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4月“大學語文”人大版串講筆記4

字號:

31、《飲酒》
    □ 文章中心思想
    這是一首意境深遠的田園詩。主要描摹詩人棄官歸隱后的悠然自得心態(tài),體現(xiàn)出陶淵明摒棄渾濁的世俗功名后,返璞歸真,陶醉自然,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的人生境界。
    全詩以“心遠”為綱領,分三層揭示“心遠”的內涵和深度:首四句寫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脫功名的虛靜“忘世”心態(tài),有“大隱隱于市”的深致;中四句寫靜觀周圍景物而沉浸自然韻致的物化“忘我”心態(tài),有“物性即我”的深致;末二句寫“心”在物我渾化中體驗到了難以言傳的生命真諦,有“美在無意識之中”的深致。三層意蘊是層層推進的。
    從虛靜、到物化、再到“得意”,從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這是陶淵明適意自然人生哲學的深刻揭示,也是他返璞歸真詩歌風格的充分體現(xiàn)。而構成這人格、詩風的關鍵,則都在“無我”二字。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币晕镉^物“,就是以超功利、忘物我的物化心態(tài)觀物。顯然,這首詩是陶淵明”以物觀物“所創(chuàng)造的”無我之境“的代表作。
    32、《行路難》
    □ 文章中心思想
    此詩寫于唐玄宗天寶三年(744)李白被迫離開長安之后,反映了他當時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一方面,他對朝廷的昏暗和仕途的艱難,滿懷悲憤,卻又無可奈何;另一方面,積極用世的愿望,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對自己才能的充分自信,又使他對前途滿懷希望。這既反映出當時現(xiàn)實對詩人的沉重壓抑,也表現(xiàn)出詩人豪放不羈、自強不息的個性。
    □ 表現(xiàn)手法
    作者運用多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來抒寫情懷。三、四兩句,以“停杯投箸”、“拔劍四顧”的典型行為舉止,形象揭示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憤;五、六兩句運用比興,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現(xiàn)實,以路途艱險比況仕途艱難;而七、八兩句與末尾兩句則是用典,借古人的事例、言論表明自己對前途的希望與信念。全詩情感起伏,變化急遽,生動反映出作者當時的心理矛盾,也使這首篇幅不長的歌行,呈現(xiàn)出開合跌宕、縱橫翻卷的氣勢。
    33、《秋興》
    □ 文章中心思想
    杜甫寫作此詩時,安史之亂雖已平息,但國家局勢尚未安定,回歸長安的心愿仍無法實現(xiàn)。詩人面對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fā)情懷,抒寫了因戰(zhàn)亂而長年流落他鄉(xiāng)、不能東歸故園的悲哀。悲秋是古代詩歌中習見的主題,而杜甫此詩,由悲自然之秋到悲國運衰落之秋和悲人生遭際之秋,充溢著身世之感和家國之思,含蘊深厚。
    全詩繪景抒情聯(lián)系密洽,渾然一體。首聯(lián)融情入景,寫楓葉凋零、秋氣蕭森,引起流寓在外的傷悲情懷。頷聯(lián)象征寓意,寫望中的巫峽景象,駭浪滔天,陰云匝地,暗寓時局動蕩和心潮翻卷,象征著國運黯淡和心情沉悶。頸聯(lián)移情于景,借“叢菊兩開”、“孤舟一系”展開聯(lián)想,抒發(fā)羈旅外地的傷感,彰顯鄉(xiāng)思之深長、濃烈。尾聯(lián)則以暮色秋風里一片搗衣聲的環(huán)境氣氛,烘染心情之落寞惆悵、陰沉蒼涼。全篇情景交融,意在言外。
    這首詩是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藝術上已臻精美圓熟。全詩章法謹嚴:首聯(lián)總領秋風秋露秋樹秋山秋水;頷聯(lián)分寫江上波濤和山間風云;頸聯(lián)錯落為山間叢菊和水上孤舟;尾聯(lián)則以急促的砧聲渲染整體氣氛,關合全篇。頷聯(lián)、頸聯(lián)的對偶極為精當工穩(wěn),山與水對照,情與景相得,句式又富于變化;尤其是頸聯(lián)兩句,語意雙關,于平易流蕩中顯出新警奇特,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34、《長恨歌》
    □ 文章中心思想
    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鋪敘了唐玄宗李隆基寵幸貴妃楊玉環(huán)以及他們之間生離死別的愛情故事。全詩分四段。第一段寫李、楊會合經(jīng)過及李對楊的無比寵幸;第二段寫安史之亂爆發(fā)后貴妃殞命,玄宗傷痛不已;第三段寫玄宗回歸長安后對楊的無窮思念;第四段寫道士找到楊妃及李、楊之間忠貞不渝的深情。
    長詩對李、楊故事的描述,有一定的史實與傳說作依據(jù),但也融進了作者豐富的藝術想象和獨特的感受,因而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出美麗的宮廷愛情悲劇。詩中對李、楊早先的耽樂誤國,有所諷刺,如“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但這不是主要的。作者精心描繪的是李、楊生死離別,在天人阻隔之后,依然苦苦相思的那份真愛與深情。因此,全詩的主旨是對李、楊悲劇的同情和對兩人真心相愛的歌頌。
    本詩情節(jié)曲折生動,這既源于李、楊情事本身的離奇,也出自詩人的精心構撰。按常理,楊貴妃身死馬嵬坡,悲劇就完成了,而作者卻匠心獨運,大肆鋪寫玄宗幸蜀途中、還京路上以及回到長安后對楊妃的苦苦思念,細致地描寫了人物的情感活動,推動情節(jié)繼續(xù)深入發(fā)展。這不僅生發(fā)出了整個第四段的一系列情節(jié),使長詩波瀾再起,生面別開,充滿浪漫色彩,而且還在皇帝身上寫出了如常人一般的真切感情,大大增強了故事的悲劇氣氛,深化了“長恨”的主題。
    □ 人物形象描寫
    作者用力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對唐玄宗,突出了他早先寵幸楊妃和耽樂誤國,以致生離死別,后來對楊妃苦苦相思,情深似海;對楊貴妃,著重描繪了她的美麗風姿和身登仙界后依然對玄宗忠貞不渝。作者將筆觸深入到他們的內心世界,生動地寫出了他們的心理活動。如第三段“夕殿螢飛思悄然”以下寫玄宗從傍晚到夜深、到黎明、到清晨的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動;再如第四段“聞道漢家天子使”以下寫貴妃的震驚、激動、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諸般感觸。詩人把人物內心活動寫得合情合理。
    □ 寫作手法
    此詩敘事詳略得當,情致纏綿細膩,章法上下貫通,語言自然流暢。特別是抒情手法,更是豐富多樣,或借比喻抒情,或借舉止抒情,或融情入景,或移情于景,均嫻熟圓美,精彩紛呈。這些藝術特色加上內容的深切動人,使此詩被后人奉為古代長篇歌行中的絕唱。
    35、《早燕》
    □ 唐武宗會昌二年八月,回紇進犯唐王朝北方邊境地區(qū)。杜牧當時擔任黃州刺史,聞訊之后深為邊地人民擔憂,寫這首詩表達他的關切與同情。
    這是一首詠物詩,托物言志,通篇運用比興象征手法,表面上句句寫雁,實際上句句關系時事與逃難的人民。首聯(lián)點明時間地點,同時用雁遭到驚嚇而四散飛逃、聲聲哀鳴,比興百姓流離失所、紛紛逃難的痛苦生活。頷聯(lián)寫失群的孤雁飛過長安、經(jīng)過皇宮時的凄涼情景,暗示朝廷對百姓的漠不關心。頸聯(lián)用反問的語氣告誡大雁不要返回北方,反映出敵人的猖狂、朝廷的無能,以致百姓有家難回。尾聯(lián)叮囑大雁暫留南方,安居瀟湘,實為同情百姓而又無可奈何的寬慰。全詩表層意象與深層意蘊兩相契合,含蓄而深沉。
    作者對百姓深切同情,對朝廷則有所譏諷。詩中用漢武帝為了求得長生不老而建的承露仙人和陳皇后失寵后居住的長門宮指代宮廷,加上月夜燈暗冷寂的氣氛,隱含了對君王腐敗墮落、于百姓苦難麻木不仁的斥責,也包含著對朝廷無能的憤慨。
    律詩的對偶用法:頷聯(lián)工對,頸聯(lián)寬對
    36、《虞美人》
    □ 文章中心思想
    這首詞寫在李煜亡國被俘之后,抒發(fā)了他的故國之思,亡國之恨。其中既有他為失去曾經(jīng)擁有的王國、權力、榮華富貴、享樂生活而發(fā)的痛苦哀嘆,也包含了對故國河山的思戀和對自己逸樂亡國的悔恨。情調雖然感傷低沉,但情感真實,感觸真切。
    作者借“春花秋月”、“雕欄玉砌”等景物抒發(fā)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傷痛,內蘊豐富。末兩句,以“一江春水”喻愁,使抽象的愁緒有了載體,變得形象可感,寫出了胸中憂愁之無邊無際、無窮無盡,意境深遠。
    37、《八聲甘州》
    □ 文章中心思想
    這是柳永抒寫羈旅行役之苦的名作。詞人傾吐了萍蹤漂泊的苦衷,表現(xiàn)了因事業(yè)無成而產(chǎn)生的內心矛盾。作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中下層士子典型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情緒。
    □ 文章結構
    本詞上片借景抒情,下片借事抒情,而詞中“登高臨遠”四字,則是融貫上下片的過渡線索。
    詞的上片,以層層鋪敘的手法,描繪登高所見之景。開頭以一“對”字領起,先總寫清秋江天之寂寥;繼以霜風、關河、殘照之景,作氣氛渲染;“紅衰翠減”,更見一片蕭瑟;江水無語,又可謂言外有意,寄托了詞人青春不再、人生如寄的感傷。寫景中浸染了詞人濃重的人生感嘆。
    下片以委婉曲折的筆法,抒寫臨遠思歸之情?!安蝗痰歉吲R遠”數(shù)句,直接抒發(fā)了羈旅之苦、思鄉(xiāng)之切;“想佳人”以下,轉換角度,馳騁想象,“從對面寫起”,由己之思彼轉寫彼之思己,從而把游子漂泊、歸鄉(xiāng)不得的凄苦情懷表達得淋漓盡致,悱惻動人。
    此詞狀物傳情,運用了富有表現(xiàn)力的白描語言,雅俗共賞,堪稱婉約風格的當行本色。
    38、《鷓鴣天》
    □ 文章中心思想
    賀鑄年近50時閑居蘇州三年,其間,與他長期相濡以沫、甘苦共嘗的妻子亡故,賀鑄痛定思痛,寫下了這首情真意切、哀傷動人的悼亡詞。
    □ 文章結構
    這首詞在藝術構思上最突出之處,是將生者與死者合寫,詞筆始終關合自己與妻子雙方:自己北行后回到蘇州,想到妻子已經(jīng)長眠于此,有物是人非之嘆;妻子新亡,中老年喪偶,備感孤獨、凄涼;霪雨連綿,長夜難眠,依稀看到妻子挑燈補衣的形象,思念無限。這是以夫妻間體貼關懷、情感交融、溫馨生活為基礎而寫成的?!芭f棲新垅兩依依”,有夫妻感情已經(jīng)超越時空、超越生死之感。
    □ 表現(xiàn)手法
    在表現(xiàn)手法上,此詞將賦、比、興三者參酌運用,豐富了情感表現(xiàn)手段,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量。開頭二句借敘事抒情,“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問得無理,然而有情。三、四句借比喻抒情,用連理樹的半死、雙棲鳥的失伴來寓意中老年喪偶,形象地表達自己的寂寞凄涼?!霸喜?,露初晞”,借景物抒情,既暗示夫人生命不永、逝世不久,又是實寫墳場之雜草萋萋景象,以引發(fā)下句“舊棲新垅兩依依”的深情。最后兩句是借舉止抒情,在“舊棲”中徹夜不眠,輾轉思念往昔妻子夜補衣的情景,抒寫貧賤夫妻之間休戚與共的真情。詞中兩次用反詰句,如奇峰突兀而起,把情感推向高潮,動人心弦。
    39、《聲聲慢》
    □ 文章中心思想
    這首《聲聲慢》是李清照后期詞代表作之一。
    當時,國破家亡、丈夫新喪,作者只身流落江浙,處境十分凄涼。這首詞就是抒寫她晚年孤苦無依的生活境況及其內心深處的一種絕望的哀愁。情調雖然低沉,卻反映了南渡后許多離鄉(xiāng)背井、骨肉分離的人的共同感受。
    □ 文章結構
    全詞除開頭十四個疊字和下片中的兩個呼告句外,主要通過五個層次的殘秋景物描寫來渲染愁情:首先是通過氣候的反常多變,總寫詞人煩悶難熬的心境;其次是借助“淡酒”和“晚風”來渲染愁情,并通過酒力敵不過風力顯示出愁情的無比深重;再次是通過由南飛雁所引發(fā)的對故土家園和往昔夫妻伉儷生活的追懷,表現(xiàn)詞人由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接著又通過滿地堆積憔悴的黃花自喻,抒發(fā)昔盛今衰、身世變遷之嘆,突出詞人晚年孤苦無依的凄涼心境;最后則通過梧桐細雨對心靈的敲擊,將愁情推向高潮,導發(fā)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絕望呼告。
    這首詞在語言上很有特點:一是運用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和“點點滴滴”九組疊字,富于創(chuàng)造精神;二是采用了“將息”、“怎生”、“次第”、“了得”等不少宋代的口語,樸素淺近而又真切自然
    40、《摸魚兒》
    □ 文章中心思想
    這首詞借宮中美人的春愁閨怨,抒發(fā)了作者對國運危迫、抗金形勢衰微的焦慮擔憂和報國無門、有志難伸的郁悶悲憤。
    □ 寫作手法
    全詞以比興象征手法抒寫情懷。上片借物起興,以江南暮春的衰殘景象象征南宋微弱的抗金形勢,借美人之傷春、惜春、留春、怨春,表達對抗金復國的滿懷熱望和深沉惋惜;下片托古喻今,用漢武帝時陳皇后的宮闈舊事比興,以美人之失寵、見妒、閑愁、苦思,暗示自己南渡以來,長期遭受朝廷冷落、排擠、猜忌的際遇,抒發(fā)華年虛擲、抱負成空的苦悶激憤。全詞抒情委婉沉郁。
    本篇比興手法的運用不拘限于個別語句或局部的喻譬,而是通貫全篇,在總體上具有象征意義。如全詞前后三次寫及的殘春景象,無疑是南宋局勢風雨飄搖的象征;而詞中美人之失寵見妒、傷春懷怨,則顯然是作者遭際、心境的比況。整首詞的外在形象與深層寓意若即若離,寄托深遠。
    本詞“肝腸似火,色貌如花”,寓豪放于婉約之中,風格剛柔相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