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填空題.
1.應用、分析 2.關系、組織原理 3.概念化心向、性格化 4.操作、習慣化 5.教學環(huán)境的設置6.學習目標 7.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 8.內在的心理變化 9.戴爾 10.可觀察、可測量 11.領域、功能 12.教與學 13.物理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 14.有效達到 15.眼神和表情、根據(jù)學生的課堂作業(yè)來檢查全班學生的理解狀況
四、名詞解釋
1.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學習結果。在教學中,教學目標有助于指導教師進行教學測量和評價、選擇和使用教學策略、指引學生學習等功能。
2.情境教學:指在應用知識的具體情境中進行知識的教學的一種教學策略。
3.發(fā)現(xiàn)教學:發(fā)現(xiàn)教學,又稱啟發(fā)式教學,指學生通過自身的學習活動而發(fā)現(xiàn)有關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種教學策略。
上課開始時,教師明確告訴學生學習目標,將有助于引導學生的集中注意課中的重要信息,對所教內容產生預期。
2.個別化教學是指讓學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策略。個別化教學大致包括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①診斷學生的初始學業(yè)水平或學習不足。②提供教師與學生或機器與學生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③引入有序的和結構化的教學材料,隨之以操練和練習。④容許學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學。
3.(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產生矛盾。提出要求解決和必須解決的問題;
(2)促使學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問題,提出解答的假設;
(3)從理論上或實踐上檢驗自己的假設;
(4.)根據(jù)實驗獲得的一些材料或結果,在仔細評價基礎上引出結論。
4.(1)分工合作。指以責任分擔的方式達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
(2)密切配合。將工作中應在不同時間完成的各種項目分配給各個人。
(3)各自盡力。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是取代為了獲得承認和評級而進行的競爭。成員必須各盡其力,大家都是成功者,沒有失敗者。
(4)社會互動。合作學習成效取決于團體成員之間互動作用。
(5)團體歷程。該歷程中的活動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監(jiān)督、如何處理困難、如何維持團體中成員間的關系等。
六、論述題
1.[答案要點]:
(1)引起學生注意。具體可采用三種方式:①激發(fā)求知欲②變化教學情境③配合學生經(jīng)驗。
(2)提示教學目標。要注意使用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
(3)喚起先前經(jīng)驗。要注意根據(jù)實際情況,給予及時輔導。
(4)呈現(xiàn)教學內容。注意要根據(jù)實際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5)提供學習指導。①當學生對人名、地名等事實性的問題不能理解時,教師可以給以直接指導,將正確答案直接告訴學生。因為事實性的問題不能依靠知識經(jīng)驗和思維加以推理。
②對于與學生經(jīng)驗有關的邏輯性問題,可以提供間接指導,即給學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勵學生自己進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
③在進行間接方式指導時,要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對能力強個性獨立的學生,給以較少指導;對于能力較弱個性依賴的學生給以較多指導,直到得到正確答案為止。
(6)展現(xiàn)學習行為。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眼神和表情、說答案、檢查課堂作業(yè)的方式判斷學生是否產生學習。
(7)適時給予反饋。
(8)評定學習結果。
(9)加強記憶與學習遷移。
2.[答案要點]:
(1)教師要把學習情境和教材性質向學生解釋清楚。
(2)要配合學生的經(jīng)驗組織教材。
(3)要根據(jù)學生心理發(fā)展水平安排教材難度與邏輯順序。
(4)確保材料難度適中,以維持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材料太容易,學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難,學生容易產生失敗感。
1.應用、分析 2.關系、組織原理 3.概念化心向、性格化 4.操作、習慣化 5.教學環(huán)境的設置6.學習目標 7.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 8.內在的心理變化 9.戴爾 10.可觀察、可測量 11.領域、功能 12.教與學 13.物理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 14.有效達到 15.眼神和表情、根據(jù)學生的課堂作業(yè)來檢查全班學生的理解狀況
四、名詞解釋
1.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學習結果。在教學中,教學目標有助于指導教師進行教學測量和評價、選擇和使用教學策略、指引學生學習等功能。
2.情境教學:指在應用知識的具體情境中進行知識的教學的一種教學策略。
3.發(fā)現(xiàn)教學:發(fā)現(xiàn)教學,又稱啟發(fā)式教學,指學生通過自身的學習活動而發(fā)現(xiàn)有關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種教學策略。
上課開始時,教師明確告訴學生學習目標,將有助于引導學生的集中注意課中的重要信息,對所教內容產生預期。
2.個別化教學是指讓學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策略。個別化教學大致包括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①診斷學生的初始學業(yè)水平或學習不足。②提供教師與學生或機器與學生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③引入有序的和結構化的教學材料,隨之以操練和練習。④容許學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學。
3.(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產生矛盾。提出要求解決和必須解決的問題;
(2)促使學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問題,提出解答的假設;
(3)從理論上或實踐上檢驗自己的假設;
(4.)根據(jù)實驗獲得的一些材料或結果,在仔細評價基礎上引出結論。
4.(1)分工合作。指以責任分擔的方式達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
(2)密切配合。將工作中應在不同時間完成的各種項目分配給各個人。
(3)各自盡力。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是取代為了獲得承認和評級而進行的競爭。成員必須各盡其力,大家都是成功者,沒有失敗者。
(4)社會互動。合作學習成效取決于團體成員之間互動作用。
(5)團體歷程。該歷程中的活動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監(jiān)督、如何處理困難、如何維持團體中成員間的關系等。
六、論述題
1.[答案要點]:
(1)引起學生注意。具體可采用三種方式:①激發(fā)求知欲②變化教學情境③配合學生經(jīng)驗。
(2)提示教學目標。要注意使用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
(3)喚起先前經(jīng)驗。要注意根據(jù)實際情況,給予及時輔導。
(4)呈現(xiàn)教學內容。注意要根據(jù)實際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5)提供學習指導。①當學生對人名、地名等事實性的問題不能理解時,教師可以給以直接指導,將正確答案直接告訴學生。因為事實性的問題不能依靠知識經(jīng)驗和思維加以推理。
②對于與學生經(jīng)驗有關的邏輯性問題,可以提供間接指導,即給學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勵學生自己進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
③在進行間接方式指導時,要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對能力強個性獨立的學生,給以較少指導;對于能力較弱個性依賴的學生給以較多指導,直到得到正確答案為止。
(6)展現(xiàn)學習行為。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眼神和表情、說答案、檢查課堂作業(yè)的方式判斷學生是否產生學習。
(7)適時給予反饋。
(8)評定學習結果。
(9)加強記憶與學習遷移。
2.[答案要點]:
(1)教師要把學習情境和教材性質向學生解釋清楚。
(2)要配合學生的經(jīng)驗組織教材。
(3)要根據(jù)學生心理發(fā)展水平安排教材難度與邏輯順序。
(4)確保材料難度適中,以維持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材料太容易,學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難,學生容易產生失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