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jīng)法規(guī)學習筆記-法律責任(二)

字號:

三、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的法律責任
    1、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的行為特征
    (1)偽造會計憑證行為,是以虛假的經(jīng)濟業(yè)務或者資金往來為前提,變造虛假的會計憑證的行為。
    (2)變造會計憑證的行為是采取涂改、挖補等手段來改變會計憑證的真實內(nèi)容,歪曲事實真相的行為
    [應用舉例]
    偽造會計憑證,是指用涂改、挖補等手段來改變會計憑證的真實內(nèi)容,歪曲事實真相的行為。()
    [答案]×
    [解析]偽造會計憑證,是指以虛假的經(jīng)濟業(yè)務或者資金往來為前提,編造虛假的會計憑證的行為。
    [應用舉例]
    下列()屬于變造會計憑證的行為。
    A.某業(yè)務員將購貨發(fā)票上的金額50萬元修改為80萬元報賬
    B.某企業(yè)為一客戶虛開銷貨發(fā)票一張,并按票面金額的20%收取好處費
    C.企業(yè)某現(xiàn)金出納將一張報銷憑證上的金額6000元涂改為8000元
    D.購貨部門轉(zhuǎn)來一張購貨發(fā)票,原金額計算有誤,出票單位已作更正并加蓋出票單位公章
    [答案]AC
    [解析]變造會計憑證的行為,是指采取涂改、挖補以及其他方法改變會計憑證真實內(nèi)容的行為。
    2、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的刑事責任
    此行為沒有作為單獨犯罪加以規(guī)定,而是在其后果嚴重時,按照犯罪情節(jié)分別以偷稅罪、公司提供虛假會計報告罪、中介組織人員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及其他犯罪追究刑事責任。
    (1)偷稅罪(具體見教材50頁)
    (2)公司提供虛假會計報告罪(具體見教材50-51頁)
    (3)中介組織人員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見教材51頁)
    3、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的行政責任
    (1)通報;
    (2)罰款:對單位并處5000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3)行政處分
    (4)吊銷會計從業(yè)資格證書
    (六)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的法律責任
    1、隱匿,是指故意轉(zhuǎn)移、隱藏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的行為。銷毀,是指故意將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予以毀滅的行為。
    2、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的刑事責任,請參見教材52頁。(與偷稅罪同)
    3、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的行政責任,通報、罰款、行政處分和吊銷會計從業(yè)資格證書。
    (七)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造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的法律責任
    1、授意,是指暗示他人按其意思行事。指使,是指通過明示方式,指示他人按其意思行事。強令,是指明知其命令是違反法律的,而強迫他人執(zhí)行其命令的行為。
    2、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造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的,應當作為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的共同犯罪,定罪處罰。
    所謂共同犯罪,是指兩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應當具備三個條件:
    第一,幾個犯罪人有共同敵意。
    第二,幾個犯罪人必須有共同的犯罪行為。
    第三,共同犯罪具有共同的犯罪客體。
    應當依照《會計法》的規(guī)定和《刑法》的有關規(guī)定,根據(jù)行為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定罪處罰。
    3、授意、指使、強令他人偽造、變造或者隱匿、故意銷毀會計資料應當承擔的行政責任
    (1)罰款。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視違法行為的情節(jié)輕重,對違法行為人處以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2)行政處分。授意、指使、強令他人偽造、變造或者隱匿、故意銷毀會計資料的國家工作人員,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其上級單位或者行政監(jiān)察部門給予降級、撤職或者開除的行政處分。
    (八)單位負責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會計法》規(guī)定行為的會計人員實行打擊報復的法律責任以及對受打擊報復的會計人員的補救措施
    1、單位負責人打擊報復會計人員的刑事責任
    情節(jié)惡劣的,構成打擊報復會計人員罪。根據(jù)《刑法》規(guī)定,對犯打擊報復會計人員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單位負責人打擊報復會計人員的行政責任
    情節(jié)輕微,危害性不大,不構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3、對受打擊報復的會計人員的補救措施
    (1)恢復其名譽。
    (2)恢復原有職位、級別。
    [應用舉例]對會計人員進行打擊報復的,除對單位負責人依法進行處罰外,還應當采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如恢復會計人員名譽、原有職位、級別。()
    [答案]√
    (九)財政部門及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的法律責任
    1、財政部門及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的刑事責任
    (1)濫用職權和玩忽職守罪。
    (2)泄露國家秘密罪。
    2、財政部門及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的行政責任
    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性不大,按照《刑法》的有關規(guī)定,不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會計法》的規(guī)定及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給予行政處分。行政處分主要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留用察看和開除等八種。
    (十)將檢舉人姓名和檢舉材料轉(zhuǎn)給被檢舉單位和被檢舉人個人的法律責任
    由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十一)違反《會計法》同時違反其他法律規(guī)定的行為的處罰
    1、根據(jù)《審計法》的有關規(guī)定,審計機關發(fā)現(xiàn)被審計單位轉(zhuǎn)移、隱匿、篡改、毀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的,審計機關有權予以制止。
    2、根據(jù)《商業(yè)銀行法》的有關規(guī)定,商業(yè)銀行提供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財務會計報表的處罰,請參見教材58頁。
    3、根據(jù)(證券法)的有關規(guī)定,對于經(jīng)核準上市交易的證券,其發(fā)行人未按照有關規(guī)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有重大遺漏的,發(fā)行人未按期公告其上市文件或者報送有關報告的,為證券的發(fā)行、上市或者證券交易活動出具審計報告、資產(chǎn)評估報告或者法律意見書等文件的專業(yè)機構,就其所應負責的內(nèi)容弄虛作假作假的,上述行為的處罰,請參見教材58-59頁。
    4、根據(jù)《保險法》的有關規(guī)定,保險公司未按照規(guī)定報送有關報告、報表、文件和資料的處罰,請參見教材59頁。
    5、根據(jù)《稅收征收管理法》的有關規(guī)定,納稅人未按照規(guī)定設置、保管賬簿或者保管記賬憑證和有關資料,以及未按照規(guī)定將財務、會計制度或者財務、會計處理辦法報送稅務機關備查的,納稅人采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在賬簿上移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的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構成犯罪的處罰,請參見教材60頁。
    6、違反《會計法》,同時違反其他法律規(guī)定的,由有關部門在各自職權范圍內(nèi)依法進行處罰。但是,對同一違法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
    [應用舉例]
    中國證監(jiān)會在組織對A上市公司(本題下稱“A公司”)進行例行檢查時,發(fā)現(xiàn)以下事實:1998年,A公司由于經(jīng)營管理和市場方面的原因,經(jīng)營業(yè)績滑坡。為了獲得配股資格,A公司的主要負責人甲便要求公司財務總監(jiān)乙對該年度的財務數(shù)據(jù)進行調(diào)整,以保證公司的凈資產(chǎn)收益率符合配股條件。乙組織公司會計人員丙以虛做營業(yè)額、隱瞞費用和成本開支等方法調(diào)整了公司財務數(shù)據(jù)。A公司根據(jù)調(diào)整后的財務資料,于1999年10月申請配股并獲批準發(fā)行。
    要求:根據(jù)以上事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規(guī)定,指出哪些當事人存在何種違法行為?并分別說明各違法行為的法律后果。
    [答案]
    (1)A公司、乙、丙存在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的行為。根據(jù)《會計法》的規(guī)定,對于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或者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的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可以對單位(A公司)并處5000元以上10萬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乙、丙)處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中的會計人員(乙、丙),應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yè)資格證書。
    (2)甲存在授意、指使他人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的行為。根據(jù)《會計法》的規(guī)定,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的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可以處以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