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責任法應與物權法相銜接(上)

字號:

關鍵詞: 侵害物權/一般侵權行為/特殊侵權行為/侵權損害賠償/侵權責任法/物權法
    內容提要: 我國物權法第37條規(guī)定的侵害物權所生損害賠償?shù)恼埱髾啵皇俏餀嗾埱髾啵膊灰俗鳛槲餀嗾埱髾嗟膹恼埱髾?,而應作為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有時適用于一般侵權行為場合,有時適用于特殊侵權行為場合,有時單獨作為侵權損害賠償?shù)恼埱髾嗷A,有時須與有關規(guī)定一起作為請求權基礎。我國物權法第 242條、第244條關于無權占有場合侵害物權所生損害賠償?shù)囊?guī)定,可作為第37條的特別規(guī)定。我國制定侵權責任法必須注意與物權法第37條、第242條和第244條的規(guī)定相銜接。
    一、引言
    我國正在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為《侵權責任法》),必須注意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為《物權法》)等現(xiàn)行法的相關制度及規(guī)范相銜接,以免造成既有法律體系內部的矛盾,為將來適當?shù)剡m用法律創(chuàng)造必要的前提,以便順利地解決糾紛。
    制定《侵權責任法》應與《物權法》相銜接,理所當然地需要合理設計侵權責任的方式,科學地確定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原物應否作為侵權責任的方式,與《物權法》第34條、第35條的規(guī)定相銜接。筆者就此問題曾經(jīng)發(fā)表過數(shù)篇論文[1],本文不再贅言。
    制定《侵權責任法》應注意區(qū)別侵權損害賠償與《物權法》第42條及第121條、第132條規(guī)定的征收補償,第44條及第121條規(guī)定的征用補償,因為后者并非侵權損害賠償,不適用侵權責任的規(guī)定。
    制定《侵權責任法》還需要與《物權法》第19條關于異議登記申請不當所生損害賠償?shù)囊?guī)定,第21條關于當事人提供虛假材料致人損害的賠償責任的規(guī)定,第83條第2款關于業(yè)主大會、業(yè)主委員會、業(yè)主所享有的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規(guī)定,第92條關于相鄰關系中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規(guī)定,第99條關于共有物分割所致?lián)p害的賠償請求權的規(guī)定,第214條關于質權人侵害質物所生損害賠償?shù)囊?guī)定,第234條關于留置權人侵害留置物所生損害賠償?shù)囊?guī)定等相銜接。這些規(guī)定雖然也需要研究,特別是第99條規(guī)定共有物分割產(chǎn)生的損害賠償是否妥當以及應否類型化,更有探討的必要,但相對于下文將要探討的問題而言畢竟相對容易些,本文不擬對此展開討論。
    特別需要專門研討的是,《侵權責任法》如何與《物權法》第37條、第242條、第244條的規(guī)定相銜接。其原因在于,《侵權責任法》(草案)至今沒有注意到這樣的事實:物權遭受侵害時所產(chǎn)生的損害賠償,因該物權的標的物處于無權占有、有權占有、不涉及占有的不同而在構成要件、賠償范圍等方面呈現(xiàn)出差異特點,需要區(qū)別對待,不然,就與《物權法》第37條、第242條、第244條的規(guī)定不符;法律人對于《物權法》第37條、第242條、第244條的規(guī)定存在著不同的認識,這直接影響著《侵權責任法》在損害賠償制度上的設計;由此形成的觀點如何,直接關系著是使我國民法理論趨于完善還是人為地釀成混亂。鑒于問題如此重大,本文便專就此題而作,以教于大家。
    二、侵害物權所生損害賠償?shù)脑O計
    侵害物權所產(chǎn)生的損害賠償,其構成要件和賠償范圍,因無權占有場合物權遭受侵害和其他場合物權遭受侵害而呈現(xiàn)出若干差異,而非千篇一律。
    首先,有權占有場合,物權遭受占有人的侵害,其損害賠償責任的確定,經(jīng)常要適用《物權法》第241條的規(guī)定,即有約定的依其約定,無約定或約定不明的,依照有關法律規(guī)定。其道理淺顯明白,無需多言。
    其次,無權占有場合,物權遭受無權占有人的侵害,時常要適用《物權法》第242條關于“占有人因使用占有的不動產(chǎn)或者動產(chǎn),致使該不動產(chǎn)或者動產(chǎn)受到損害的,惡意占有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規(guī)定。
    分析該損害賠償?shù)臉嫵桑芍淇陀^要件包括無權占有人實施了侵權行為、物權人遭受了損失、兩者之間有因果關系,其主觀要件為無權占有人必須具有惡意,善意的占有人即使侵害了所占有的不動產(chǎn)、動產(chǎn),也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無權占有人的惡意,從另一層面觀察就是故意和重大過失。這告訴我們,《物權法》第242條規(guī)定的損害賠償,只有在無權占有人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情況下,遭受損害的物權人才有權向無權占有人請求損害賠償;在無權占有人就其侵害物權僅負有一般過失或沒有過失的情況下,不成立損害賠償責任。
    這與有權占有、占有以外場合物權遭受侵害所產(chǎn)生的損害賠償在構成要件方面有所不同。有權占有、占有以外場合,行為人侵害物權,大多屬于一般侵權行為,構成損害賠償?shù)目陀^要件包括侵權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與無權占有場合的客觀要件沒有差異;但主觀要件卻不同,即除了故意、重大過失,還有一般過失。有權占有、占有以外場合,物權遭受侵害,若因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履行職責的行為所致,或因高度危險作業(yè)所致,或因飼養(yǎng)的動物所致等,構成損害賠償?shù)目陀^要件相同,但不需要過錯這個主觀要件。
    最后,無權占有場合,物權遭受無權占有人的侵害,有時要適用《物權法》第244條關于“占有的不動產(chǎn)或者動產(chǎn)毀損、滅失,該不動產(chǎn)或者動產(chǎn)的權利人請求賠償?shù)?,占有人應當將因毀損、滅失取得的保險金、賠償金或者補償金等返還給權利人;權利人的損害未得到足夠彌補的,惡意占有人還應當賠償損失”的規(guī)定。
    分析該項規(guī)定,可發(fā)現(xiàn)在賠償責任的客觀要件方面,它增加了善意占有人就受害物權而取得保險金、賠償金或補償金這個消極要件;由此決定了,《物權法》第244條的適用范圍較第242條的廣泛,即善意占有人仍須于其受益的范圍內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在主觀要件是否包括占有人的過錯,不易決斷,需要做如下分析:
    與《物權法》第244條相當?shù)娜毡久穹ǖ涞?91條,以及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第953條,都明確規(guī)定,占有人就占有物滅失或毀損承擔賠償責任,需要可歸責于占有人的事由。其學說也如此解釋。[2]與此不同的是,我國有學說認為,善意占有人的責任既然限定在以其所受利益為限,則造成毀損、滅失的原因可以不必追究,無論是否可歸責于占有人,只要其對占有物的毀損、滅失受有利益,就應在所受利益的范圍內對權利人(回復請求人)承擔責任。[3]這有其合理性。筆者認為,在中國《物權法》尚未完全沿襲德國法“所有權人———占有人關系”規(guī)則的背景下,盡管《物權法》第244條的規(guī)定優(yōu)先于《物權法》第140條、《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和第117條的規(guī)定而適用,但總的來講,它規(guī)定的損害賠償責任仍屬于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并非物權請求權,不宜一律無需占有人的過錯,也不宜一律必需占有人的過錯。該損害賠償責任大多屬于一般侵權損害賠償,需要過錯這個主觀要件;在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履行職責致無權占有的物及其物權遭受損害、高度危險作業(yè)致無權占有的物及其物權遭受損害、飼養(yǎng)的動物致無權占有的物及其物權遭受損害等場合,產(chǎn)生特殊侵權的損害賠償,無需過錯這個主觀要件。
    總之,根據(jù)《物權法》第242條和第244條的規(guī)定,無權占有人侵害物權所產(chǎn)生的損害賠償,在構成要件、賠償范圍方面,不同于有權占有、占有以外場合產(chǎn)生的損害賠償,進而,不同于人格權(實際上還有某些身份權)、知識產(chǎn)權遭受侵害所產(chǎn)生的賠償責任。對此,制定《侵權責任法》時必須與此相呼應,避免相互矛盾。
    三、《物權法》第37條規(guī)定的不是物權請求權
    以上所論,重在呼吁立法者勿忘無權占有場合侵害物權所生損害賠償?shù)奶厣悦獬霈F(xiàn)法律間的沖突。退一步說,即便該特點被抹殺了,也不會否定其侵權損害賠償?shù)男再|,仍可通過法解釋學予以補救。與此不同的是,若將《物權法》第37條、第242條、第244條規(guī)定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作為物權請求權,就直接剝奪了侵權責任法對它們的管轄權,后果則較為嚴重。對此,不得不辨。
    《物權法》第37條規(guī)定的侵害物權所產(chǎn)生的損害賠償,從權利的角度觀察,為損害賠償請求權。它與物權請求權、債權請求權之間的關系如何,存在著不同的理解。一種意見認為,它屬于侵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適用侵權行為法的規(guī)則。與此見解不同,中國物權法草案學者建議稿設計物權保護制度時,于第60條(損害賠償請求權)規(guī)定:“在第五十八、五十九條的情形,物權人受有損害時可以繼續(xù)向侵害人請求損害賠償?!痹摻ㄗh草案對該條的說明為:侵害物權所產(chǎn)生的“損害賠償在物權保護中的應用,目的還是為了達到恢復物權的完滿狀態(tài)的目的,是在物權人的物權利益受到侵害而依據(jù)上述物權保護方式無法完全達成保護的目的時,而以金錢補償為手段,使其整體的利益能夠得到公平的補償。因此,本條規(guī)定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是物權保護的一種法律手段,性質上屬于物權請求權。物權人依據(jù)本條向侵害人請求損害賠償,只須符合第58條或者第59條的要件,及本條規(guī)定的'受有損害'要件,即應成立損害賠償責任。此與侵權行為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有區(qū)別的?!盵4]據(jù)此理解,可得出《物權法》第37條規(guī)定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是物權請求權,而非侵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結論。對此,筆者分析如下:
    上述學者建議草案第60條,是借鑒德國民法典設計的“所有權人———占有人關系”規(guī)則(第990條、第989條、第992條等)及其學說,加以改造而形成的。需要注意的事實是,德國民法上的“所有權人———占有人關系”規(guī)則僅僅適用于無權占有領域,因為在德國民法典第990條以下的規(guī)定中,區(qū)分了善意占有人與非善意占有人;而占有之分為善意或非善意,永遠只能就無權占有而言;就有權占有人,既不能稱其為善意,也不能稱其為非善意。[5]與此不同,《物權法》第37條關于侵害物權所生損害賠償?shù)囊?guī)定,至少從文義上看,包括無權占有人和有權占有人侵害物權所產(chǎn)生的損害賠償責任。[6]這從該條處于《物權法》總則的地位,適用于各種物權在各種情況下的保護,即可看出。
    假如不同意上述解釋,就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有權占有人侵害物權的損害賠償,在《物權法》中就欠缺相應的規(guī)定,只好到《民法通則》中去尋覓請求權基礎?!睹穹ㄍ▌t》第106條第2款、第117條的規(guī)定可作追究侵權行為人損害賠償責任的基礎。而這樣解釋會釀成割裂適用法律的局面:對無權占有場合的侵害物權,適用《物權法》分則中第242條、第244條的規(guī)定;對有權占有場合的侵害物權,適用《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第117條的規(guī)定,《侵權責任法》生效后適用總則中的相應規(guī)定。這種解釋無疑在宣告《物權法》關于侵害物權所生損害賠償?shù)脑O計存在著立法技術上的缺陷。可這事實上冤枉了《物權法》。這種解釋也有違文義解釋和目的解釋的規(guī)則,因為《物權法》第37條的規(guī)定并無僅僅適用于無權占有場合侵害物權的文義和立法目的。
    所以,還得堅持《物權法》第37條規(guī)定的一體適用于無權占有人和有權占有人侵害物權所產(chǎn)生的損害賠償責任的場合。如此,由于物的返還請求權只能成立于無權占有的場合,把《物權法》第37條規(guī)定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作為物權請求權,就難以說得通。此其一。
    盡管《物權法》第37條的規(guī)定,沒有出現(xiàn)過錯的字樣,與《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明確要求過錯有所不同,乃因《物權法》第37條的規(guī)定既適用于侵害物權的一般侵權行為領域,也適用于侵害物權的特殊侵權行為的場合。例如,甲飼養(yǎng)的動物撕破乙的西裝場合,甲對乙的損害賠償,不要求甲有過錯。與此不同,甲親自將乙的西裝撕成碎片場合,賠償乙的損失,則必須具有過錯。《民法通則》第117條未使用過錯的字樣也有這種用意。就是說,以《物權法》第37條沒有使用過錯的字樣為由,將它規(guī)定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排除在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之外,理由不足。由于物權請求權不以過錯為成立要件,而該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成立有時需要過錯這個主觀要件,將之作為物權請求權,顯然不適當。此其二。
    《物權法》第37條規(guī)定的侵害物權所生損害賠償請求權,被物權人行使,無法使被侵害的物權回復如初,只能使物權人因其物權被侵害所遭受的損失得到填補。這與物權請求權可使被侵害的物權回復到圓滿狀態(tài)在目的及功能方面是不同的,僅與侵權損害賠償?shù)哪康募肮δ芤恢?。就是說,《物權法》第37條規(guī)定的侵害物權所產(chǎn)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不是物權請求權,而是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此其三。
    既然《物權法》第37條規(guī)定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有時發(fā)生在有權占有場合,有時需要過錯的構成要件,無法使受侵害的物權本體回復到圓滿狀態(tài),所以可以肯定地說,它不會是物權請求權。由于它符合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全部要求,我們只能承認這個事實,贊同這個結論。
    --------------------------------------------------------------------------------
    注釋:
    [1] 參見崔建遠:《絕對權請求權抑或侵權責任方式》,載《法學》2002年第11期;崔建遠:《債法總則與中國民法典的制定》,載《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崔建遠:《物權救濟模式的選擇及其依據(jù)》,載《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1期;崔建遠:《論物權救濟模式的選擇及其依據(jù)》,載《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2] 參見[日]我妻榮:《日本物權法》,有泉亨修訂,李宜芬校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454頁; [日]田山輝明:《物權法》(增訂本),陸慶勝譯,齊乃寬、李康民審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頁;史尚寬:《物權法論》,榮泰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526頁;鄭玉波:《民法物權》,三民書局1988年修訂12版,第402頁;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下冊),三民書局2003年12月修訂2版,第623-624頁;王澤鑒:《民法物權·用益物權·占有》(總第2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26頁。
    [3] 參見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釋義》,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18頁。
    [4] 參見梁慧星主編:《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條文、說明、理由與參考立法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210頁。
    [5] 參見[德]鮑爾/施蒂爾納:《德國物權法》(上冊),張雙根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197頁。
    [6] 參見前引3,第519頁。(清華大學法學院·崔建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