛通過仲裁解決已成慣例。特別是1958年的《紐約公約》,參加的國家目前已達130多個,較好的解決了國際商事仲裁裁決的承認和執(zhí)行問題, 我國在1986年已加入該公約。國際上仲裁普遍適用于商事爭議解決的做法,毫無疑問對我國仲裁在更廣泛范圍內的應用產生促進作用。二、仲裁具有的契約性、司法性特征, 能有效促進仲裁文化的發(fā)展。仲裁的契約性,使當事人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經濟糾紛。從選擇仲裁機構、挑選仲裁員、確定仲裁適用的準據法,到是否書面審,都滿足了當事人自己的心意。 仲裁的司法性,使當事人的正當權力得到法律保障。國內仲裁裁決,可以通過法院得到執(zhí)行;不同國籍的仲裁裁決,可以通過國際公約得到承認和執(zhí)行。這就有利于仲裁的推廣和易于被普遍接受。
但從目前的情況看,要建立起良好的仲裁文化,還要做許多工作。
仲裁法的修改應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現行仲裁法中,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重視還嫌不足。仲裁當事人常為仲裁條款的有效性發(fā)生爭議,有的甚至造成仲裁機構不受理,法院也不受理的窘境。這問題在于我國仲裁法對仲裁條款的要求太嚴格,只要仲裁條款缺少一定的要素,即認為無效,糾紛交由法院處理。實際上,只要當事人表達了仲裁的愿望,即使雙方無法達成對仲裁機構的約定,法院也應當指定當事人申請仲裁的機構;仲裁雖然一裁終局,但仲裁法規(guī)定可以在6個月內提出撤銷仲裁裁決的申請,且又可以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為理由,這使當事人仲裁裁決一裁終局的約定流于形式,使裁決得到執(zhí)行的時間大大延長。
講究仲裁的公正和效率。公正裁決,才能樹立仲裁機構真正的權威。仲裁裁決不徇私情,根據案件事實,按照法律和市場慣例,公正合理的處理糾紛,勢必使當事人心服口服。即使輸了仲裁,心中仍會感覺到仲裁中沒有偏私。如果枉法裁決,當事人贏了仲裁,心里會想到是靠關系贏的,贏得不公正。這對仲裁只能是有害無益。仲裁申請人一般都希望糾紛早點解決。這就對仲裁有個效率要求。一些簡易仲裁案,可以采取快捷的方式解決,即使復雜的案件,仲裁員集中時間,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也完全有可能在盡量短的周期內解決。公正和效率做的好,可以大大吸引仲裁案件,使仲裁成為人們解決爭議的首選方法。
加強對仲裁的宣傳力度。許多經理,老板、一般公民不太懂仲裁,需要宣傳。出一些普及性的刊物,搞一些公司、企業(yè)的大型講座,在法學院給大學生開設仲裁講座,出版仲裁案例集,都能宣傳仲裁知識。律師是仲裁案件的主要代理人。但許多律師對仲裁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可對律師開展專題培訓,使律師在日常法律事務中,能宣傳仲裁知識,擬定仲裁條款,在代理仲裁案件中,有更高的代理能力。這更易使當事人了解仲裁,接受仲裁。
培養(yǎng)仲裁員。國際上一些仲裁機構,往往有幾個仲裁員。仲裁機構和仲裁員的知名度是密切相聯系的。在仲裁機構的培養(yǎng)下,在仲裁員的仲裁實績的作用下,產生數個可信度較高的仲裁員,一定能大大增加仲裁的影響力。
仲裁既然是在經濟交往和貿易中產生的,并由此決定了它的特征,那么,在我國市場經濟迅速發(fā)展和逐步完善的今天,通過努力,仲裁這一解決經濟糾紛的有力機制,一定會在市場經濟中深深扎下根,有力地促進我國經濟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