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后并發(fā)癥防治

字號:

1.發(fā)熱
    較為常見。一般手術后因創(chuàng)傷反應體溫升高1℃左右,不超過38℃,術后2~3日恢復正常。如術后3日仍有發(fā)熱,體溫超過38℃,應考慮有感染之可能,需仔細查明原因并治療。
    2.出血
    為術后最嚴重并發(fā)癥之一。出血可根據傷口滲血或引流管內出血多少及全身情況加以判斷。術后12~24小時內發(fā)生的為早期出血,術后7~10日出血為晚期出血。術后1~2周內出血為繼發(fā)性出血。早期出血多因術中止血不徹底或血管結扎欠妥所致;晚期出血則由于血管結扎處缺血壞死、結扎線脫落或局部感染后組織壞死,累及較大血管所致。少量滲血,經更換敷料,加壓包扎給予止血劑即可止血。如病人有內出血和休克表現(xiàn),應立即快速補液、輸血,并立即手術止血。
    3.切口感染和裂開
    易發(fā)生于體弱、病重者,手術創(chuàng)傷大、手術時間過長、操作不當等。切口感染常發(fā)生在手術后3~5日。起病時表現(xiàn)為切口疼痛加重、體溫升高、切口局部紅腫、壓痛,縫線處可有膿性滲出液。早期炎性反應可用70%酒精紗布貼敷,給予抗生素、局部熱敷、理療等可得到控制。如已化膿,則需拆去縫線,敞開切口,清除皮下線結,充分引流,經換藥可逐漸愈合。年老體弱、營養(yǎng)不良、兒童、切口感染的病人,可因術后咳嗽、腹脹、便秘等誘因而造成切口裂開。其表現(xiàn)為切口有淡紅色液體流出,或聽到縫線崩裂聲,隨后可見大網膜及腸管脫出。裂口較小無腸管脫出或僅為皮膚及皮下裂開,可用膠布拉緊對合切口。較長全層切口裂開應立即用無菌鹽水紗布覆蓋,送手術室縫合。術后以腹帶加壓包扎,給支持療法,必要時輸血及白蛋白,防治切口感染,拆線時間延遲至12~14日。
    4.肺部感染
    有慢性呼吸道感染、高齡、長期吸煙或吸入麻醉,以及胸腹部大手術的病人,由于痰多、切口疼痛影響排痰,易并發(fā)肺不張,繼而出現(xiàn)肺炎或肺膿腫。預防措施為術前控制呼吸道感染,吸煙者術前戒煙2周,注意口腔衛(wèi)生;肺不張的病人應經常翻身拍背,幫助咳痰;無力咳痰的病人應給予吸痰或超聲霧化蒸氣吸入,適當服用氯化銨等化痰;呼吸道嚴重痰阻時,氣管內插管吸痰,甚至考慮做氣管切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