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束臂試驗
正常人一般不超過10個出血點,為陰性,>10個出血點為陽性??梢娪冢海?)血小板減少;(2)血小板功能異常:如血小板無力癥、服用抗血小板藥物等;(3)血管壁功能異常:如壞血病、敗血癥、過敏性紫癜等血管性紫癜;(4)其他:血管性血友病等。但束臂試驗陽性也可見于正常人,尤其是婦女,因而,其診斷價值有限。
2.出血時間(BT)
Duke法已廢止。Ivy法的參考值2~6分鐘,>7分鐘為異常。出血時間延長見于:(1)血小板明顯減少;(2)血小板功能異常:如服用乙酰水楊酸、潘生丁等抗血小板藥物;(3)血管性血友?。唬?)血管壁功能異常,如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
3.血小板計數
正常參考值(100~300)×109/L.血小板計數<100×109/L為血小板減少,見于因血小板生成障礙、破壞增多、消耗增多、分布異常所致的各種疾病。血小板<50×109/L時,輕度損傷可有皮膚紫癜,手術后可出血,<20×109/L時,可有自發(fā)性出血。血小板計數>400×109/L為血小板增多,見于各種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
4.血塊退縮試驗
在正常情況下,血液凝固后1/2~1小時血塊開始回縮,于24小時回縮完全。血塊退縮不良見于:(1)血小板減少;(2)血小板功能異常;(3)凝血因子缺乏,如因子Ⅷ、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缺乏等;(4)纖溶亢進者,一度形成的血塊又會重新溶解;(5)紅細胞過多等也影響血塊退縮。
5.凝血時間(CT)試管法
正常參考值<4~12分鐘。CT延長見于:(1)血友病、凝血酶原或纖維蛋白原明顯缺乏;(2)抗凝物質增多和應用肝素等抗凝藥物;(3)纖維蛋白溶解亢進。CT縮短見于各種高凝狀態(tài)。目前,CT測定已逐步被APTT測定所替代。
6.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正常參考值30~45秒,與正常對照相差10秒以上為異常。APTT為內源凝血系統(tǒng)的一項有價值的篩選試驗。APTT延長見于:(1)遺傳性凝血因子缺陷:如血友病甲、血友病乙和因子Ⅺ缺乏癥;(2)慢性肝病、維生素K缺乏、纖溶亢進、DIC等所致的多種凝血因子缺乏;(3)抗凝物質增多和應用肝素等抗凝藥物,故APTT是肝素抗凝治療的常用監(jiān)測指標。APTT縮短見于各種高凝狀態(tài)。
7.凝血酶原時間(PT)
正常參考值11~13秒,與正常對照相差3秒以上有臨床意義。PT為外源凝血系統(tǒng)的一項有價值的篩選試驗。PT延長見于:(1)遺傳性凝血因子缺陷:如因子Ⅱ、Ⅶ、Ⅹ缺乏和纖維蛋白原缺乏癥;(2)獲得性凝血因子缺陷:如慢性肝病、維生素K缺乏,纖溶亢進、DIC等;(3)抗凝物質增多和應用雙香豆素等抗凝治療,故PT是雙香豆素抗凝治療的常用監(jiān)測指標。PT縮短見于各種高凝狀態(tài)。
8.凝血酶時間(TT)
正常參考值為16~18秒,較正常對照延長3s以上有臨床意義,常見于:(1)肝素或肝素樣物質增多;(2)纖維蛋白原濃度明顯降低和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癥;(3)纖維蛋白原和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增多;(4)循環(huán)中抗凝血酶Ⅲ活性明顯增高。
9.血漿魚精蛋白副凝固試驗(3P試驗)
是檢測可溶性纖維蛋白單體的試驗。正常人3P試驗為陰性。3P試驗陽性主要見于DIC,但損傷性靜脈穿刺、非DIC引起的腹腔內大出血或肌肉血腫及血栓性疾病等亦可以出現3P試驗陽性,而DIC晚期3P試驗可出現陰性。
正常人一般不超過10個出血點,為陰性,>10個出血點為陽性??梢娪冢海?)血小板減少;(2)血小板功能異常:如血小板無力癥、服用抗血小板藥物等;(3)血管壁功能異常:如壞血病、敗血癥、過敏性紫癜等血管性紫癜;(4)其他:血管性血友病等。但束臂試驗陽性也可見于正常人,尤其是婦女,因而,其診斷價值有限。
2.出血時間(BT)
Duke法已廢止。Ivy法的參考值2~6分鐘,>7分鐘為異常。出血時間延長見于:(1)血小板明顯減少;(2)血小板功能異常:如服用乙酰水楊酸、潘生丁等抗血小板藥物;(3)血管性血友?。唬?)血管壁功能異常,如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
3.血小板計數
正常參考值(100~300)×109/L.血小板計數<100×109/L為血小板減少,見于因血小板生成障礙、破壞增多、消耗增多、分布異常所致的各種疾病。血小板<50×109/L時,輕度損傷可有皮膚紫癜,手術后可出血,<20×109/L時,可有自發(fā)性出血。血小板計數>400×109/L為血小板增多,見于各種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
4.血塊退縮試驗
在正常情況下,血液凝固后1/2~1小時血塊開始回縮,于24小時回縮完全。血塊退縮不良見于:(1)血小板減少;(2)血小板功能異常;(3)凝血因子缺乏,如因子Ⅷ、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缺乏等;(4)纖溶亢進者,一度形成的血塊又會重新溶解;(5)紅細胞過多等也影響血塊退縮。
5.凝血時間(CT)試管法
正常參考值<4~12分鐘。CT延長見于:(1)血友病、凝血酶原或纖維蛋白原明顯缺乏;(2)抗凝物質增多和應用肝素等抗凝藥物;(3)纖維蛋白溶解亢進。CT縮短見于各種高凝狀態(tài)。目前,CT測定已逐步被APTT測定所替代。
6.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正常參考值30~45秒,與正常對照相差10秒以上為異常。APTT為內源凝血系統(tǒng)的一項有價值的篩選試驗。APTT延長見于:(1)遺傳性凝血因子缺陷:如血友病甲、血友病乙和因子Ⅺ缺乏癥;(2)慢性肝病、維生素K缺乏、纖溶亢進、DIC等所致的多種凝血因子缺乏;(3)抗凝物質增多和應用肝素等抗凝藥物,故APTT是肝素抗凝治療的常用監(jiān)測指標。APTT縮短見于各種高凝狀態(tài)。
7.凝血酶原時間(PT)
正常參考值11~13秒,與正常對照相差3秒以上有臨床意義。PT為外源凝血系統(tǒng)的一項有價值的篩選試驗。PT延長見于:(1)遺傳性凝血因子缺陷:如因子Ⅱ、Ⅶ、Ⅹ缺乏和纖維蛋白原缺乏癥;(2)獲得性凝血因子缺陷:如慢性肝病、維生素K缺乏,纖溶亢進、DIC等;(3)抗凝物質增多和應用雙香豆素等抗凝治療,故PT是雙香豆素抗凝治療的常用監(jiān)測指標。PT縮短見于各種高凝狀態(tài)。
8.凝血酶時間(TT)
正常參考值為16~18秒,較正常對照延長3s以上有臨床意義,常見于:(1)肝素或肝素樣物質增多;(2)纖維蛋白原濃度明顯降低和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癥;(3)纖維蛋白原和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增多;(4)循環(huán)中抗凝血酶Ⅲ活性明顯增高。
9.血漿魚精蛋白副凝固試驗(3P試驗)
是檢測可溶性纖維蛋白單體的試驗。正常人3P試驗為陰性。3P試驗陽性主要見于DIC,但損傷性靜脈穿刺、非DIC引起的腹腔內大出血或肌肉血腫及血栓性疾病等亦可以出現3P試驗陽性,而DIC晚期3P試驗可出現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