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yī)內(nèi)科學(xué)中呃逆的概念與其源流

字號:

(一)呃逆的概念
    呃逆是指胃氣上逆動膈,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種病證。
    (二)呃逆的源流
    《內(nèi)經(jīng)》無呃逆之名,其記載的“噦”即包含本病,認為病機是胃氣上逆,與肺有關(guān),且認識到呃逆是病危的一種征兆,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曰:“病深者,其為噦?!?BR>    《金匱要略》將呃逆分為三種:一為實證,即“噦而腹?jié)M,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二為寒證,即“干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三為虛熱證,即“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元代朱丹溪始稱之為“呃”,《格致余論》曰:“呃,病氣逆也,氣自臍下直沖,上出于口,而作聲之名也”。
    明代張景岳進一步把呃逆病名確定下來,《景岳全書》日:“噦者呃逆也;干嘔者無物之吐即嘔也;噫者飽食之息即噯氣也。”并指出大病時“虛脫之呃,則誠危之證”。
    秦景明《癥因脈治》把本病分外感、內(nèi)傷兩類。
    清代李中梓《證治匯補》系統(tǒng)提出本病治療法則:“治當降氣化痰和胃為主。氣逆者,疏導(dǎo)之;食滯者,消化之;痰滯者,涌吐之;熱郁者,清下之;血瘀者,破導(dǎo)之;若汗吐下后,服涼藥過多者,當溫補;陰火上沖者,當平補;虛而夾熱者,當涼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