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考答卷透視中學作文教學誤區(qū)

字號:

高考(論壇)已過去十多天,可上海一所實驗性示范性高中的小蔣同學仍然拒絕與家人談論作文話題。高考結束后,他上網(wǎng)查閱,發(fā)覺自己寫的觀點與“主流”解題者提到的開放和保守、傳承和創(chuàng)新、循古和通變等等都靠不上邊,頓時預感很可能“要死在這座板橋上了”。
    “今年的作文太難把握了!”不只考生這樣說,一些老師也大呼意外。
    考題一“活”,學生就叫“難”
    今年高考作文到底“難”在哪里?有人總結了三點:一是材料作文的形式大大出乎考生和老師意料;二是選用材料的文言色彩較濃,一些學生反映看不太懂;三是材料包含的信息豐富,可選擇切入的角度多,許多學生覺得把握有困難。
    “學生叫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心理準備。”位育高級中學的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李強說,今年上海卷作文題是“新材料作文”?!暗@個新,不是材料作文的形式,而是要求。以往的材料作文,一般主題明確,很容易提?。欢@回的‘新材料作文’可以多角度提取主題,大部分學生感覺陌生和不適應?!焙缈趨^(qū)教師進修學院常務副院長、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馬骉一語中的:“學生感覺到的難,其實不是題目的難,而是考前準備與考試命題脫了節(jié)。”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命題者的初衷是給考生充分施展的余地;可現(xiàn)在的學生普遍缺乏這方面訓練,結果一放“活”,寫作障礙反而大了。
    “考什么教什么”成了策略
    “再牛的語文老師也不得不為應試作文‘折腰’!”復興高級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樂燎原感嘆:“可以毫不夸張地講,學生高中三年里所有的作文訓練,為的就是寫好一篇高考作文?!?BR>    對每年的高考作文題以及相關評論,李強老師都格外留意,至今已堅持8年?!案呖甲魑拿}可說是當前整個高中作文教學的風向標,不只是高三教師在研究,高一、高二的老師也密切關注。”
    為讓學生盡早“適應”高考作文的評分方式,一些學校到學生高二時,甚至更早,就把高考作文的“70分制”用于日常作文評價。而教學時,老師更從作文的立意、結構和選材等給學生提供一些“經(jīng)久耐用”的套路,如立意要明確但不一定要深刻,結構要完整,開頭入題要快,主體要充實,首尾要呼應等。這些都是老師們揣摩高考閱卷所總結出的“得分攻略”。
    三年訓練只為高考,老師們很無奈。但高中作文教學到底要達到怎樣的要求,不少老師并不清楚———高考作文是他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的目標,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成了這些老師實用的教學策略。
    帶著“鐐銬”跳不出優(yōu)美舞步
    空閑時,樂燎原喜歡翻閱學生的隨筆?!斑@些隨筆要比課堂作文好看得多!”他說:“學生中其實有不少‘寫手’,有的甚至在嘗試寫小說,有的對詩歌感興趣。放開手腳,一些同學確實很能寫?!钡珜W生們?nèi)缃癯3@Щ笾?。他班上有個學生寫隨筆,涉及面非常廣,對歷史、文學和社會現(xiàn)象經(jīng)常發(fā)表看法,可寫起課堂命題作文卻像換了個人,文中少了很多靈動和暢快。兩年20多篇作文,這名學生只有拿到80分,很著急。而樂燎原心里也很矛盾,私下里他會給這些學生看歷年高考得高分的答卷,讓他們借鑒模仿,為了“跨過這道坎”。
    光明中學語文教師李新有同感。幾乎每年,他都有一些平時作文基礎不錯的學生在高考中慘遭“滑鐵盧”。他不得不時常拿這些個案提醒班上“能寫”的學生,“千萬不要把高考作文當兒戲。70分,幾乎占到高考語文總分的半壁江山吶!”
    長期的應試訓練,使得一些學生疏于觀察、感受和思考,作文能力不升反降。中國中學生作文競賽評委會主任姚建庭曾專門拿上海學生的作文與港臺學生的作比較,發(fā)現(xiàn)家庭生活、學習生活是港臺學生作文寫得多的話題,雖然敘述的都是些平常事,但無不透露出濃濃真情。相比之下,上海學生似乎更善于把握“宏大主題”,如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等,對自己身邊人和事的描述顯得籠統(tǒng)而平淡,記敘成了作文的軟肋。
    學生習慣了“帶著鐐銬跳舞”,一旦松綁反而不知所措。“作文教學陷入如此尷尬,如何走出來,我們要反思啊?!睒妨窃偨Y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