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杯、唇之間
我國有一句俗語:「煮熟了的鴨子又飛了?!寡劭吹绞值臇|西,往往還是會失去的。所以,英國人也有一句成語說:There's many a slip between the cup and the lip(把酒杯遞到嘴唇這段時間里,會有不少閃失的)。
據(jù)希臘神話說,從前有一個安凱厄斯(Ancaeus)的人經(jīng)營葡萄園,對手下的奴隸十分苛刻。一名奴隸于是對他說,他的葡萄釀成了酒,他也不會喝到的。后來,葡萄酒真的釀好了;安凱厄斯在那奴隸面前揚(yáng)揚(yáng)自得,拿著酒要喝給他看。那奴隸不為所動的說:「把酒杯遞到嘴唇這段時間里,還是會有不少閃失的?!?BR> 就在這個時候,一只野豬闖進(jìn)了葡萄園。安凱厄斯放下酒杯,走去對付野豬,卻死在野豬獠牙之下了?,F(xiàn)在,人們就用There's many a slip between the cup and the lip這成語來說事情難以十拿九穩(wěn),例如:Don't be too sure of success. There's many a slip between the cup and the lip.(不要太過自信,以為一定會成功,意外難保不會發(fā)生的。)
2.小廝和傳呼機(jī) 采集者退散
今天,很多人都有傳呼機(jī),都知道傳呼機(jī)英文叫做pager了。不過,pager這個字的來歷,多數(shù)人恐怕還是不大了了。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
按中世紀(jì)的時候,貧家孩子不少給人當(dāng)小廝,這些小廝叫做pages。按這個page (s)跟「頁」無關(guān),卻是出自希臘文的pais一字,pais即「小孩子」——今天英文paediatrics(小兒科)這個字,也是從pais變化出來的。到了十八世紀(jì)的時候,旅館也聘有小廝給客人跑腿了。電話發(fā)明之后,酒店小廝更兼負(fù)叫客人聽電話的責(zé)任?,F(xiàn)在,科技多方面取代了人力,于是,我們有了叫人聽電話、給人傳信息的「電子小廝」——pager。
至于旅館等的小廝則仍然叫做page,例如:I will get a page to carry the luggage for you(我會叫小廝給你拿行李)。
3.第三頁女郎
宋朝才女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都喜歡讀書。兩人晚飯之后,常常來一個博聞強(qiáng)記比賽,指著堆積的圖書,說某事見于「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說中的先喝茶,真夠風(fēng)雅了。
英國人沒有這么風(fēng)雅的故事,不過,他們卻可以隨口說出某報(bào)某頁印著的是什么——所謂某報(bào)是指《太陽報(bào)》(The Sun),某頁是指第三頁(page three)。
由七十年代開始,美麗的女郎紛紛為英國《太陽報(bào)》讀者脫衣。她們的*照總是刊在報(bào)紙第三頁,《太陽報(bào)》老板甚至把Page Three一詞當(dāng)做商標(biāo)一樣注了冊?,F(xiàn)在,照片上全*或半*的女郎,無論是不是見于《太陽報(bào)》,都一律叫做page three girl(第三頁女郎)了,例如:Hanging all over the walls were smirking page three girls(墻上掛滿了循例展開笑容的*女照片)。
4.可望而不可即
漢朝有一句俗語:「人聞(京師)長安樂,則出門西向而笑;知肉味美,則對屠門而(空著嘴)大嚼。」糟糠不飽的寒士路過肉店,猛吞口水空嚼齒牙,那滋味一定很不好受。英文tantalizing一字,說的就是這種可望而不可即情況。
據(jù)希臘神話說,天帝宙斯(Zeus)的兒子坦塔洛斯(Tantalus)由于向人間泄漏了眾神的秘密,給泡在地獄一個湖中央,湖水高達(dá)他喉部,他頭上懸著一樹伸手可及的水果??墒?,他口渴時,一低頭想喝水,水就會馬上退去;他餓了,伸手想采水果,水果就會馬上隨著樹枝上升,教他采不著。
所以,tantalize就是「逗惹」、「使人家看著卻得不著,十分難受」的意思。形容詞tantalizing、副詞tantalizingly比動詞tantalize常用,例如:A voluptuous girl walked tantalizingly past the prisoner(一名肉感女郎誘逗地在那俘虜面前走過)。來源:考試大
5. 等候領(lǐng)面包的隊(duì)伍
春秋時,齊國有一次大饑荒,一位善心人黔敖在路邊設(shè)飯攤施舍飲食,對一名饑民說:「嗟來,食!」那饑民認(rèn)為「嗟來」這個感嘆詞有不敬含義,一怒不吃餓死了。陶淵明認(rèn)為這饑民太過執(zhí)著:「嗟來何足吝(恥)?徒?jīng)](死)空自遺。」嗟來固然不表示尊敬,卻也不等于侮辱;西方人就不認(rèn)為on the breadline是有損自尊的。
按on the breadline直譯是「廁身于等候領(lǐng)面包的隊(duì)伍里」。據(jù)說,在十八世紀(jì)七十年代的紐約,有一家面包店每晚都會把那天賣剩的面包送給貧民:這當(dāng)然有宣傳作用,從此人人都說這家面包店的面包新鮮了。合資格領(lǐng)面包的貧民每晚都會在店外排隊(duì),on the breadline一詞于是也不脛而走了?,F(xiàn)在,這個成語一般解作「非常貧窮」或「過著差點(diǎn)就要餓死的生活」,例如:Those living on the breadline are really hard hit by the inflation spiral(不斷上升的通漲,對貧苦人家打擊實(shí)在很大)。
我國有一句俗語:「煮熟了的鴨子又飛了?!寡劭吹绞值臇|西,往往還是會失去的。所以,英國人也有一句成語說:There's many a slip between the cup and the lip(把酒杯遞到嘴唇這段時間里,會有不少閃失的)。
據(jù)希臘神話說,從前有一個安凱厄斯(Ancaeus)的人經(jīng)營葡萄園,對手下的奴隸十分苛刻。一名奴隸于是對他說,他的葡萄釀成了酒,他也不會喝到的。后來,葡萄酒真的釀好了;安凱厄斯在那奴隸面前揚(yáng)揚(yáng)自得,拿著酒要喝給他看。那奴隸不為所動的說:「把酒杯遞到嘴唇這段時間里,還是會有不少閃失的?!?BR> 就在這個時候,一只野豬闖進(jìn)了葡萄園。安凱厄斯放下酒杯,走去對付野豬,卻死在野豬獠牙之下了?,F(xiàn)在,人們就用There's many a slip between the cup and the lip這成語來說事情難以十拿九穩(wěn),例如:Don't be too sure of success. There's many a slip between the cup and the lip.(不要太過自信,以為一定會成功,意外難保不會發(fā)生的。)
2.小廝和傳呼機(jī) 采集者退散
今天,很多人都有傳呼機(jī),都知道傳呼機(jī)英文叫做pager了。不過,pager這個字的來歷,多數(shù)人恐怕還是不大了了。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
按中世紀(jì)的時候,貧家孩子不少給人當(dāng)小廝,這些小廝叫做pages。按這個page (s)跟「頁」無關(guān),卻是出自希臘文的pais一字,pais即「小孩子」——今天英文paediatrics(小兒科)這個字,也是從pais變化出來的。到了十八世紀(jì)的時候,旅館也聘有小廝給客人跑腿了。電話發(fā)明之后,酒店小廝更兼負(fù)叫客人聽電話的責(zé)任?,F(xiàn)在,科技多方面取代了人力,于是,我們有了叫人聽電話、給人傳信息的「電子小廝」——pager。
至于旅館等的小廝則仍然叫做page,例如:I will get a page to carry the luggage for you(我會叫小廝給你拿行李)。
3.第三頁女郎
宋朝才女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都喜歡讀書。兩人晚飯之后,常常來一個博聞強(qiáng)記比賽,指著堆積的圖書,說某事見于「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說中的先喝茶,真夠風(fēng)雅了。
英國人沒有這么風(fēng)雅的故事,不過,他們卻可以隨口說出某報(bào)某頁印著的是什么——所謂某報(bào)是指《太陽報(bào)》(The Sun),某頁是指第三頁(page three)。
由七十年代開始,美麗的女郎紛紛為英國《太陽報(bào)》讀者脫衣。她們的*照總是刊在報(bào)紙第三頁,《太陽報(bào)》老板甚至把Page Three一詞當(dāng)做商標(biāo)一樣注了冊?,F(xiàn)在,照片上全*或半*的女郎,無論是不是見于《太陽報(bào)》,都一律叫做page three girl(第三頁女郎)了,例如:Hanging all over the walls were smirking page three girls(墻上掛滿了循例展開笑容的*女照片)。
4.可望而不可即
漢朝有一句俗語:「人聞(京師)長安樂,則出門西向而笑;知肉味美,則對屠門而(空著嘴)大嚼。」糟糠不飽的寒士路過肉店,猛吞口水空嚼齒牙,那滋味一定很不好受。英文tantalizing一字,說的就是這種可望而不可即情況。
據(jù)希臘神話說,天帝宙斯(Zeus)的兒子坦塔洛斯(Tantalus)由于向人間泄漏了眾神的秘密,給泡在地獄一個湖中央,湖水高達(dá)他喉部,他頭上懸著一樹伸手可及的水果??墒?,他口渴時,一低頭想喝水,水就會馬上退去;他餓了,伸手想采水果,水果就會馬上隨著樹枝上升,教他采不著。
所以,tantalize就是「逗惹」、「使人家看著卻得不著,十分難受」的意思。形容詞tantalizing、副詞tantalizingly比動詞tantalize常用,例如:A voluptuous girl walked tantalizingly past the prisoner(一名肉感女郎誘逗地在那俘虜面前走過)。來源:考試大
5. 等候領(lǐng)面包的隊(duì)伍
春秋時,齊國有一次大饑荒,一位善心人黔敖在路邊設(shè)飯攤施舍飲食,對一名饑民說:「嗟來,食!」那饑民認(rèn)為「嗟來」這個感嘆詞有不敬含義,一怒不吃餓死了。陶淵明認(rèn)為這饑民太過執(zhí)著:「嗟來何足吝(恥)?徒?jīng)](死)空自遺。」嗟來固然不表示尊敬,卻也不等于侮辱;西方人就不認(rèn)為on the breadline是有損自尊的。
按on the breadline直譯是「廁身于等候領(lǐng)面包的隊(duì)伍里」。據(jù)說,在十八世紀(jì)七十年代的紐約,有一家面包店每晚都會把那天賣剩的面包送給貧民:這當(dāng)然有宣傳作用,從此人人都說這家面包店的面包新鮮了。合資格領(lǐng)面包的貧民每晚都會在店外排隊(duì),on the breadline一詞于是也不脛而走了?,F(xiàn)在,這個成語一般解作「非常貧窮」或「過著差點(diǎn)就要餓死的生活」,例如:Those living on the breadline are really hard hit by the inflation spiral(不斷上升的通漲,對貧苦人家打擊實(shí)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