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國際商事仲裁的性質

字號:

[論文提要]:仲裁(Arbitration)作為解決民商事爭議的一種有效的方式,早在古希臘以及中世紀時歐洲國家就已經出現(xiàn)。隨著交通和通訊手段的不斷發(fā)達,國際經濟貿易交流日益頻繁,國際經濟貿易模式越發(fā)復雜化、專門化,國際商事爭議也相應大幅度增加。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國際商事仲裁制度作為一種解決國際貿易糾紛的常用方式,在國際社會得到普遍認可和長足發(fā)展。各國紛紛制定仲裁法,專門規(guī)定國際商事仲裁的有關問題,設立常設仲裁機構受理或專門受理國際商事仲裁案件。而關于國際商事仲裁的性質確定問題,尤其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擬對此進行相關探討和論證。
    關于國際商事仲裁的性質,迄今為止主要有四種理論:
    1、司法權理論(Jurisdictional theory)
    司法權理論認為,國家具有監(jiān)督和管理發(fā)生在其管轄領域內的一切仲裁的權利。該理論雖然也承認仲裁源于當事人之間的協(xié)議,但同時卻強調,在仲裁協(xié)議的效力、仲裁員的權利、仲裁員的仲裁行為以及仲裁裁決的承認和執(zhí)行等方面,其權威性均取決于有關國家的法律,是國家承認和授權的結果。該理論還認為,審判權是一種國家主權職權,只有國家才能行使審判權,如果沒有仲裁地國家法律的授權,仲裁員是不能行使通常只能由法院或法官才能行使的權力,假如,仲裁地國家的法律允許當事人通過仲裁解決他們之間的爭議,則仲裁員才能像法院或法官一樣從仲裁地法中取得此種權利和授權,并且,在此種情形下,仲裁員就類似于法官,仲裁裁決就像法院判決一樣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
    2、契約論(Theory of contract)
    契約論也稱民事法律行為理論,該理論認為仲裁是基于當事人的意志和合意創(chuàng)立的,是完全建立在當事人合意達成的仲裁協(xié)議的基礎上,沒有仲裁協(xié)議就沒有仲裁,具有契約性。持契約論者否認國家強制力對仲裁的影響。例如,是否通過仲裁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取決于當事人的合意,即應有仲裁協(xié)議,訂立一項仲裁協(xié)議和訂立一項合同并無實質性差別。當事人雙方不僅可以協(xié)議選擇仲裁機構和仲裁地點,而且在仲裁規(guī)則和仲裁實質問題準據法的確定上,當事人也有較大的自主權。仲裁員也是由當事人直接或間接選定的,其權力不是源于法律,而是從當事人那里獲得的。仲裁員是當事人的代理人,他作出的裁決就是代理人為當事人所訂立的契約,其約束力來自“當事人的合約必須信守執(zhí)行”這一古訓,當事人有義務自動執(zhí)行,否則,勝訴方可將仲裁裁決作為一種合同之債,向法院申請強制執(zhí)行。
    3、混合理論(Mixed theory)
    混合理論認為,盡管從表面上看,司法權理論和契約理論好象是兩種相對立的理論,但從仲裁實踐上而論,這兩種貌似對立的理論卻是可以協(xié)調的,也就是說,仲裁的司法性和契約性是同時存在的,并且不可分割?;魻枺⊿auser Hall)在1952年國際法協(xié)會會議的報告中詳細闡述和發(fā)展了這一理論。他認為,仲裁不能超越所有的法律體系,總存在著一些能確定仲裁協(xié)議的效力和仲裁裁決可執(zhí)行性的法律。同時,仲裁源于當事人的契約,仲裁員、仲裁程序規(guī)則和仲裁實質性問題的準據法的確定;主要取決于當事人的協(xié)議。因此,他將仲裁定性為:“一種混合的特殊司法制度,他源于當事人的協(xié)議,并從私法中獲取司法效力”。
    4.自治論(Autonomous theory)
    自治論是本世紀60年代由魯貝林。德維西(Rubellin Devichi)提出并發(fā)展起來的理論。她認為:“仲裁制度是一種獨創(chuàng)的制度,它擺脫了契約和司法權的觀念,是一種超國家的自治制度?!边@種學說既反對將仲裁制度歸結為純司法性或純契約性,也反對混合論的觀點,而是主張不能把仲裁跟司法權或契約聯(lián)系起來。判斷仲裁的性質,仲裁實際上是超越司法權或契約的,具有自治性。他們把仲裁的產生和發(fā)展歸功為商人們注重實效的實踐的結果,是商人們首先不顧及法律的情形下創(chuàng)設并發(fā)展了仲裁,而后才得到法律的承認。他們認為,仲裁中奉行的當事人自治原則既不是基于仲裁的契約性,也不是基于司法性,而是基于仲裁制度的實際需要。仲裁協(xié)議和仲裁裁決之所以具有強制性,既不是因為契約,也不是因為執(zhí)行仲裁協(xié)議或仲裁裁決的法院所屬國法律的授權或讓與,而是因為這是國際商業(yè)關系的基本需要或內在要求。
    以上四種論點中,筆者基本贊同自治論的觀點,認為仲裁的自治性理論揭示了仲裁的本質特征之所在。然而,單純的自治論觀點認為仲裁具有超國家性,當事人具有控制仲裁的無限制的意思自治權,對此,筆者實在不敢茍同。因為使國際商事仲裁成為一種完全自治性的制度,在目前未免過于理想化,在實踐中也是難以取得真正成功的。故筆者認為,在現(xiàn)階段,國際商事仲裁應具有雙重屬性:自治性和司法性。國際商事仲裁中當事人意思自治起主導作用,現(xiàn)代國際商事仲裁是高度自治的法律制度;但法院的司法干預也起必要的補充作用,幫助和支持仲裁業(yè)務的開展。其理由如下:
    第一、仲裁的價值目標決定了國際商事仲裁的雙重屬性。
    仲裁制度的發(fā)展由來已久,特別是在自由貿易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它更受到商人的青睞,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仲裁的價值觀念在起作用。仲裁的價值取向通常概括為自治、效益和公平三方面,對仲裁的雙重屬性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首先,自治性的觀念在仲裁制度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在跨國貿易發(fā)展的初期,由于建立在農業(yè)經濟基礎之上的封建法和教會法不能適應跨國貿易的發(fā)展,所以,商人們就試圖脫離國家的控制,自治地確立跨國貿易的規(guī)則,即商人法(Lexmerctoria1),在國家法院體制外由商人自身組織的法庭、仲裁庭來解決爭議,仲裁庭適應的是自治性的商人法規(guī)范。因此,從其發(fā)展之初,仲裁制度和法院制度之間就存在著一種矛盾的張力,法院對仲裁存在著一種根本性的不信任。“而國家權利的作用是通過法院對仲裁的司法干預得以實現(xiàn)的,但這里存在著一個兩難問題,國家既要保證對仲裁的控制權利,又要確保仲裁制度歷史形成的自治性價值不致于喪失殆盡。不過,隨著經濟全球化,在仲裁日益成為一種產業(yè)的形勢下,國家權力對仲裁的過度干預,必然會挫敗仲裁制度的自治性,使得案件審理的結果增加了不確定性,損害了當事人對仲裁的信賴利益,使便捷和有效率的仲裁程序變得繁雜,從而使得仲裁的相對優(yōu)越性受到削弱,最終損害的仍然是國家自身的利益。此外,關于法院對仲裁司法審查的范圍,出現(xiàn)了當事人可以協(xié)議變更的立法和實踐。這在一定程序上也說明了仲裁的自治性。所以,在制度架構層面上盡量減少國家權力對仲裁的干預,并將其限制在適度的范圍內,在制度運作的層面上,將法院對仲裁的司法審查限制在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框架內,以協(xié)調仲裁的自治性和司法性二者之間的關系。
    其次,商人發(fā)展了仲裁這種自治性的爭議解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訴訟費事費錢,程序繁瑣,使得當事人的權益長期處于不確定狀態(tài)。因而仲裁制度追求效益的價值目標尤其重要。商人們往往是在跨國貿易線路上各港口城市和集市之間進行貿易而發(fā)生爭議,如果利用各國法院系統(tǒng)繁瑣的訴訟程序來解決糾紛,必然阻滯當事人業(yè)務的繼續(xù)開展,而由在港口城市和集市上設立的自治性的仲裁法庭適用商人法規(guī)范解決他們之間的爭議,節(jié)省了時間和金錢,確保了效益原則在爭議解決中的地位。也就是說,仲裁是市場經濟不斷發(fā)展的產物,市場經濟作為一種對社會資源進行高效、合理配置的經濟模式要求快速解決糾紛以提高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水平。效益目標是市場經濟為仲裁提出的客觀要求,一裁終局是仲裁擠身于社會救濟體系的一個根本原因。而仲裁要實現(xiàn)“一裁終局”,便捷、經濟地解決爭議這一效益優(yōu)勢,需要法院以合理的監(jiān)督。法院通過行使國家強制力,在傳喚證人、保全財產和證據、強制執(zhí)行仲裁裁決等方面給仲裁予以支持和協(xié)助,可以有效地防止當事人惡意破壞或延長仲裁程序,保障當事人仲裁終極目的的實現(xiàn),從而提高仲裁效率,有助于實現(xiàn)仲裁的效益這一目標。
    再次,公正的價值目標在仲裁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仲裁活動中,公正性貫穿了始終。當事人在選擇了仲裁員之后,當事人和仲裁員之間便形成了一種信托關系,仲裁員基于信托義務居中裁判,平等對待雙方當事人,雙方當事人的地位完全平等。為實現(xiàn)仲裁的公平,也需要法院對仲裁進行監(jiān)督,從而有效地防止仲裁員的武斷,糾正仲裁活動中的程序性錯誤,保障社會公平的實現(xiàn)。
    第二、國際商事仲裁的雙重屬性是貫徹國際私法上公共政策的需要。
    國際商事仲裁強調高度的自治性,但現(xiàn)代社會,法律愈來愈由個人本位轉向社會本位,愈來愈強調社會公共利益。任何契約自由都不是絕對的,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必然要受到法律的限制。法院作為本國法律秩序的維護者,不能不對國際商事仲裁進行必要的司法審查,以確保其不會違背本國法律的基本價值或危及社會重大公共利益,換句話說,不得違反本國公共政策。所謂公共政策,在大陸法系稱為公共秩序,是一國國家或社會的重大利益或法律和道德基本原則?!捌鋬热輰曳ㄖ频慕y(tǒng)一和完善非常重要,對它的偏離會極大地損害本國公共利益。因此,國家不允許當事人對其有任何違背,而要強調適用于當事人所涉法律關系。
    由于國際經濟競爭日趨激烈,國家為擴大本國對外貿易,增強對外經濟競爭力,在涉外經濟領域采取了比較寬松自由的態(tài)度,這種利益關系的區(qū)別,導致許多公共政策規(guī)則僅適用于國內,這樣,公共政策就分為純國內法上的公共政策和國際私法上的公共政策。后者主要是涉及社會重大價值的道德型公共政策,也包括專門適用于涉外法律關系的強行規(guī)范。具體而言,國際私法上的公共政策規(guī)則主要有兩種形式:1、由法律直接規(guī)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當事人不得以合同作出相反的約定,也不得加以排除。2、授權法院判斷公共政策的內容。直接規(guī)定當事人權利義務的公共政策規(guī)則清楚明了,便于法院適用,便于當事人遵守,具有優(yōu)越性。但具體情況千變萬化,直接規(guī)則不可能完全覆蓋所有涉及國家重大利益的事項,因此,立法還規(guī)定了間接的公共政策規(guī)則,授權法院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公共政策的內容。
    法院對國際商事仲裁公共政策的審查,包括對程序問題的審查和對實體問題的審查。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60條第2款規(guī)定:“人民法院認定執(zhí)行該(仲裁)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裁定不予執(zhí)行?!憋@然,該款規(guī)定的司法審查是指向裁決的實體內容。不過,由于國際私法上的公共政策比國內公共政策的范圍狹窄,當事人有較大的選擇自由,因此,法院對國際商事仲裁的司的審查寬松得多。至于程序問題在國際商事仲裁領域也有重要意義。因為仲裁中當事人可以協(xié)議選擇仲裁程序規(guī)則,當事人就程序問題發(fā)生爭議的機會大增。如果當事人約定的仲裁程序不符合國內法中關于程序的強行規(guī)定,則法院就不能承認依該仲裁程序而產生的仲裁裁決的法律效力。特別是,在國際商事領域,實體法上的公共政策范圍十分狹窄,就更顯出程序規(guī)則的重要性。
    當前,世界上多數國家鼓勵采用仲裁手段解決國際商事糾紛。因此,法院對國際商事仲裁的審查限于對本國公共政策的維護,只要不違反本國公共政策,法院一般不會對仲裁活動進行干預。一般來說,法院對仲裁的司法干預,不涉及以下兩方面:1、對爭議事實的認定。如果當事人以仲裁庭對爭議事實認定有誤,而要求法院進行干預,法院不應予以受理。因為事實認定不涉及公共政策,而且法院在認定案件事實方面不一定比仲裁更正確。由于仲裁員往往是當事人選定的,涉及仲裁事項的某一方面的專家,仲裁庭在認定事實方面可能比一般法院勝出一籌。所以,法院對事實問題進行司法審查并無必要,只會導致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無端干預。2、對外國法的適用。如果仲裁適用外國法律,當事人不能以仲裁裁決不符合外國法的規(guī)定甚至是不符合該外國法的公共政策為由,請求法院進行干預。因為司法審查的目的是貫徹本國的公共政策,對于外國的法律制度,本國法院既無利益,也不一定有能力去加以維護。
    第三、國際商事仲裁的雙重屬性是歷史的客觀選擇。
    裁作為當事人之間定紛止爭的一種方式,擁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古羅馬時期就有關于仲裁的正式記載,在仲裁產生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仲裁并不被法律所確認。11、12世紀,歐洲農業(yè)的發(fā)展和城市的興起,帶來了商業(yè)的發(fā)展,新的職業(yè)商人階級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他們在鄉(xiāng)村和城市從事大規(guī)模的商業(yè)交易,為了適應商事活動的需要,脫離封建及宗教勢力的支配,商人們自發(fā)組織了一些具有類似裁判權的機構,通過仲裁的方式由商人們自己解決商人之間的糾紛。當時,一項爭議是否提交仲裁,聽憑當事人的自愿,當事人往往選定:德高望重的人土擔任仲裁員,仲裁員根據商事習慣或商;人法或公平觀念對當事人之間的爭議作出裁斷,并由當:事人自覺履行。早期的仲裁表現(xiàn)出一種道德規(guī)范或行業(yè)慣例的性質,裁決的執(zhí)行主要靠當事人對仲裁員公正性的信賴和道德觀念的約束而自覺履行;如果當事人不自覺履行,法院也不會強制執(zhí)行。換言之,當時的仲裁裁決并不具有終局性和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仲裁屬于民間性的自救方法。
    中世紀的歐洲,教會法、封建法、莊園法、商人法、城市法、王室法、民俗法等各種自治的法多元并存。教會法與世俗法的競爭構成中世紀法律史的一項重要主題。隨著基督教的衰落和中央集權的主權國家的逐步興起,國家法律與其他自治的法的矛盾日益突出,國家的世俗統(tǒng)治者國王認為,商人們行使司法權,自行解決糾紛,是對封建王權的侵犯,于是不允許商人們在他的統(tǒng)治下行使司法權,歷出現(xiàn)了王權與商人法庭之間的斗爭。在這場斗爭中,王權最終取得了勝利,但同時也不得不做些讓步,商人社會保留了對部分案件的處理權。王權承認其地位和效力,同時對商人的裁判行為進行監(jiān)督。仲裁方法被政府認可并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法院對仲裁進行監(jiān)督始源于此。在這一歷史時期,一國的仲裁的發(fā)達程度與該國王權的強大與否關系極為密切。例如,當時法國路易王朝王權勢力較弱,商人權利很大,仲裁的發(fā)展就比較快。相反,在英國,由于中央集權的,強大,仲裁遲遲得不到發(fā)展,英國議會直到1697年才正式承認了仲裁制度,而這已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后50多年了。從仲裁的歷史起源看,仲裁解決爭議的方式早于司法手段解決爭議的方式,它屬于社會的法(而非國家法),具有行業(yè)自律性。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市場經濟和國際經濟貿易的發(fā)展,仲裁也相應獲得了發(fā)展,許多國家制定了有關仲裁的法規(guī),例如,瑞典于1887年頒布了第一個仲。裁法令,1919年又對該法作了重要修改,在此基礎上,于t929年通過《瑞典仲裁法》。英國也于1889年制定了單行的仲裁法。這些有關的國內立法,一方面確認了仲裁是解決爭議的有效方式,明確了仲裁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又對仲裁協(xié)議、仲裁規(guī)則、裁決的承認和執(zhí)行、仲裁的司法監(jiān)督和法律補救等問題加以規(guī)定。
    從仲裁的發(fā)展史可以看出,仲裁的發(fā)展歷經了一個由習慣到法律的過程。法院對仲裁的干預是歷史發(fā)展的客觀選擇。此外,法院干預仲裁的基本前提是法律承認仲裁。從某種意義上講,法院對仲裁進行干預本身就表明仲裁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法院對仲裁進行干預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仲裁的發(fā)展。
    小結:
    綜上所述,隨著國際商事仲裁的法制化、國際化和一體化,國際商事仲裁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成熟,國際商事仲裁首先屬于商事仲裁,具有自治性,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得以更充分體現(xiàn),當事人享有更多的法律選擇自由和高度的自治權。但是,隨著國家對經濟生活干預的加強,這種自由不是絕對的,法律在承認仲裁作為解決爭議方式的合理性的同時,也要對其進行必要的限制,以防止自由權的濫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利益。因而許多國家制定仲裁法,在減少司法干預的同時,還是賦予了法院一定程度的支持和監(jiān)督仲裁的權力,以增強仲裁的法律效力和社會公信力從而充分發(fā)揮仲裁制度“社會-商事-法律”三者兼顧之特征,使之成為潤滑商業(yè)社會之貿易活動、消弭契約當事人之間的商業(yè)沖突、解決商業(yè)糾紛的利器。湖南師范大學·何煉紅
    上一篇:仲裁制度亟待改革
    下一篇:航次期租合同下租金、油款等費用的爭議案
    您的位置:法律教育網>仲裁專題>仲裁研究> 正文關閉本頁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