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的臨床分期,旨在表達乳癌發(fā)展的不同程度和階段;以便有依據地選擇治療措施和概略地估計預后。目前國內比較經典的外科教科書仍大都沿用1959年全國腫瘤學術座談會的建議,將乳癌分成下列四期:
第一期,癌瘤完全位于*組織內,其直徑不超過3厘米,與皮膚無粘連。無腋窩淋巴結轉移。
第二期:癌瘤直徑不超過5厘米,尚能推動,與覆蓋的皮膚有粘連,同側腋窩有數個散在而能推動的淋巴結。
第三期:癌瘤直徑超過5厘米,與覆蓋的皮膚有廣泛的粘連,且常形成潰瘍;或癌瘤底部與筋膜、胸肌有粘連。同側腋窩或鎖骨下有一連串融合成塊的淋巴結,但尚可推動。胸骨旁淋巴結有轉移者亦屬此期。
第四期:癌瘤廣泛地擴散至皮膚,或與胸肌、胸壁固定。同側腋窩的淋巴結塊已經固定,或呈廣泛的淋巴結轉移(鎖骨上或對側腋窩)。有遠處轉移者亦屬此期。
必須指出,以上分期僅憑術前檢查的結果為依據,實際上并不完全可靠,應結合手術后不同區(qū)域淋巴結的病理檢查結果進行校正,才能較可靠地分析療效和估計預后。
我國于1978年12月在天津召開的全國乳腺癌臨床與基礎理論工作座談會,正式推薦使用國際抗癌協(xié)會1872年修訂的乳腺癌臨床分期法,簡稱國際分期法。在國際上已被世界各國的臨床工作者普遍接受,并在國內外醫(yī)學雜志和學術交流中統(tǒng)一規(guī)范化使用。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TNM國際分期法:它是國際抗癌協(xié)會提出的。1969年和1972年兩次修訂,T(原發(fā)癌瘤)、N(局部淋巴結)、M(遠處轉移)三個字母的右下角可再附加0、1、2、3、4等數字以表示其變化的程度和某一癌瘤的目前臨床情況。
T0:乳腺內無或未觸及癌瘤。
T1:癌瘤直徑≤2cm,無*內陷,無皮膚粘連、無胸大肌和胸壁粘連。
T2:癌瘤直徑≤5cm,可有輕度的皮膚粘連和*內陷,但無胸大肌和胸壁粘連。
T3:癌瘤直徑>5cm,皮膚明顯粘連。
T4:癌瘤直接侵犯胸壁和皮膚。
T4a:癌瘤固定于胸壁。
T4b:患側乳腺出現桔皮樣水腫,潰瘍或有衛(wèi)星結節(jié)。
T4c:兼有T4a和T4b兩種乳腺病理改變。
T4d:炎性乳癌。
N0:同側腋窩未觸及腫大淋巴結。
N1:同側腋窩觸及淋巴結,直徑≤2cm.
N2:同側腋窩淋巴結直徑>2cm,融合成塊或淋巴結與周圍組織粘連。
N3: 同側鎖骨下或鎖骨上有可能觸及的淋巴結;上肢水腫。
N1a:可觸及淋巴結但估計沒有癌轉移。
N1b:可觸及淋巴結并有癌轉移。
N1(+):未觸及的淋巴結中已有癌轉移。
N1(-):觸及到的淋巴結中無癌轉移。
M0:無遠處轉移。
M1:有遠處轉移。
M1a:癌組織侵犯整個乳腺皮膚。
M1b:對側腋淋巴結及對側乳腺受累。
M1c:X線或臨床證實有肝、骨、肺、胸膜轉移。
根據以上標準,乳癌在臨床上可分成5個期。
Tis:乳腺非浸潤癌。
浸潤癌又分為4個期:
Ⅰ期: T1N0M0
T1N1aM0
T0N1bM0
T1N1bM0
Ⅱ期:
T2N0M0
T2N1aM0
T2N1bM0
T1-2、N2-3、M0Ⅲ期:T3-4、N0-3、M0
Ⅳ期: T1-4、N0-3、M1
簡而言之:
Ⅰ期:癌腫<2cm,無腋淋巴轉移。
Ⅱ期 :癌腫<5cm,已有腋淋巴轉移。
Ⅲ期:凡癌組織有鎖骨上、下淋巴結轉移或患側上肢有水腫者。
Ⅳ期:凡癌組織發(fā)生遠距離轉移者。
第一期,癌瘤完全位于*組織內,其直徑不超過3厘米,與皮膚無粘連。無腋窩淋巴結轉移。
第二期:癌瘤直徑不超過5厘米,尚能推動,與覆蓋的皮膚有粘連,同側腋窩有數個散在而能推動的淋巴結。
第三期:癌瘤直徑超過5厘米,與覆蓋的皮膚有廣泛的粘連,且常形成潰瘍;或癌瘤底部與筋膜、胸肌有粘連。同側腋窩或鎖骨下有一連串融合成塊的淋巴結,但尚可推動。胸骨旁淋巴結有轉移者亦屬此期。
第四期:癌瘤廣泛地擴散至皮膚,或與胸肌、胸壁固定。同側腋窩的淋巴結塊已經固定,或呈廣泛的淋巴結轉移(鎖骨上或對側腋窩)。有遠處轉移者亦屬此期。
必須指出,以上分期僅憑術前檢查的結果為依據,實際上并不完全可靠,應結合手術后不同區(qū)域淋巴結的病理檢查結果進行校正,才能較可靠地分析療效和估計預后。
我國于1978年12月在天津召開的全國乳腺癌臨床與基礎理論工作座談會,正式推薦使用國際抗癌協(xié)會1872年修訂的乳腺癌臨床分期法,簡稱國際分期法。在國際上已被世界各國的臨床工作者普遍接受,并在國內外醫(yī)學雜志和學術交流中統(tǒng)一規(guī)范化使用。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TNM國際分期法:它是國際抗癌協(xié)會提出的。1969年和1972年兩次修訂,T(原發(fā)癌瘤)、N(局部淋巴結)、M(遠處轉移)三個字母的右下角可再附加0、1、2、3、4等數字以表示其變化的程度和某一癌瘤的目前臨床情況。
T0:乳腺內無或未觸及癌瘤。
T1:癌瘤直徑≤2cm,無*內陷,無皮膚粘連、無胸大肌和胸壁粘連。
T2:癌瘤直徑≤5cm,可有輕度的皮膚粘連和*內陷,但無胸大肌和胸壁粘連。
T3:癌瘤直徑>5cm,皮膚明顯粘連。
T4:癌瘤直接侵犯胸壁和皮膚。
T4a:癌瘤固定于胸壁。
T4b:患側乳腺出現桔皮樣水腫,潰瘍或有衛(wèi)星結節(jié)。
T4c:兼有T4a和T4b兩種乳腺病理改變。
T4d:炎性乳癌。
N0:同側腋窩未觸及腫大淋巴結。
N1:同側腋窩觸及淋巴結,直徑≤2cm.
N2:同側腋窩淋巴結直徑>2cm,融合成塊或淋巴結與周圍組織粘連。
N3: 同側鎖骨下或鎖骨上有可能觸及的淋巴結;上肢水腫。
N1a:可觸及淋巴結但估計沒有癌轉移。
N1b:可觸及淋巴結并有癌轉移。
N1(+):未觸及的淋巴結中已有癌轉移。
N1(-):觸及到的淋巴結中無癌轉移。
M0:無遠處轉移。
M1:有遠處轉移。
M1a:癌組織侵犯整個乳腺皮膚。
M1b:對側腋淋巴結及對側乳腺受累。
M1c:X線或臨床證實有肝、骨、肺、胸膜轉移。
根據以上標準,乳癌在臨床上可分成5個期。
Tis:乳腺非浸潤癌。
浸潤癌又分為4個期:
Ⅰ期: T1N0M0
T1N1aM0
T0N1bM0
T1N1bM0
Ⅱ期:
T2N0M0
T2N1aM0
T2N1bM0
T1-2、N2-3、M0Ⅲ期:T3-4、N0-3、M0
Ⅳ期: T1-4、N0-3、M1
簡而言之:
Ⅰ期:癌腫<2cm,無腋淋巴轉移。
Ⅱ期 :癌腫<5cm,已有腋淋巴轉移。
Ⅲ期:凡癌組織有鎖骨上、下淋巴結轉移或患側上肢有水腫者。
Ⅳ期:凡癌組織發(fā)生遠距離轉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