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識發(fā)生的現(xiàn)實基礎。認識的本質(zhì)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即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從實踐出發(fā),認為勞動在認識的發(fā)生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勞動實踐使人類的認識活動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勞動實踐促進了人腦的發(fā)育,形成了人的認識能力;勞動實踐同時成為認識的源泉并推動認識的發(fā)展。
若想弄清認識的本質(zhì),必須理解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反映論,區(qū)分以下三大對立:
1。唯物主義反映論與唯心主義先驗論的根本對立
①唯物主義認識論又叫反映論,它主張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除庸俗唯物主義外,各唯物主義派別在認識論上都堅持反映論,它的基本觀點包括:其一,客觀世界不依賴于意識而存在,它是認識內(nèi)容的來源;其二,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其三,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認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世界。
②唯心主義認識論又叫先驗論。它主張人類的認識先于客觀物質(zhì)、先于實踐而存在。主觀唯心主義主張認識是對主觀體驗、感覺和心靈的把握;客觀唯心主義主張認識來源于某種神秘的精神實體。
③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認識論上的對立取決于它們在哲學基本問題上的對立。唯物主義堅持物質(zhì)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必然同時堅持反映論;唯心主義堅持意識第一性、物質(zhì)第二性,必然同時堅持先驗論。
2。唯物主義反映論與不可知論的根本對立
①可知論
可知論是主張世界可以被認識的哲學學說,承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可知論既有唯物主義可知論,也有唯心主義可知論。
唯物主義認識論是可知論,與不可知論有著根本的區(qū)別。
②不可知論
不可知論否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認為人們不能認識世界或者不能徹底認識世界。對不可知論有力的駁斥是實踐。
3。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與舊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原則區(qū)別
①舊唯物主義認識論雖然堅持了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原則,但它有兩大缺陷:其一,不懂得實踐的觀點,不懂得認識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的;其二,不懂得辯證法,不懂得認識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機械的消極的反映論。
②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克服了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缺陷。
首先,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引入了實踐的觀點,提示了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它認為人們同客觀世界的關系既是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陀^世界只有先成為人們改造的對象,才能成為人們認識的對象,人們是在改造世界中認識世界的。
其次,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把辯證法貫徹于反映論,科學地說明了認識發(fā)展的過程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能動的過程。認識的能動性不僅表現(xiàn)在由實踐到認識,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而且還表現(xiàn)在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中去。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二)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主體在認識中的作用
1。含義
認識主體是指處于一定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中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個人或社會集團。認識客體是指認識主體在認識活動中所指向的對象。
2。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的關系
①主體與客體之間是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即認識關系。
②主體與客體之間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即實踐關系。實踐關系是認識關系的基礎,主體是在改造客體的過程中認識客體的。
③主體與客體之間還存在著價值關系,即主體對客體的需要和客體對主體的需要的滿足。
④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主體對客體有能動作用,客體對主體有制約作用。
(三)認識主體在反映中的選擇性、創(chuàng)造性,反映與信息、選擇、重構的關系
①所謂信息,是指系統(tǒng)內(nèi)部各要素之間以及系統(tǒng)與系統(tǒng)之間通過相互作用而實現(xiàn)和保留的某一事物形態(tài)、結構、屬性和含義的表征。主體對于客體提供的信息,是要進行選擇的。
②這種選擇是以主體為轉(zhuǎn)移的,是以主體自身已具有的理想信念和概念框架為參照系的。這種具有理性特點的參照系一般表現(xiàn)為主體的利益和需要,表現(xiàn)為主體的認識目的,表現(xiàn)為主體的價值觀念,表現(xiàn)為主體的知識結構和認知圖式。
③進行選擇是完成認識的必要條件??腕w所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人們沒有必要沒有可能吸收對象的全部信息,只能吸收所需要的信息,要排除無關信息的干擾。
④認識過程不是對客體信息的簡單搜集與再現(xiàn),而是在選擇的基礎上,根據(jù)主體的認識圖式,對信息進行加工過濾,整合重構。這一過程就是建構過程。
(四)實踐決定認識與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實踐與認識的關系是:
1。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其一,認識是根據(jù)實踐的需要產(chǎn)生的。在紛繁復雜的客觀世界中,哪些事物能夠成為人們認識的對象,是由實踐的需要和水平?jīng)Q定的。
其二,認識是在實踐過程中產(chǎn)生的。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但客觀事物本身不可能自動地反映到人腦中來??陀^事物只有成為實踐活動的對象,才能成為認識的對象。人們是在實踐活動中通過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同客觀事物相接觸的,實踐不僅把客觀事物的現(xiàn)象反映到了人腦中,而且還暴露了客觀事物的本質(zhì),使人們能夠通過抽象思維予以把握。
其三,一切真知歸根到底都來源于實踐。人的知識不外乎直接經(jīng)驗和間接經(jīng)驗,直接經(jīng)驗是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間接經(jīng)驗通過學習和交流獲得的知識。由于間接經(jīng)驗是從直接經(jīng)驗轉(zhuǎn)化而來的,間接經(jīng)驗是“流”不是“源”,所以實踐是知識的源泉。
②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其一,實踐不斷地給認識提出新課題,提供經(jīng)驗材料,實踐的需要推動著人們?nèi)パ芯亢徒鉀Q這些課題,實踐規(guī)定了認識發(fā)展的方向。
其二,實踐創(chuàng)造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感官,使認識得以向廣度和深度發(fā)展。
其三,實踐的發(fā)展,鍛煉和提高了人類的認識能力。
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
認識是否正確,不依主觀感覺而定,而要依實踐的結果而定。
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認識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為實踐服務,為人類造福。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離開了對實踐的指導,認識不為改造世界服務,認識就是空洞的,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
總之,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是實踐的觀點。實踐既是認識的起點,又是認識的歸宿。其公式是:“實踐 認識 實踐”。
2。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認識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預見事物發(fā)展的趨勢,據(jù)此規(guī)定實踐的目的、計劃和過程,指導實踐按照預期的目標發(fā)展。
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有兩種效果:
①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可使實踐獲得成功,達到預期的效果。
②錯誤的認識指導實踐,會對實踐產(chǎn)生消極乃至破壞性的作用,使實踐遭到失敗。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即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從實踐出發(fā),認為勞動在認識的發(fā)生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勞動實踐使人類的認識活動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勞動實踐促進了人腦的發(fā)育,形成了人的認識能力;勞動實踐同時成為認識的源泉并推動認識的發(fā)展。
若想弄清認識的本質(zhì),必須理解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反映論,區(qū)分以下三大對立:
1。唯物主義反映論與唯心主義先驗論的根本對立
①唯物主義認識論又叫反映論,它主張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除庸俗唯物主義外,各唯物主義派別在認識論上都堅持反映論,它的基本觀點包括:其一,客觀世界不依賴于意識而存在,它是認識內(nèi)容的來源;其二,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其三,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認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世界。
②唯心主義認識論又叫先驗論。它主張人類的認識先于客觀物質(zhì)、先于實踐而存在。主觀唯心主義主張認識是對主觀體驗、感覺和心靈的把握;客觀唯心主義主張認識來源于某種神秘的精神實體。
③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認識論上的對立取決于它們在哲學基本問題上的對立。唯物主義堅持物質(zhì)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必然同時堅持反映論;唯心主義堅持意識第一性、物質(zhì)第二性,必然同時堅持先驗論。
2。唯物主義反映論與不可知論的根本對立
①可知論
可知論是主張世界可以被認識的哲學學說,承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可知論既有唯物主義可知論,也有唯心主義可知論。
唯物主義認識論是可知論,與不可知論有著根本的區(qū)別。
②不可知論
不可知論否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認為人們不能認識世界或者不能徹底認識世界。對不可知論有力的駁斥是實踐。
3。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與舊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原則區(qū)別
①舊唯物主義認識論雖然堅持了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原則,但它有兩大缺陷:其一,不懂得實踐的觀點,不懂得認識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的;其二,不懂得辯證法,不懂得認識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機械的消極的反映論。
②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克服了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缺陷。
首先,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引入了實踐的觀點,提示了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它認為人們同客觀世界的關系既是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陀^世界只有先成為人們改造的對象,才能成為人們認識的對象,人們是在改造世界中認識世界的。
其次,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把辯證法貫徹于反映論,科學地說明了認識發(fā)展的過程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能動的過程。認識的能動性不僅表現(xiàn)在由實踐到認識,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而且還表現(xiàn)在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中去。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二)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主體在認識中的作用
1。含義
認識主體是指處于一定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中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個人或社會集團。認識客體是指認識主體在認識活動中所指向的對象。
2。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的關系
①主體與客體之間是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即認識關系。
②主體與客體之間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即實踐關系。實踐關系是認識關系的基礎,主體是在改造客體的過程中認識客體的。
③主體與客體之間還存在著價值關系,即主體對客體的需要和客體對主體的需要的滿足。
④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主體對客體有能動作用,客體對主體有制約作用。
(三)認識主體在反映中的選擇性、創(chuàng)造性,反映與信息、選擇、重構的關系
①所謂信息,是指系統(tǒng)內(nèi)部各要素之間以及系統(tǒng)與系統(tǒng)之間通過相互作用而實現(xiàn)和保留的某一事物形態(tài)、結構、屬性和含義的表征。主體對于客體提供的信息,是要進行選擇的。
②這種選擇是以主體為轉(zhuǎn)移的,是以主體自身已具有的理想信念和概念框架為參照系的。這種具有理性特點的參照系一般表現(xiàn)為主體的利益和需要,表現(xiàn)為主體的認識目的,表現(xiàn)為主體的價值觀念,表現(xiàn)為主體的知識結構和認知圖式。
③進行選擇是完成認識的必要條件??腕w所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人們沒有必要沒有可能吸收對象的全部信息,只能吸收所需要的信息,要排除無關信息的干擾。
④認識過程不是對客體信息的簡單搜集與再現(xiàn),而是在選擇的基礎上,根據(jù)主體的認識圖式,對信息進行加工過濾,整合重構。這一過程就是建構過程。
(四)實踐決定認識與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實踐與認識的關系是:
1。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其一,認識是根據(jù)實踐的需要產(chǎn)生的。在紛繁復雜的客觀世界中,哪些事物能夠成為人們認識的對象,是由實踐的需要和水平?jīng)Q定的。
其二,認識是在實踐過程中產(chǎn)生的。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但客觀事物本身不可能自動地反映到人腦中來??陀^事物只有成為實踐活動的對象,才能成為認識的對象。人們是在實踐活動中通過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同客觀事物相接觸的,實踐不僅把客觀事物的現(xiàn)象反映到了人腦中,而且還暴露了客觀事物的本質(zhì),使人們能夠通過抽象思維予以把握。
其三,一切真知歸根到底都來源于實踐。人的知識不外乎直接經(jīng)驗和間接經(jīng)驗,直接經(jīng)驗是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間接經(jīng)驗通過學習和交流獲得的知識。由于間接經(jīng)驗是從直接經(jīng)驗轉(zhuǎn)化而來的,間接經(jīng)驗是“流”不是“源”,所以實踐是知識的源泉。
②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其一,實踐不斷地給認識提出新課題,提供經(jīng)驗材料,實踐的需要推動著人們?nèi)パ芯亢徒鉀Q這些課題,實踐規(guī)定了認識發(fā)展的方向。
其二,實踐創(chuàng)造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感官,使認識得以向廣度和深度發(fā)展。
其三,實踐的發(fā)展,鍛煉和提高了人類的認識能力。
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
認識是否正確,不依主觀感覺而定,而要依實踐的結果而定。
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認識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為實踐服務,為人類造福。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離開了對實踐的指導,認識不為改造世界服務,認識就是空洞的,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
總之,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是實踐的觀點。實踐既是認識的起點,又是認識的歸宿。其公式是:“實踐 認識 實踐”。
2。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認識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預見事物發(fā)展的趨勢,據(jù)此規(guī)定實踐的目的、計劃和過程,指導實踐按照預期的目標發(fā)展。
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有兩種效果:
①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可使實踐獲得成功,達到預期的效果。
②錯誤的認識指導實踐,會對實踐產(chǎn)生消極乃至破壞性的作用,使實踐遭到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