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方位
胎兒先露部的指示點與母體骨盆的關(guān)系稱胎方位,簡稱胎位。人為地將母體骨盆腔分為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左橫及右橫六個部分。頂先露以枕骨為指示點,額及面先露以前囪及頦、臀先露以骶骨、肩先露則以肩胛骨為指示點。每種胎先露有六種胎方位,橫位則為四種。以頂先露為例,當(dāng)枕骨位于母體骨盆腔的左前方時,稱為“枕左前”位于右前方時為“枕右前”,這兩種方位最為常見。其他較少見的為枕左后、枕右后、枕左橫及枕右橫。橫位有肩左前、肩右前、肩左后及肩右后四種方位。
胎先露
分娩時,胎兒最先進(jìn)入骨盆入口的部分叫“先露部”。頭位的先露部可因胎頭俯屈良好、俯曲不良及仰伸等不同情況,分為頂先露、額先露及面先露等,其中以頂先露最常見,額及面先露少見。臀位的先露部為臀,因胎兒下肢屈曲程度的不同可分為盤腿臀先露、伸腿臀先露以及足或膝先露等。橫位的先露部為肩,又稱肩先露。
胎產(chǎn)式
兒體長軸與母體的長軸間的關(guān)系稱胎產(chǎn)式 兩軸平行者為縱產(chǎn)式,頭在下者為頭位,最常見;臀在下者為臀位,較少見;母兒兩長軸垂直者為橫產(chǎn)式,兩長軸交叉成銳角者稱斜產(chǎn)式,胎兒橫臥或斜臥于骨盆入口以上者較少見(多屬暫時性)。
髂脊間徑(intercristal diameter,Ic)體位同上,測量兩髂脊外緣最寬的距離,正常值為25~28cm。
髂棘間徑(interspinal diameter,Is)取伸腿仰臥位,測量兩髂前上棘外緣間的距離,正常值23~26cm。
均小骨盆(general contracted pelvis)骨盆外形屬女型骨盆每個平面徑線均小于正常值2cm或更多。
偏斜骨盆(obliquely contracted pelvis)雙側(cè)髂骨或髖骨發(fā)育不對稱雙斜徑不等。
胎兒先露部的指示點與母體骨盆的關(guān)系稱胎方位,簡稱胎位。人為地將母體骨盆腔分為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左橫及右橫六個部分。頂先露以枕骨為指示點,額及面先露以前囪及頦、臀先露以骶骨、肩先露則以肩胛骨為指示點。每種胎先露有六種胎方位,橫位則為四種。以頂先露為例,當(dāng)枕骨位于母體骨盆腔的左前方時,稱為“枕左前”位于右前方時為“枕右前”,這兩種方位最為常見。其他較少見的為枕左后、枕右后、枕左橫及枕右橫。橫位有肩左前、肩右前、肩左后及肩右后四種方位。
胎先露
分娩時,胎兒最先進(jìn)入骨盆入口的部分叫“先露部”。頭位的先露部可因胎頭俯屈良好、俯曲不良及仰伸等不同情況,分為頂先露、額先露及面先露等,其中以頂先露最常見,額及面先露少見。臀位的先露部為臀,因胎兒下肢屈曲程度的不同可分為盤腿臀先露、伸腿臀先露以及足或膝先露等。橫位的先露部為肩,又稱肩先露。
胎產(chǎn)式
兒體長軸與母體的長軸間的關(guān)系稱胎產(chǎn)式 兩軸平行者為縱產(chǎn)式,頭在下者為頭位,最常見;臀在下者為臀位,較少見;母兒兩長軸垂直者為橫產(chǎn)式,兩長軸交叉成銳角者稱斜產(chǎn)式,胎兒橫臥或斜臥于骨盆入口以上者較少見(多屬暫時性)。
髂脊間徑(intercristal diameter,Ic)體位同上,測量兩髂脊外緣最寬的距離,正常值為25~28cm。
髂棘間徑(interspinal diameter,Is)取伸腿仰臥位,測量兩髂前上棘外緣間的距離,正常值23~26cm。
均小骨盆(general contracted pelvis)骨盆外形屬女型骨盆每個平面徑線均小于正常值2cm或更多。
偏斜骨盆(obliquely contracted pelvis)雙側(cè)髂骨或髖骨發(fā)育不對稱雙斜徑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