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幼細胞貧血的概念及病因

字號:

一、什么是巨幼細胞貧血
    巨幼細胞貧血是指葉酸、維生素B12缺乏或其他原因引起DNA合成障礙所致的一類貧血。
    二、巨幼細胞貧血病因
    中醫(yī)觀點
    1、飲食欠缺 人體各種營養(yǎng)全賴飲食攝入,或因攝入量不足營養(yǎng)缺乏,如因生活貧困飲食低劣者所致;或因需要量增加而致營養(yǎng)相對缺乏,如孕婦和嬰幼兒之病。中醫(yī)認為;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yǎng)五臟之氣。只有飲食充足,五臟之氣才旺盛,食量不足則“谷虛氣虛”。氣之與血,異名同類,總由水谷精微所化。若饑不得食,渴不得飲,氣血生化乏源必致血虛,氣血兩虛,內(nèi)不能養(yǎng)五臟,外不能御邪固表,以致引起多種病癥。
    2 、飲食偏頗 人體需要的各種營養(yǎng),需從多種飲食中攝取,如偏食、素食、挑食則不能從飲食中得到多種營養(yǎng),久之必致疾病。所以中醫(yī)強調(diào)以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榮為充,以補精益氣。故偏食、素食、挑食則可造成飲食單一,皆會造成“谷虛氣虛”。引起氣血虧虛,致發(fā)本病。
    3 、脾胃虛弱 脾胃是后天之本,脾主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又能統(tǒng)攝血液行于脈中。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兩者一臟一腑,相輔相成,共同完成飲食的消化吸收,是升清降濁的樞紐,兩者把水谷精微濡養(yǎng)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人體賴以生存之根本。
    脾胃虛弱則運化失司,受納無權(quán),故而發(fā)生多種疾病。脾不和則食不化,胃不和則不思食,脾胃不和則不思食且不化。脾病則面色萎黃。生成血液的物質(zhì)主要來源于脾胃化生之水谷精微,正所謂“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而致血虛。
    西醫(yī)理論
    1 、攝入不足 維生素B12在肉類中多,葉酸在肉類和新鮮綠葉蔬菜中多,少吃肉類和蔬菜,即可致維生素B12和葉酸缺乏。此類患者多見于素食者、偏食者及嬰兒喂養(yǎng)不良和食物烹調(diào)不當者。
    2 、吸收不良 胃部疾病、小腸疾患、內(nèi)因子缺乏。胃及回腸切除主要影響維生素B12吸收,小腸吸收不良以葉酸缺乏為主。闊節(jié)裂頭絳蟲的寄生及某些細菌繁殖可奪取維生素B12而致缺乏,也見于維生素B12拮抗劑如新霉素、秋水仙堿、對氨基水楊酸、乙醇等的應用者。
    3 、利用障礙 TcⅡ缺乏或存在異常的維生素B12結(jié)合蛋白,可影響維生素B12的轉(zhuǎn)運和利用。葉酸對抗藥物如氨基喋呤、氨甲喋呤、三甲氧芐、乙胺嘧啶等能影響細胞攝取葉酸和抑制二氫葉酸還原酶的作用。此外,抗癲癇藥如苯妥英鈉、撲癇酮等長期服用亦能抑制葉酸的吸收利用。
    4 、需要量增加 ①生長期的嬰兒和兒童。②妊娠。⑦某些疾病如惡性腫瘤、白血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溶血性貧血、感染等均可使需要量大為增加,如供應和攝入不足亦可導致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