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兒童救助的社會工作樣本

字號:

在河南鄭州,有這樣一些特殊的家庭:幾個流浪兒童和一對與他們沒有任何血緣關(guān)系的“父母”生活在一起。這就是鄭州市救助保護流浪少年兒童中心(以下簡稱鄭州中心)與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籌建的“類家庭”。
    在“類家庭”里,那些不幸的流浪孩子們得到了“爸爸”、“媽媽”的悉心照顧。在孩子們的心目中,“爸爸”、“媽媽”雖然不是親生的,但他們付出的愛卻比親生父母還要多。已在這個家住了5個多月的流浪兒童寧寧告訴記者:
    寧寧:來到這個家我們吃得好、穿得好,都是媽媽阿姨給我們洗衣服。我們在農(nóng)村自個兒做飯,還自個兒洗衣服。我長大后也想像阿姨和媽媽這樣,照顧流浪少年兒童、關(guān)心流浪少年兒童。  
    今年12歲的寧寧家住河南省開封市杞縣的農(nóng)村,爸爸做鞭炮生意。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爸爸被火藥炸死了,媽媽不久后就改了嫁。家中只留下哥哥和年幼的小寧寧。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哥哥經(jīng)常打罵小寧寧,寧寧實在忍受不了,趁晚上哥哥睡著后偷偷跑出了家,來到鄭州火車站。在火車站,寧寧身無分文。后來被鄭州中心的叔叔阿姨接到了現(xiàn)在的這個“類家庭”里。剛來到這個家,寧寧那顆受過傷的童心時刻對新媽媽抱著戒備的心理。談起這些,“媽媽”梁東輝的眼睛紅了起來:
    梁東輝:因為剛開始她對你是一種封閉狀態(tài),你要耐心、要有愛心,給她母愛,慢慢讓她感覺到“你對我還是真心的”,她才敞開心扉說一點心里話。但是需要一段時間,得努力。剛開始的時候,你一說她,她就這樣瞪著眼、歪著嘴看你。你就感覺這孩子好像有不可教育那個勁兒。你問她家是哪兒的,她也不講,一會兒說東、一會兒說西。經(jīng)過一段時間以后,一次晚上散步的時候,她說了,“媽媽,我以前給你講的都是假話,我家是哪兒的,爸爸媽媽都死了”,后來就說出來,“我爸爸一個人死了,媽媽改嫁了,還有一個哥哥,哥哥老打我,所以就跑出來了”。
    李顏敏是另一個特殊家庭里的媽媽。從河南省許昌市師范??茖W校畢業(yè)后她當起了教師,開始和孩子們打交道。2003年8月份,她看到鄭州中心要找一對“爸爸媽媽”,李顏敏就和丈夫路金偉一起報了名,做起了這個特殊家庭里5個孩子的母親和父親。
    李顏敏:(我)原先(是做)教學的,和孩子們打交道多一點兒,喜歡孩子,可以這樣說吧。選擇了這個職業(yè),說得大一點,姿態(tài)高一點吧,是替大家、替社會做一點兒貢獻。
    1997年,李顏敏和畢業(yè)于河南大學的路金偉結(jié)婚?;楹?,兩人有了自己的孩子。從2003年8月份報名做這個“類家庭”的父母開始,他們就把孩子放到父母家里,兩人全身心地投入到這5個孩子的身上:
    李顏敏:剛開始沒有感情摻進去,說實在的,那個時候只是感覺是個工作。后來和孩子們打交道多了,再加上他們的身世和平常孩子不一樣,可憐一點。(你)付出的感情,又發(fā)現(xiàn)他們(能)理解你,感覺有回報,心里有安慰,(因此)沒有后悔,雖然很辛苦。
    孩子們在“類家庭”里,那顆受過傷害的心靈重新得到了滋潤。同時,周圍社區(qū)里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們也給了他們同樣的關(guān)心和照顧。李顏敏介紹說:
    李顏敏:(我們)樓上樓下(的住戶)有不少送衣服的,像她的鞋子都是不錯的,都是他們的孩子穿的,都是。都拿過來給他們穿,還有衣服,成袋子的衣服,新的衣服,都拿過來給他們穿。
    采訪中,一位住在二樓的王奶奶告訴記者:以前只聽說自己住的樓里有一群流浪兒童組成的家庭,后來見到這些孩子才發(fā)現(xiàn)他們都很懂事兒:
    王奶奶:孩子們可好了,看見(我)都是奶奶好!奶奶好!有得閑的時候都給掃掃樓梯,從樓上掃到樓下,小孩兒們不錯,挺懂事的,門口(的人)都可喜歡(他們)。
    給這些孩子們幼小心靈以安慰的,還是社區(qū)里的小伙伴們對他們的友愛。采訪中,一些社區(qū)居民告訴記者,這些孩子在社區(qū)里都有自己的小伙伴,他們或者經(jīng)常在一起玩耍,或者一起結(jié)伴上學放學,一起寫作業(yè),外人絲毫看不出這些孩子有過不幸的遭遇。
    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官員小野正博先生在參觀完“類家庭”之后,這樣告訴記者:
    小野正博:鄭州正在做一個綜合性的康復模式,這是一種很好的救助和保護兒童的模式,我認為(這種模式)有很大的必要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