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藥鑒定之莖木類中藥:鉤藤

字號: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鉤藤、大葉鉤藤、毛鉤藤、華鉤藤、無柄果鉤藤的干燥帶鉤莖枝。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廣西、廣東和福建省。
    性狀鑒別:“鉤藤”為帶單鉤或雙鉤的莖枝小段。表面紅棕色至紫紅色,光滑無毛。鉤略扁或稍圓,先端細尖,基部稍圓而扁寬闊。質(zhì)輕而堅韌,斷面皮部纖維性,髓部黃白色,疏松似海綿。無臭,味淡。
    大葉鉤藤“鉤枝表面密被褐色長柔毛,表面灰棕色,末端膨大成小球。
    “毛鉤藤”表面灰白色或灰棕色,粗糙,被褐色粗毛。
    “華鉤藤”表面黃綠色。鉤基部扁闊,常有宿存托葉。
    “無柄果鉤藤”鉤枝四面有淺縱溝,具稀疏的褐色柔毛。表面棕黃色或棕褐色。
    顯微鑒別:鉤藤莖枝橫切面①表皮外被角質(zhì)層。②皮層。③皮層內(nèi)方纖維連成間斷的環(huán)層。④韌皮部的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韌皮射線細胞寬l列。⑤形成層明顯。⑥木質(zhì)部。⑦髓寬闊,四周有環(huán)髓厚壁細胞。⑧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和小簇晶。粉末含有草酸鈣砂晶。
    化學成分:含生物堿類成分,如鉤藤堿、異鉤藤堿為降血壓的有效成分。
    理化鑒別:取橫切面片置紫外光燈下觀察,外皮呈濃紫褐色,切面呈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