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生解讀考研政治之真理及其客觀性

字號:

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
    真理是主觀形式和客觀內(nèi)容的統(tǒng)一
    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觀的,因為真理屬于認識范疇。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觀實在。
    ②真理在內(nèi)容上是客觀的,客觀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屬性。因為:第一,真理的內(nèi)容來自于物質(zhì)世界的客觀事物及規(guī)律,真理的內(nèi)容不依賴于人和人類的主觀意志;第二,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
    堅持真理一元論,反對真理多元論
    ①由于真理是客觀的,有其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內(nèi)容,所以真理必然是一元的。也就是說,不論人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可能得出多少種結(jié)論,但只有符合客觀實際的認識才是真理。
    ②真理是一元的,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不以人的主觀意志、不以階級的主觀愿望為轉(zhuǎn)移,從這個意義上說,真理沒有階級性。
    ③真理多元論主張不同的人、不同的階級可以有不同的真理,真理因人而異。真理多元論否認了真理的客觀性,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真理觀。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在真理問題上的對立
    唯物主義主張真理是客觀的,世界上不存在著任何主觀真理。
    唯心主義則主張真理是主觀的。主觀唯心主義把真理看作是純粹主觀自生的東西,客觀唯心主義把真理看成是人的意識和“客觀精神”的一致。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在真理問題上的對立,取決于雙方在哲學基本問題上的對立。唯物主義從“物質(zhì)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出發(fā),必然堅持真理是客觀的;唯心主義從“意識第一性,物質(zhì)第二性”出發(fā),必然堅持真理是主觀的。
    批判實用主義真理觀
    實用主義真理觀把“有用”作為真理的根本屬性,主張“有用就是真理”。實用主義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一個流派。
    “有用就是真理”的要害在于抹煞了真理的客觀性,混淆了真理和廖誤的界限,并會導致真理多元論。按照這種觀點,謊言也可以成為真理,因為它對騙子是有用的;按照這種觀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因為不同的理論對于不同的人來說都是有用的;按照這種觀點,某一理論今天對我們有用,今天它是真理,明天對我們無用或者有害,明天它就是謬誤。
    真理的確是有用的,因為真理具有價值性,它能夠滿足人的需求。但是,價值性并不是真理的根本屬性,真理的根本屬性是客觀性。真理的價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觀性為基礎(chǔ)的。
    “真理是有用的”是一個正確的命題,但是不能把它換位成“有用的就是真理”。顯然,并非所有“有用的”理論都是真理。
    真理與謬誤
    ①真理和謬誤是對立的
    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歪曲反映。
    ②真理和謬誤又是統(tǒng)一的
    真理和謬誤相互依存。真理和謬誤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fā)展的。沒有真理,無所謂謬誤;沒有謬誤,也無所謂真理。真理戰(zhàn)勝謬誤的過程也就是發(fā)展自己的過程。
    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zhuǎn)化。
    在一定條件下真理向謬誤的轉(zhuǎn)化主要有以下三種情形:
    其一,真理是具體的,總是適用于一定的條件和一定的范圍。如果條件發(fā)生了變化或者超出了特定的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其二,真理是一個過程。真理必然要隨著客觀事物和社會實踐的變化發(fā)展而變化發(fā)展。如果人們的認識不能及時地反映事物在發(fā)展變化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新問題、新情況、或者超越歷史發(fā)展,就會造成主觀和客觀由相符變成不相符,從而使真理轉(zhuǎn)化成謬誤。
    其三,真理是全面的,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如果把其中的某一原理孤立起來,把它加以絕對地夸大,真理也會變成謬誤。
    在一定條件下謬誤向真理的轉(zhuǎn)化主要有以下三種情形:
    其一,條件和范圍發(fā)生了變化,謬誤可以變?yōu)檎胬?。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范圍內(nèi)是謬誤的東西,在另外的條件下和范圍內(nèi)則可以轉(zhuǎn)化成真理。
    其二,失敗往往是成功之母,謬誤往往是真理的先導。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是通過許多的失誤獲得的。其三,批判謬誤能夠發(fā)展真理,這也屬于謬論轉(zhuǎn)化為真理的一種特殊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