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04年10月教師考試-教育學(中學)試題2

字號:

16.通過準備問題、面向全體學生交流、對過程及時總結是(   )運用時應注意的事項。
    A.講授法
    B.談話法
    C.討論法
    D.練習法
    17.由盧扎諾夫創(chuàng)立的(   )注重強化聯想,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與感情統(tǒng)一,有意識與無意功能統(tǒng)一,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接受有效的更多的信息。
    A.綱要信號圖式教學法
    B.發(fā)現法
    C.探究法
    D.暗示教學法
    18.糾正認識中不合理的絕對化要求、過度泛化、夸大后果等癥狀通常用(   )的方法。
    A.著重調整情感
    B.著重訓練行為
    C.著重改變認知
    D.游戲
    19.1942年羅杰斯出版了《咨詢與心理治療》一書中提出“(   )”的觀點。
    A.問題中心
    B.社會中心
    C.教師中心
    D.當事人中心
    20.依據法律對權利沖突的解決,表現在法律上自行解決,或請求司法機關或其他機關給予解決,使受損害權益得到補救,即為(   )。
    A.學校事故
    B.法律救濟
    C.法律責任
    D.法律義務
    二、多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五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二至五個正確的答案,并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分別填在題干的括號內,多選、少選、錯選均不得分。每小題1分,共10分)
    1.在教育起源的認識上,教育學有以下幾種經典的觀點(     )。
    A.神話起源說
    B.教育生物起源說
    C.教育心理起源說
    D.教育勞動起源說
    E.以上幾種都是
    2.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慮到哪些客觀條件?(     )
    A.生產力和科技發(fā)展水平
    B.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制度
    C.制定者的哲學觀念、理想人格
    D.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
    E.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
    3.個人的發(fā)展完全取決于社會,教育目的只能是社會目的的觀點是“社會功能學派”的教育社會本位目的觀,下列哪些人物代表這一派別?(     )
    A.裴斯泰洛齊
    B.凱興斯坦納
    C.涂爾干
    D.盧梭
    E.諾篤爾普
    4.泰勒原理所包含的四大問題是指(     )。
    A.課程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B.學校應達到哪些教育目標
    C.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
    D.怎樣才能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
    E.怎樣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到實現
    5.課程管理有審定制、固定制和多樣化自由選擇幾種模式,統(tǒng)整各自優(yōu)勢,課程一般結構發(fā)生了變化,體現在(     )。
    A.保持原有特色的優(yōu)勢
    B.強調統(tǒng)一基礎上增加靈活性
    C.在多樣性基礎上增加調控
    D.采用導向式管理
    E.建立與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方式相一致的課程結構
    6.教學認識過程是一種間接性的認識過程,具體表現在(     )。
    A.由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
    B.借助工具認識事物
    C.認識對象的間接性
    D.認識方式的間接性
    E.學生是不成熟的認識主體
    7.學校咨詢與輔導會談過程有以下哪幾個階段?(     )
    A.建立咨訪關系
    B.澄清和評估問題
    C.確定改變目標
    D.促成改變實現
    E.結束咨詢及追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