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的針灸治療

字號(hào):

痔瘡的針灸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清熱利濕,化瘀止血。以足太陽經(jīng)及督脈穴為主。
    主穴 承山 次髎 二白 長強(qiáng)
    配穴 便秘者,加支溝、大腸俞;脾虛氣陷者,加脾俞、百會(huì)。
    操作 諸穴均針用瀉法,脾虛氣陷者宜用補(bǔ)法,可灸。
    方義 承山、次髎均為膀胱經(jīng)穴,足太陽經(jīng)別自承山穴處上行入于肛中,故取之用瀉法,既能調(diào)理膀胱氣化以清濕熱,又能疏導(dǎo)肛門局部氣血,屬“經(jīng)脈所過,主治所及”。督脈亦過肛門,長強(qiáng)穴屬督脈,位近肛門,刺之可直達(dá)病所,清利濕熱。二白為治療痔瘡的經(jīng)驗(yàn)用穴。
    2.其他治療
    三棱針法 在第7胸椎兩側(cè)至腰骶部范圍內(nèi)尋找痔點(diǎn),其狀為紅色丘疹,一個(gè)或數(shù)個(gè)不等,出現(xiàn)的部位亦不一致。每次選一個(gè)痔點(diǎn),用粗針挑刺,并擠出血珠或粘液,7天左右1次。
    痔瘡常用偏方秘方
    [方一]
    蒲公黃、黃柏、赤芍、丹皮各30克,桃仁20克,土茯苓30克,白芷15克。水煎外用,每日1劑,日用2——3次,先加水2500——3500毫升,煮沸后過濾去渣,將藥液倒入普通盆內(nèi),患者趁熱先熏后洗,每次15——30分鐘。
    本方為鄒桃生方,功能清熱解毒除濕消腫,涼血散瘀,適用于痔瘡。
    [方二]
    硫黃、雄黃各10克,樟腦3克,麻油適量。前藥研成細(xì)末,用麻油調(diào)勻,擦患處。
    本產(chǎn)適用于濕熱而致痔瘡。
    [方三]
    烏梅、五倍子各10克,苦參15克,射干、炮山甲各10克,煅牡蠣30克,火麻仁10克。水煎服,日1劑,日服2次。
    本方為凌朝光方,功能清熱解毒,潤腸通便,適用于痔瘡。
    [方四]
    浮萍適量。水煎,趁熱擦洗患處。
    本方適用于痔瘡抓破出血不流水者。
    [方五]
    槐花、地榆各10克,仙鶴草、旱蓮草、側(cè)柏葉各15克,枳殼10克,黃芩5克,胡麻仁15克,勒萊莧30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另外,可用此藥煎液熏洗肛門。
    本方為黃洪坤方,功能清腸利濕,止血,適用于痔瘡。
    [方六]
    柞樹葉30克。搗爛敷患處。
    本方源于《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適用于痔瘡。
    [方七]
    劉寄奴、五倍子備等分。研為細(xì)末,空心酒下,仍用其末敷,遂愈。
    本方源于《類編朱氏集驗(yàn)方》,治痔瘡。
    [方八]
    生豆腐渣,鍋內(nèi)炒干為末,每服9克,白砂糖湯下,日3次。
    本方源于《危氏方》,適用于血痔。
    [方九]
    絲瓜,燒存性,研末,酒服6克。
    本方主治肛門久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