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礙性貧血——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考點

字號:

1.病因
    (1)藥物:抗癌藥、氯(合)霉素、磺胺藥、保泰松、苯妥英等;(2)化學(xué)毒物:苯和殺蟲劑;(3)放射線;(4)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相關(guān)性再障,主要是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也可引起。人類微小病毒B19可引起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也可引起再障。也有風(fēng)疹病毒、EB病毒和流感病毒引起再障的報道;(5)其他因素: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
    2.發(fā)病機制
    (1)造血干細胞受損;(2)造血微環(huán)境異常;(3)免疫因素:包括T輔助細胞功能減弱,T抑制細胞功能增強,患者血清和骨髓中干擾素水平增高,具有抑制造血作用。
    3.臨床表現(xiàn)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貧血、出血、感染,依據(jù)臨床表現(xiàn)的嚴重程度和發(fā)病緩急將再生障礙性貧血(簡稱再障)分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
    4.實驗室檢查
    (1)血象。全血細胞減少,三系減少的程度不一定平行,重型再障的血象降低更為嚴重。網(wǎng)織紅細胞絕對值減少。
    (2)骨髓象。骨髓穿刺物中骨髓小粒很少,脂肪滴增多。一般多部位穿刺呈增生不良,非造血細胞相對增多。巨核細胞減少或缺如。
    (3)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增高。
    5.診斷標準
    (1)全血細胞減少,網(wǎng)織紅細胞絕對值減少;(2)一般無脾腫大;(3)骨髓至少一個部位增生減低或重度減低(如增生活躍,需有巨核細胞明顯減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細胞增多(有條件者應(yīng)做骨髓活檢等檢查);(4)能除外引起全血細胞減少的其他疾病,如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中的難治性貧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滯、骨髓纖維化、急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等;(5)一般抗貧血藥物治療無效。
    6.鑒別診斷
    與全血細胞減少的其他疾病的鑒別:
    (1)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PNH):血紅蛋白尿不發(fā)作型的表現(xiàn)酷似再障。但PNH的網(wǎng)織紅細胞常增高,骨髓紅系增生,尿含鐵血黃素陽性,糖水試驗及酸溶血試驗(Ham試驗)可呈陽性,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活力降低,不同于再障。
    (2)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臨床可分五型,其中難治性貧血(RA)易與再障混淆。MDS-RA可有全血細胞減少,但骨髓增生,有病態(tài)造血表現(xiàn)。
    (3)低增生性急性白血?。河腥毎麥p少,骨髓增生減低,但血涂片中可找到幼稚細胞,骨髓中原始或幼稚細胞的比例增高,可與再障鑒別。
    7.治療要點
    急性再障應(yīng)盡早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或免疫抑制治療;慢性再障以雄激素治療為主。
    (1)去除病因,對癥支持治療(包括成分輸血、止血、控制感染等)。
    (2)免疫抑制治療。常用藥物有抗胸腺球蛋白(ATG)/抗淋巴細胞球蛋白(ALG)和環(huán)孢菌素A(CsA)??诜﨏sA至少2個月后起效,宜緩慢停藥。
    (3)雄激素。大劑量三結(jié)合激素可刺激骨髓造血,對慢性再障效果較好。常用藥物有司坦唑(康力龍)2~4mg,每日3次,口服;丙酸睪酮50~100mg,肌內(nèi)注射,每日1次或必要時達那唑0.2g,每日2至3次,口服。療程一般不少于6個月,宜長療程維持治療。不良反應(yīng)主要有男性化作用、肝損害、肝內(nèi)膽汗淤積、鈉水潴留等。
    (4)造血因子。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單核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紅細胞生成素(EPO)、白細胞介素-11(IL-11)等。
    (5)造血干細胞移植:主要用于重型再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