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案原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是否應予支持?

字號:

【案情】
    2008年3月31日,原告張某等人乘坐朱某駕駛的三輪摩托車去給小孩打預防針。途中與一拖拉機發(fā)生相撞事故,致使張某當場死亡。該事故經(jīng)公安局交巡警大隊事故認定,拖拉機車主對該事故承擔主要責任,朱某對該事故承擔次要責任,張某無責任。張某的親屬以朱某在運輸合同中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訴至法院,請求賠償死亡賠償金、精神撫慰金。
    【分歧】
    在本案審理過程中,關于能否支持原告張某要求給付精神撫慰金的訴訟請求出現(xiàn)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原告張某選擇以旅客運輸合同為由提起訴訟,屬于旅客運輸合同關系,故在合同關系中不應支持原告張某關于精神撫慰金的訴訟請求。
    第二種觀點認為,應支持原告張某關于精神撫慰金的訴訟請求。原告張某雖選擇以旅客運輸合同為由提起訴訟。但在客運過程中,張某的死亡的確給其家人造成了很大的精神打擊。根據(jù)《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的規(guī)定,受害人的配偶、子女有權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
    【評析】
    筆者同意第一種觀點。首先,民事權利必須存在請求權基礎才能得到法律的救濟,即應該有法律上的依據(jù)。關于精神損害賠償,從其設立發(fā)展的軌跡來看,是沿著人——人格權——非財產(chǎn)損害賠償?shù)能壽E發(fā)展的。只有侵犯了相應的人格權,才產(chǎn)生精神損害賠償?shù)恼埱髾嗷A,即到目前為止仍是以侵權作為產(chǎn)生精神損害賠償?shù)幕A的。以其他關系產(chǎn)生精神損害賠償仍缺乏法律依據(jù)。在未改變法律規(guī)定的情況下,受害人的家屬選擇了合同關系進行訴訟權利保護,對于精神損害賠償只能以侵權關系為由另行尋求法律保護。
    其次,根據(jù)《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及《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法律規(guī)定,尚沒有在合同關系中確立可以進行精神損害賠償,對精神損害的賠償應建立在侵權的基礎之上。
    再次,基于合同違約而發(fā)生精神損害賠償?shù)那闆r下往往發(fā)生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合,受害人可以選擇行使請求權。在該案中,原告張某選擇了以旅客運輸合同糾紛作為請求權的基礎,其在選擇之時就已經(jīng)放棄了以侵權為請求權基礎的精神損害賠償?shù)恼埱?,故本案中不應支持原告張某關于要求給付精神撫慰金的訴訟請求。(江蘇省新沂市人民法院·秦光輝 尹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