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導高三中等生寒假復習方案

字號:

主持人:各位網(wǎng)友大家好!寒假馬上就要到了,對于即將面臨高考的高三學生,寒假除了休息和學習之外,學習的人物是非常重的。相信很多同學已經(jīng)給自己制定了寒假復習計劃,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到全國的高考應試指導專家管衛(wèi)東老師,來跟大家交流一下寒假期間高三學生如何復習才能讓自己做到卓有成效?
    管衛(wèi)東:大家好!
    在今天講之前,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我估計大家今年復習之后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問題,到高三之后發(fā)現(xiàn)比高一、高二努力很多,做了大量的考題。但是,估計半年之后,有70%的考生題做了很多,但是分并沒有質的飛躍。還有的學生,說發(fā)現(xiàn)有些部分反而降低了,還不如當初開始學的過程。這些問題到底在哪兒呢?這實際上是大家多年以來困擾的過程,甚至還有很多考生錯的大的量的題在哪兒?他并不是不會做,而是發(fā)現(xiàn)明明會做,但是做錯了,對于很多學生的困擾是怎么把這個問題解決好。我想跟大家探討的是作為考試如何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首先,我估計大家可能看了很多的參考書、做了很多的題、聽了很多的課程,大家的腦中一定有個慣性的思想,只要做到把各個知識點學了、吃透了,并通過做題,把這些知識點靈活運用,考試自然拿下。這個過程是否真的如此?我相信大家做的時候解決了第一個字,就是怎么樣把一道考題從不會做到會做,但是多年的慣性思想是大家以為等我把不會變得會做,當然就做這個題了,實際上完全不是如此。第二個字是什么字呢?當我確實把不會做的題會做之后,并不等于會做對,大多數(shù)沒有得到分的考題,并不是不會做,明明是會做,但是第一沒有得分,因此還必須還有第二步要研究,就是怎么樣把會的變?yōu)樽鰧?,所有會的變成做對的地步,不到這個地步,即使再怎么會,仍然沒有分數(shù)。即使這兩點都研究之后仍舊不能獲得高分,大家想一下,我們平時確實做對了,可是大家平時看時間了,有時候做作業(yè)的時候可能沒有看時間,考試得看時間,再怎么樣并沒有做到每做一道考題都是快速或者臨場去做,因此必須研究第三個字,怎么樣從做對變?yōu)榭焖僮鰧?,不到快速做對,考試分?shù)仍然上不來。
    所以,第一個從不會到會,第二個從會到做對,第三個是從做對到快速做對。但這三個過程都研究完之后,分數(shù)仍舊沒有提高,或者沒有質的提高。大家想一下,我們再做多少次模擬,畢竟不是高考,因此這時候的心態(tài)和在考場上的心態(tài)完全不一樣,而大家在考場上的心態(tài)是,平時做題可能很清醒的過程,到了考場的時候,只是想著把考場的狀態(tài)做到一樣不就完了嗎?大家想一下,從小時候到現(xiàn)在,哪做到考場狀態(tài)和平時一樣,大多數(shù)是小于或者等于。因此,就用??寂R場做題法,因此需要研究第四個字和第五個字,第四個字是平時研究清醒做題時,我得問自己不清醒怎么仍做對,就是說第四個字從清醒做對,研究到不清醒怎么做對。但是大家知道,考場上可能會遇到一些難題,或者個別題并不難,但是當時瞬間的思維短路,在考場上可能會遇到當時不會做的考題,大多數(shù)考生認為當然分拿不到了?其實考試真正的定義是在考場上有限的時間壓力之內,用你所能發(fā)揮出的各種水平把分數(shù)提高,而并不只是用你學過的知識點。換句話說,一個考生在考場上所能應用的能力非常多,而導致需要研究后一個字,在考場上一旦遇到不會做時,怎么能夠仍舊把分數(shù)得到,尤其是填空和選擇及有固定思想的大題。換句話說,這五個字聯(lián)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提高分數(shù)。
    第一從不會到會,第二從會到做對,第三從做對到快速做對,第四從清醒做對到不清醒做對,即從不會怎么能到獲得高分,是由這五個字所構成的全部分數(shù)點,我估計絕大多數(shù)考生在平時的時候研究的是哪個字呢?是第一個字,怎么從不會到會,而這并不是全部分數(shù)的提高點。這時候有人說可能聽起來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怎么實施?我們引出如下三個大字:
    第一,我們必須要在寒假的時候自己研究做題或者研究知識點時怎么能換個思想,我們不要去研究為什么,該研究如何做?可能很多人很難理解,我可以解釋一下。大家想一下,當你們在做英語題的時候,當做到閱讀題之后,一對答案,發(fā)現(xiàn)答案選A,而你選了B,我相信在這個時候,絕大多數(shù)考生會立刻以如下方式去研究,再把這個題仔細琢磨一遍,把原文、問題、選項都仔細琢磨一遍,研究完之后終于明白了,A才是對的,其實B怎么錯、C怎么錯、D怎么錯,尤其是選B犯了什么錯誤,至此研究明白全部考題之后就算研究完了?;蛘哂械膶W生看原文怎么解釋,根據(jù)這句話的意思看選項,A選項是什么意思,而A的意思與原文幾乎一樣,所以答案選A,而B、C、D在哪兒犯的錯誤,學生就明白了。
    再舉個例子,數(shù)學題。假設做道題,要么做錯了,要么不會做的時候,可能自己會研究或者看著解答,比如說數(shù)學大題,很可能多數(shù)的學生這樣做,第一步先做這樣一個變形,得到一個結果。第二步用我們學過的一個什么知識點,聯(lián)合這個結果一做一個聯(lián)例,得到結果二,結果二再結合原文的這么一個條件,連例得到結果三,再將結果三做如下幾種變形,得到了一個結果四,后結果四在結合我們腦中的一個什么知識點,得到了一個結果五,至此這個題做完了。那么大多數(shù)學生就會從第一步開始到每一步,發(fā)現(xiàn)懂了,到后全弄明白了發(fā)現(xiàn)是這么做的。
    如上的過程是我們多年的慣性思想,大家總以為我這么學習不就可以拿下分數(shù)嗎,而且很多人就是這么獲得高分的。不錯,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的道理,真正在每個班上獲得高分的比例非常之低,如果這么研究真的正確的話,按理說獲得高分的比例應該較高,但為什么比例會如此之低呢?即使所謂好學校而言,所謂非常高分的比例,一般50個人一個班的也就是5—10個人,為什么不能達到30—40以上呢?這是指出來寒假班所有學生該好好研究的道理。比如說現(xiàn)在拿手筆劃一個圖形,假設用一個小圈,叫做一個考生在做英語題時,他第一遍所能夠讀懂的量,他以這遍水平呢,選出了錯誤答案B,等他之后一對答案,發(fā)現(xiàn)答案選A,他又去仔細研究了一遍。大家想一下,他仔細研究一遍是不看時間的,寫單詞不認識的可以查一下,寫句子看不懂的可以慢慢分析一下,而這個分析過程導致一個什么結果呢?你研究一遍時所能讀懂的水平量,肯定比第做題的水平量要高得多。而你大圈的水平研究明白了,A是對的,B、C、D為什么不對,至此好象學會了全部知識??墒谴蠹宜伎家幌?,考場上你發(fā)揮出來的是什么水平?研究是以大圈水平研究明白的,但你在考場上發(fā)揮出的水平是小圈水平,更有大多數(shù)考生發(fā)揮的水平比小圈水平還要低。因為臨場狀態(tài)并不像大家想象得如此之好,所以導致的結果是平時研究的每一道考題都能研究明白,但是對下得高分并沒有質的飛躍。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咱們看參考書第三段第二行有一句話,告訴我答案是A怎么對的,B、C、D怎么錯的,聽起來非常合理,但是大家想一下,假設你問自己一句話,這個題對你得分沒幫助。
    作為一個學生,問自己一句話,在考場上,我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之下,我做一道考題時,憑什么能夠快速知道此題答案在第三段第二行,這個題是我以前沒做過的,我并不知道在哪兒,而你自己做錯,不就因為讀了第三段第四行嗎?所以導致你真正做錯,不是說你讀不懂做錯,是你當時第一遍做題過程中沒有問自己,我如何沒有在第一遍做題時看出來正確答案是第三段第二行。
    比如說數(shù)學題,一道大題當你研究完全部步驟,明白道理之后,好象是做出來題了。比如說拿到考題之后,參考書講解第一步該做這個事兒,應該研究如何能做到。前段時間我做講座時,有一個學生問我一道題,我拿到題之后,腦中馬上有兩個思維,第一個思維,我想先將原題某個條件化解,第二個思維,我想將所問的項帶到原文式子中,兩個不同思維,我發(fā)現(xiàn)第一種思維,做不出來,第二種思維做得出來??墒窃诳紙錾纤查g時,怎么能夠知道該走第二種思維,而不是第一種思維。由于在考場上你可能遇到的考題有很多不思維的過程,比如說拿到考題的時候,我憑什么能夠知道思維起點在哪兒?即當我在做式的變形時,我有很多種變形方式,我憑什么能夠知道該先做這步變形,我要研究的是如何在第做時馬上想到,而這是我所想舉的例子,就是第一個大字,研究號的概念,具體實施的思維是這個思維,當你在寒假做考題的時候,無論這個題做完之后是對還是錯,都問自己這么一個道理,就是以我第的做題水平,問如下幾個說法就能問得出來:第一,以我剛才第一遍做題的水平,不是之后再讀一遍,是第一遍水平,在那個水平之下有什么招讓我從所給的ABCD中選出A來,而這個過程才叫做研究得分點,但不是去研究A為什么是對的,BCD為不能不對。換句話說,英語研究的真正定義是我以研究怎么能選出A為研究方向,而不是研究A為什么對,BCD為什么是錯。而數(shù)學而言,也要研究好,不研究為什么,就是如何做的意思。所謂的數(shù)學研究如何做是這樣的,比如說拿道考題之后,一旦有思路的時候,當我有很多不同思路時,在臨場的時候,憑什么時候走左邊的思路還是右邊的思路,大家知道,在考場上一旦走錯思路,想回來很難。不像平時,做著發(fā)現(xiàn)不對,可以改個思路做,但是臨場狀態(tài)下,大多數(shù)考生都一定會處于并不是很清醒的狀態(tài),就會立刻放著,做別的。所以,必須研究在第一步的時候,在有思路的時候,很多條路的時候,照哪條路走的判斷,第二步是所有這些題如果我沒有思路的話,在這個情況下,我怎么能根據(jù)題目本身決定我該怎么做,而不是根據(jù)自己多年來慣性的經(jīng)驗主義去研究。
    當然,這第一個字,大家聽完之后可能道理能理解,不知道怎么做。今天畢竟只有一個小時時間,中國有一句古話“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我需要給大家一個什么思想?大家在寒假的時候怎么能以這樣的思維研究出來的每一道考題導致自己能把題做對,或換句話說,剛才所說的研究如何做的真正定義,不是以老師的水平,也不是以參考書的水平。是以你在第做題的水平去研究如何做?而不是研究這道題如何去字。因為你的第一遍水平有可能并不是很高。這是今天所說的第一個字,當你解決如何做的時候,它能大程度地解決當你會做時怎么能從會做變?yōu)樽鰧?。但是,這點并不能解決全部概念。
    第二個大字是簡化。咱們在考場上,為什么很多人有時間壓力時,就不能把題做出來,而沒有壓力的時候,就很容易。很多人把這個事兒歸為心態(tài)不好,或者狀態(tài)不好,我只要狀態(tài)好就可以了,大家想一下,從小學考到現(xiàn)在這么多年了,我們已經(jīng)參加過很多考試,就這么多考試過程而言,大家知道你說了無數(shù)遍狀態(tài)好就行了,但是有幾次狀態(tài)好,大多數(shù)人都不能達到這樣的狀態(tài)點。因此,我們需要有另外一個思想解決,有人會問,為什么我們在考場上有時間壓力就做不出來呢?我相信很多人都愿意看武打小說,高手什么境界?叫無招。所謂高手無招就是這樣的,大家知道,考場上只有簡單的方法才會有用,復雜的方法幾乎沒有用。但是大多數(shù)考生仍在去研究一種非考場上操作的復雜方法。比如說英語部分,很多考生在腦中回憶著一堆語法知識、一堆詞法知識、一堆句法知識,無數(shù)個詞組,把這些東西都放在腦子里,可大家思考一下,在你考場說做單選、做完形、做閱讀的時候,在臨場狀態(tài)之下,搜索到正確的知識點,而把這個題解出來的過程花的時間就越多,因為你腦中的量越多,搜索時間就會越慢,在這種情況下,就一定會干擾到你的瞬間做題過程,就導致這些部分必須得簡化出來。怎么簡化?一會兒再說。
    像閱讀,我將閱讀題分成無數(shù)類型,觀點類、細節(jié)題等,就每一種類型而言,我們有一個固定的思路過程,考場上拿著這樣的考題就這樣做,聽起來其實挺合理的,但是大家思考一下,到了考場上,作為考生,還有沒有時間將問題和原文分類,這只是在已知答案的倒推法,是適合于講解這道考題,大家不適合于一個考生在有時間壓力下的瞬間做題過程,我因此這塊兒必須要簡化出來。
    再說數(shù)學,腦中形成各種不同的知識點,對嗎?這么多的知識點,考場上沒有一道考題是考你此知識點怎么回憶過來,考的考題都是讓你用所學的知識做出來。有些考題用的是某方面知識點,有些考題用的是某一類知識點,還有的考題是將各種知識點聯(lián)系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為什么有人做出來,有人做不出來,就是因為知識點在他腦中不是一塊一塊的,而就是很簡單的思維道理。因此,我們需要提第二個詞簡化。什么叫簡化?比如說英語,很多人說英語背這么多東西,理綜、生物、化學都是這樣,其實道理很簡單,簡化由如下幾個字解決:第一個字,知識點的簡化。
    比如說英語,大家知道,英語所以有的知識點,不論是語法、詞法、句法,都是為了完成英語和中文的區(qū)別,英語是精確度較高的語言,這些知識點都是為了怎么能把語言說得更加準確。換句話說,所有的知識點都只為了一個字服務,就是語意的精確度。由此我們可以獲得一個結果,當你腦中有這么多知識點時,你必須要把每一條知識點都變成語意理解。比如說有人說我們的參考書說過,所有的復雜句子要去做分析,就是由5個基本句形組成的,我就是這么記的,但是從簡化上講可以什么都不及,就是語意的精確度。作為一門語言,必須把語言說準,要想說準就必須說完整,因此你只要記住語意必須要完整,至此所有的復雜句子全結束了。說白了,所有的五個基本句形就只一個字,語意的完整性,就可以全拿下了??梢栽倥e個例子,比如說很多考生去背過,什么詞跟to do,什么詞后面跟doing,那么有些人是記住了,有些人就沒記住,很多人說我怎么能快速記住呢?無所謂,你所要的不是要去記它,是用語意去理解它,to do和doing從英語上講,它的意思是不一樣的,doing這個詞是表示動作的同時性,而to do是表示動作的先后性,因此,你只要通過語意去理解,但凡兩個動作只有同時發(fā)出才合理時,咱們就加doing.比如說try,嘗試,我可以嘗試的去做,就是嘗試在做著,也可以先嘗試準備之后再做,意思就是既能加to do又能加doing的詞匯,所以導致我能立刻記住它是一個to do和doing都可以的,其實我能立刻知道,加doing這事兒一定是做了,加to do一定是沒做,就完了,這就是語意的簡化性,所有的英語知識點,就是用一個字去理解,語意的精確度,而你們在寒假時,通過做題時把所有知識點簡化成語意一個字,考場上只有簡單才會有用。
    比如說數(shù)學,聽起來有很多知識點,但實際上在管老師這兒,數(shù)學的東西非常少,只有兩塊,第一塊叫思維的起點,所有數(shù)學考點一定要研究思維的起點。很多學生說有的題是沒起點的,有的題也很多起點,一旦走錯了就回不來。很簡單,要想研究數(shù)學題,是應該用這道題本身給你的內容去研究起點。比如說有一道題,原題給出一個式子,讓你求BN的通向公式。當你我知道起點的時候,只要干一件事情就完了,所有的題目本身永遠有一個必要性,要想解這道考題,必須得先解決什么問題,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題的時候,就問自己要想解這道題,前提我必須要先解決什么。而前提先解決什么,而前提必須要解決什么?就是你的第一步起點,如果這步你仍舊不會時,就可以再問一句話,要想解決這個前提,還必須要先知道什么東西?你永遠是問自己必須先干嘛,而這步過程就是你的起點過程,而這個字可以解決什么啊?像大多數(shù)三角函數(shù)、數(shù)列、不等式、解析幾何、還有這個綜合類考題,幾乎都涉及思維起點概念,同時這些考題還涉及第二個字,式的變形。前兩天有一個學生問我,不等式在求解時很多書上講解時先取道數(shù),而我一旦想到取倒數(shù)就做出來了。
    但是我在剛開始做的時候,憑什么時候做到這步時該變形,為什么不能取得它倆相加。但是咱們在課本中講解中缺少了式子變形的講解道理。尤其很多考生在做三角函數(shù)考題時,總感覺這么多公式,我怎么知道到這一步該這么變了呢?道理也特簡單,這個式子變形的基本道理,而作為一個寒假考生,你們在寒假的時候,建議你拿出所有數(shù)學考題,你是研究,這道題要做這個式子變形,可以,你問自己一句話,憑什么在我第做的時候,能做這個式子變形點。比如說剛才這道題,我跟學生這么講,我說道理很簡單,你告訴我,你記不記得管老師上課時講過一句話,在做式子變形中,有那么6、7條基本原則,其中排在第二條原則的,式子變形時,分母有加減法,永遠是沒法做化減的。而式子變形的基本道理就是再如何快速化減出來,但在分母有加減法時,沒法做化減,而此題式子是,分母是加減法,就是加減的式項,而分子只有一項,那既然分子只有一項,分母是兩項,無法做化減時,自然我就會立刻想到,我取倒數(shù)之后,就可以使得分子是有加減項,而分母只有一項了,分母又一項才能夠使得式子拆分成兩項,做拆分之后做進一步化解,所以我會第一步取了倒數(shù)。只不過在研究了第一個字,所謂式子變形中第二個基本原則,分母有加減法時我沒法做變形的道理就算完了,而這個屬于數(shù)學的簡化概念。
    剛才這兩點做一個知識點本身,在做題中的一個簡化性,但簡化包括兩字,一個是知識點的簡化,就是基本上簡化成很小的知識點或一個理解就可以做得出來,但還有第二個字,叫做做題的簡化。什么叫做題的簡化?有一個學生問了我一個理綜的考題,他說老師,這題我覺得不合理,怎么不合理呢?你看我這么多知識點都會,而我的一個同學,這些知識點他都不清楚了,可是為什么我沒做出來,他能做出來?我說很簡單,你就沒有研究做題思維的簡化性。那個題是怎么講的呢?一個很簡單的考題,他畫了一個圖,是說二氧化碳的濃度和光合作用產(chǎn)生的有機物的量的一個關系圖,人家了一句話,說理論上講,有另外一個植物比這個植物能夠更有效的利用二氧化碳,問對另外一個植物而言,那個圖該怎么樣變化點?而這個考生他說,老師,我是屬于學得不錯的,我多年的慣性,會讓我先想多年有沒有做過類似的考題,而沒做過類似的考題,我就不想這個了,我就想學過什么知識點,首先想到我學過光合作用的知識點,全都回憶了一遍,發(fā)現(xiàn)還是不會做。后來想碳三、碳四知識點,回憶了一遍,還是沒有辦法。我說你這就屬于沒有把做題簡化,在很多腦中的思想認為拿到考題之后要么先回憶知識點,要么先回憶類似考題,這就屬于多年的慣性思想。
    但是,真正會做題的人,研究這個字,能不能簡化思維,所有的英語題、數(shù)學題、理綜考題,到底怎么做,不是自己想,不用經(jīng)驗慣性想,也不用知識點去想,你該去研究題目本身的道理。而當時那個學生的同學水平比他低,但怎么做對的呢?他腦中只想題目,你題目不是說了嗎?這個碳四植物比這個碳酸能夠更有效的利用二氧化碳,所以我就去問自己,什么叫更有效地利用二氧化碳,而根據(jù)更有效地利用二氧化碳的理解,這個題就迎刃而解了,至此這個學生他就用了一個簡單的思維方式,所有考題我不要想自己,一定想題目本身。所以,你們在寒假的時候,要盡量把知識點簡單理解,同時拿到考題的時候,怎么樣以題目為主,而不是以自己的慣性為主,通過這樣把復習過程簡化。這個簡化是很重要的一步,我相信很多的老師都說這樣一句話,希望把所有的課本從薄讀到厚,而下一步就是從厚讀到薄,就是簡化。這就是我們暑假做題需要研究的第二個道理。
    第二個字是干什么用的?就是解決從做對到快速做對。第一個字,研究如何,是從會到做對。而第二個字是研究從做對到快速做對。但是,這仍舊不夠,失分的百分之七八十不是自己不會做,明明會做,如果慢慢來一遍一定會做對,為什么第一遍拿不下來呢?我估計大多數(shù)考生,甚至包括一部分老師和很多家長都利馬采用了多年的慣性思想說是馬虎,要克服馬虎的過程,如何做,就能減少馬虎的狀態(tài),才能導致以后第做題就做對。我想問問逐位考生、家長和老師,你們用馬虎這個字說服自己多少年了?從你們的小學、初中、高中,用馬虎說服自己,但是多年來馬虎解決了?很多人說是性格問題,解決不了,如果真解決不了,不就導致了學生如何在考場上以那個
    英語題和理綜的選擇上這個字非常有用,因為很多考題是由中國人的主觀思想導致第一步就犯了錯誤,而客觀上怎么練呢?生活中就可以,你們告訴我,一個人怎么會馬虎呢?只有當這個人腦中思維有特別多的假設才會馬虎,所以你們在生活中就可以練這樣的話,從今天開始,我跟別人說話時假設對方什么都不知道,而當別人跟我說話時,我永遠干嘛?假設對方說的話,他沒說的,我一概不知,當以這個思維時,我承認在中國這個社會上肯定不太好,為什么?你肯定會產(chǎn)生與別人的溝通掌握,但是做題效果就非常好,就會杜絕你絕大多數(shù)的馬虎點,導致臨場時,清醒時能做對,不清醒時仍舊能做對。這是思維的第一個字,客觀,是幫助我解決所有馬虎點的。寒假時,我會重點強調這個字。咱們大多數(shù)考生需要真正改的不是你自己水平不行,只是你們不知道什么叫做把自己的水平充分地發(fā)揮出來,而導致在傻做題,題是一定要做的,但是那樣傻做題沒什么意義。
    第二個字,定性分析。什么叫定性分析?我們大家很多人腦中并不理解為什么一道題知識點會了之后做不出來。任何一道考題,比如說數(shù)學題,到底選擇哪個知識點做,要想在腦中這么多知識點,選出來利用1號知識點,那是根據(jù)你對題目的理解,對題目的定性的分析,由這個定性分析所獲得的該用哪個知識點做題,而用這個知識點獲得的第一步的結果,而這個第一步的理解又是定性獲得的第二個知識點是什么。換句話說,任何一道考題是兩個東西串在一起的,定性分析家上定量分析。但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考生,像理綜部分、數(shù)學這塊,大家腦中只關心定量,定量是對于求解過程,但定性是決定快速的判斷過程。因此,暑假大多數(shù)高三學生建議你們,在做所有的數(shù)學和物理題時,能不能把所有的知識點用思想上做一個定性的分析。比如說排列組合考題,很多人腦中這么想,有順利叫排列,無順序叫組合。ABCDE放在5個位置上,有多少種排列?如果說5個A放在5個位置上,有多少種排列?這就變成C55了,可其實5個位置是永遠有順序的?為什么這樣就變成這樣了呢?有的人說5個A不就沒有順序了嗎?錯,其實真正的定性理解是可區(qū)分叫排列,不可區(qū)分叫組合,ABCDE5個字母是可以區(qū)分開的,而當A個A放在一起是沒法區(qū)分的。當你定性理解時,你們可以回家把這個題自己做一下,是一道2004年的考題。說空間不共面的4個點,距某個平面的距離相等,問這樣的平面有多少個?你們回家想一下,怎么用排列組合把它做出來。聽起來它是一個立體幾何考題,但是你如果真理解了定性過程的話,他們立刻把我這個決定,我用排列組合過程出來,我可以告訴你們答案,是C30+C31+C32。
    你們自己可以琢磨一下,而這個是我今天要說的第三個字,就是思維本身包括客觀思維和定性思維點,但這個我想再多說兩句,定性思維和客觀思維的真正道理是什么?和知識點是相輔相成的,單有知識點做不了題,單有思維也做不了題,必須是定性判斷、定量求解,再定性判斷、定量求解,穿插著來。思維這塊幫助我們解決N塊問題,從不會到會,不是知識點不會,而是不知道分析問題的客觀性,同時解決第四個,怎么樣清醒時做對,不清醒時也做對。當你我清醒時,是用多年生活的慣性,可生活時的慣性,當你不客觀時,就無法做對,因此當一個人生活時客觀思維時,即使不清醒,仍舊可以做得了題。但前提是這個人生活中也得是客觀的,就是生活中當你看到什么?。康孛鏉窳?,第一反映干嘛?就是地面濕了,下雨了嗎?不知道。當然了,這個過程只適合考試的過程,并不適合中國的溝通過程。
    后一個字,這個寒假是非常重要的寒假,而你們在整個寒假的學習時,必須要把各種問題拿下,還有什么問題沒有解決呢?比如說你們在做題的時候,我相信你們以前有過這種經(jīng)歷,很多英語的選擇總感覺正確答案的解釋很牽強,正確答案不像答案,或者很多答案都像正確答案,這是英語。像數(shù)學,很多人說時間來不及,怎么能快速地把題做出來?或數(shù)學理綜這塊還有這樣的情況,題臨場做不出來了,沒有時間或精力能夠讓我再回到正確的路上,這時候怎么辦?這是大家多年的慣性思維。什么叫慣性思維?我想引出一個慣性思想來,很多人可能不了解,我們多年的慣性思想桎梏了你們每個人的能力,而大家的能力點只要能發(fā)揮出來,把慣性去掉,即使你們就今天的水平。
    假如今天是發(fā)工資的日子,管衛(wèi)東是某一個單位的員工,今天我去領工資,打開工資帶,發(fā)現(xiàn)這個月發(fā)了2000塊錢,而我知道我單位發(fā)的工資分六個級別,我還知道每個級別發(fā)的人數(shù)是一樣多的,等我領完工資之后走到路上遇到了另外一位員工,問我“管衛(wèi)東,這個月發(fā)展了多少錢,敢不敢跟我換工資?”我相信如果我是你們,你們告訴我,假設你是管衛(wèi)東,你答換還是不換,幾乎絕大多數(shù)考生,甚至于家長或老師都會答換,當然得換了,有6個級別,有六分之四概率會更高,有六分之一概率會持平啊,只有六分之一概率會降低,因此當然該換了,這就叫做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但大家想一下,高考是選拔類考試,不是通過類考試,是以分數(shù)為確定點的,既然這樣,我們就得學什么概念?咱們不該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因為我們和出題老師之間是博弈雙方,能不能繞開全部難點仍舊把題做對,要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假設剛才那個問題,你不從自己的角度考慮,你會想為什么那個人要跟我換工資?當你們說這句話時,會立刻明白,哦,不對,不是一個一千到六千的等可能時間發(fā)生概率,該是一千塊錢概率高,兩千概率會降低,到六千往上逐漸會概率降低,這就是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
    同樣道理,我們在做題時,要領悟第四個字,真正會考試的考生將會去研究標準化考試有什么樣的解題技巧,對所有的標準化,包括英語標準化、數(shù)學標準化及理綜的選擇和填空有什么技巧,是標準化考題本身的缺陷。第二,當真不會做時,誰說不會做一定做不出來考題?研究當你真的可能不會時,臨場不會可能包括真的不會和瞬間狀態(tài)不好導致的不對,不會做,分數(shù)怎么仍舊獲得,尤其是填空和選擇。大家承認不承認,如果你們把填空和選擇都做對時,已經(jīng)比現(xiàn)在的分數(shù)很多。考試的真正定義不是把老師所教的和課本所教的寫一遍,填空的部分,老師判分時只能根據(jù)結果判分,結果是老大,即使解答題,老師判分仍舊有看哪些地方是結合點。
    今年寒假班我教了一個學生,他考試時有一道選擇題和數(shù)學題不會做,不是題難,是瞬間他腦子大了,但是他用當時我所教的招,仍舊分拿到了,盡管傳統(tǒng)上講這樣不合理,但是高考時,大家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得分。“已知三角形的ABC,正選比等等5:7:8,問你角B等于多少度。這個學生在考場上也不知道怎么頭腦就暈了,瞬間就沒想起來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去做題,怎么辦呢?他當時也沒慌,就用我當時講的,反成三個角的正弦比呢,我知道他三個角正弦比,就等于三個角的邊長比,這他是知道的,那么因此三個角的邊長比也就是5:7:8,他說管老師反正在考場上我?guī)е背?、圓規(guī),畫一個5:7:8的三角形,這個并不難,他還帶著半圓儀,7對的角就是B,一量是60度,就選60度,對不對我不知道,但是考場上我已經(jīng)不會做了,就填一個答案,這個答案也許不對,但會很快做出來,后分數(shù)拿到了??紙錾险嫒绻龅讲粫龅目碱},你不能空著不理,有很多辦法能把分拿到。但凡大題、填空不會時,有什么能力能夠借助時,幫助你仍舊把分數(shù)得到,只是刨除解答題部分。會研究標準化考試選項對比的策略有哪些及填空部分特殊值有哪些思想,及整個解答題部分如何通過一些規(guī)律獲得到你不知道答案的預測性,即獲得預測之后,我根據(jù)這個預測,寫出哪些式子,老師基本上能給我高的分數(shù)點,這也是叫做后一個字,研究得分的概念。當你在考場上不清醒時,怎么分數(shù)仍舊獲得高。
    而通過這四個大字,才能去解決我初說的那五個重點,怎么能從不會到會,怎么從會到做對,怎么能從做對,要快速做對,怎么能從清醒到不清醒做對,即怎么能從不會仍能獲得分數(shù),那么我總結在一起就是這個意思,后一個寒假,大家在寒假的時候,建議你們有這樣幾個做法,首先一定要利用全國各城市的真題去研究,基本上把重點放在2001—2006年五年的真題上,這五年的考題也有些變化,但畢竟是國家出題者的出題點,沒法做大的調整,用它可以研究出老師得出題思路。第二,研究真題時,每道考題要研究出自己臨場的第一遍水平怎么能做出來,而不是為什么。然后將自己的課本知識點再做,好好看一遍,把所有的知識點簡化出來,簡化成很少的幾個點,而能夠通過這個點去理解做題過程,同時每道考題研究怎么用很少的過程把題做對,好是題目本身,不按時你怎么做題。假如你的水平再降低,這個單詞不認識了,能做嗎,這個知識點瞬間不行時,能做嗎?由這個過程研究的全部道理就完了。
    今天我和主持人并沒有太多的溝通,這是一個基本的原則,如果你們實在不行的話,可以去找我,我在寒假班中教的學生主要是在寒假中怎么把分提高。記得,相信自己,大多數(shù)學生的水平都不低,關鍵是你們以前沒有真的理解,怎么能把自己的水平充分發(fā)揮出來,而能夠獲得非常高得分數(shù)。實際上,大多數(shù)人只要你們具備知識點知道,我就足以有本事幫你把英語、數(shù)學、理綜,這三科分數(shù)做一個突飛猛進的提高,其他不好說,為什么?因為不像語文,為什么今天不提語文呢?因為語文不一樣,語文和文綜是純粹文科性思想,而這些數(shù)學、英語和理綜是理工科思想,這兩個不同的思維方式點,而我只能教你們理工科的思維方式點怎么能快速解決這個東西。這個是我想說的概念。
    主持人:非常感謝管老師,相信管老師的學習法對高三學生的復習和成績提高有非常大的幫助作用,因為時間關系,我們今天只能跟管老師聊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