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嘔血的顏色與量
嘔血前常有上腹不適及惡心,隨后嘔吐出血性胃內容物。嘔出血液的顏色,視其出血量的多少及在胃內停留時間的久暫而不同。出血量多且在胃內停留時間短,則血色鮮紅或混有凝血塊,或為暗紅色;當出血量較少或在胃內停留時間長,則因血紅蛋白與胃酸作用形成酸化血紅蛋白,嘔吐物可呈咖啡渣樣棕褐色。嘔血的同時可形成黑便。成人消化道出血大于5ml,可出現(xiàn)大便潛血陽性。出血達50~70ml可發(fā)生黑便。上消化道短時間內出血達250~300ml,可以引起嘔血。出血量不超過400ml循環(huán)血容量的減少可很快被肝脾貯血和組織液所補充,并不引起全身癥狀。出血量超過400ml,小于1000ml時,常表現(xiàn)為頭暈、乏力、出汗、四肢冷、心慌、脈搏快等表現(xiàn)。若出血量達全身血量的30%~50%(約1500~2500ml)即可出現(xiàn)急性周圍循環(huán)衰竭,表現(xiàn)為脈搏頻數(shù)微弱、血壓下降、呼吸急促及休克等。血液學改變,最初可不明顯,隨后由于組織液的滲出及輸液等情況,血液被稀釋,血紅蛋白及紅細胞可逐漸減少,故出血早期不能僅根據(jù)血液學的改變來判斷出血量,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shù)及紅細胞比容只供估計出血量的參考。
2.伴隨癥狀、體征
對嘔血的病人應先找尋嘔血的原因,這對確定診斷,進行治療和預防具有重要的意義。了解伴隨的癥狀、體征及某些化驗結果都是確定嘔血病因的重要依據(jù)。下列是常見的伴隨癥狀或體征:(1)上腹痛。中青年人,慢性反復發(fā)作的上腹痛并帶有周期性與節(jié)律性,多為消化性潰瘍。中老年人,慢性上腹痛,痛無明顯規(guī)律性并有畏食及消瘦者,應警惕胃癌。
(2)肝脾腫大。脾腫大,皮膚有蜘蛛痣、肝掌、腹壁靜脈曲張或有腹水,化驗有肝功能障礙,提示肝硬化門脈高壓,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肝明顯腫大,質地堅硬,表面凹凸不平或有結節(jié),血液化驗甲胎蛋白(AFP)陽性者多為肝癌。
(3)黃疸。黃疸、寒戰(zhàn)、發(fā)熱伴右上腹絞痛而嘔血者,可能為肝膽疾病所引起。黃疸、發(fā)熱及全身皮膚黏膜有出血傾向者,見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敗血癥及鉤端螺旋體病等。
(4)皮膚粘膜出血。常與血液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礙的疾病有關。
(5)其他。近期有服用非甾體類藥物史、大面積燒傷史、顱腦手術史、嚴重外傷史伴嘔血者,應考慮急性胃粘膜病變。在劇烈嘔吐后繼而嘔血,應注意食管賁門黏膜撕裂。
3.食管靜脈曲張破裂與非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嘔血的區(qū)別
(1)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嘔血。一般量較大,出血急,多為鮮紅色,往往有誘因,如進食質硬或粗糙的食物,偶因腹壓增高而致。常有慢性肝臟病史或引起門脈高壓的疾病史。查體可見肝掌、蜘蛛痣、腹壁靜脈曲張、脾大、腹水、黃疸等體征。
(2)非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嘔血。若出血發(fā)生于胃、十二指腸,一般呈咖啡色,量大時可呈暗紅色,多與食物混雜。往往伴有胃、十二指腸相應疾病的表現(xiàn)。若出血發(fā)生于食管、賁門,嘔血顏色可鮮紅,但一般量較小,易止血,無引起門脈高壓和肝功損害的相應表現(xiàn)。
嘔血前常有上腹不適及惡心,隨后嘔吐出血性胃內容物。嘔出血液的顏色,視其出血量的多少及在胃內停留時間的久暫而不同。出血量多且在胃內停留時間短,則血色鮮紅或混有凝血塊,或為暗紅色;當出血量較少或在胃內停留時間長,則因血紅蛋白與胃酸作用形成酸化血紅蛋白,嘔吐物可呈咖啡渣樣棕褐色。嘔血的同時可形成黑便。成人消化道出血大于5ml,可出現(xiàn)大便潛血陽性。出血達50~70ml可發(fā)生黑便。上消化道短時間內出血達250~300ml,可以引起嘔血。出血量不超過400ml循環(huán)血容量的減少可很快被肝脾貯血和組織液所補充,并不引起全身癥狀。出血量超過400ml,小于1000ml時,常表現(xiàn)為頭暈、乏力、出汗、四肢冷、心慌、脈搏快等表現(xiàn)。若出血量達全身血量的30%~50%(約1500~2500ml)即可出現(xiàn)急性周圍循環(huán)衰竭,表現(xiàn)為脈搏頻數(shù)微弱、血壓下降、呼吸急促及休克等。血液學改變,最初可不明顯,隨后由于組織液的滲出及輸液等情況,血液被稀釋,血紅蛋白及紅細胞可逐漸減少,故出血早期不能僅根據(jù)血液學的改變來判斷出血量,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shù)及紅細胞比容只供估計出血量的參考。
2.伴隨癥狀、體征
對嘔血的病人應先找尋嘔血的原因,這對確定診斷,進行治療和預防具有重要的意義。了解伴隨的癥狀、體征及某些化驗結果都是確定嘔血病因的重要依據(jù)。下列是常見的伴隨癥狀或體征:(1)上腹痛。中青年人,慢性反復發(fā)作的上腹痛并帶有周期性與節(jié)律性,多為消化性潰瘍。中老年人,慢性上腹痛,痛無明顯規(guī)律性并有畏食及消瘦者,應警惕胃癌。
(2)肝脾腫大。脾腫大,皮膚有蜘蛛痣、肝掌、腹壁靜脈曲張或有腹水,化驗有肝功能障礙,提示肝硬化門脈高壓,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肝明顯腫大,質地堅硬,表面凹凸不平或有結節(jié),血液化驗甲胎蛋白(AFP)陽性者多為肝癌。
(3)黃疸。黃疸、寒戰(zhàn)、發(fā)熱伴右上腹絞痛而嘔血者,可能為肝膽疾病所引起。黃疸、發(fā)熱及全身皮膚黏膜有出血傾向者,見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敗血癥及鉤端螺旋體病等。
(4)皮膚粘膜出血。常與血液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礙的疾病有關。
(5)其他。近期有服用非甾體類藥物史、大面積燒傷史、顱腦手術史、嚴重外傷史伴嘔血者,應考慮急性胃粘膜病變。在劇烈嘔吐后繼而嘔血,應注意食管賁門黏膜撕裂。
3.食管靜脈曲張破裂與非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嘔血的區(qū)別
(1)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嘔血。一般量較大,出血急,多為鮮紅色,往往有誘因,如進食質硬或粗糙的食物,偶因腹壓增高而致。常有慢性肝臟病史或引起門脈高壓的疾病史。查體可見肝掌、蜘蛛痣、腹壁靜脈曲張、脾大、腹水、黃疸等體征。
(2)非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嘔血。若出血發(fā)生于胃、十二指腸,一般呈咖啡色,量大時可呈暗紅色,多與食物混雜。往往伴有胃、十二指腸相應疾病的表現(xiàn)。若出血發(fā)生于食管、賁門,嘔血顏色可鮮紅,但一般量較小,易止血,無引起門脈高壓和肝功損害的相應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