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突破兩類含義型

字號:

理解含義型文段閱讀,一般是要求應試者對文段所涵蓋的細節(jié)問題,或者是對文段中的短語、句子進行理解分析,以考查考生對細節(jié)的理解能力。在此,我們將理解含義型文段歸為兩大類供廣大考生參考學習。
    一、理解短語、句子的含義
    理解短語、句子的含義,主要是指為解決閱讀過程中的語言困難而弄懂詞語在文章中的特定含義。這種題型要求重新解釋命題人從短文中挑出的短語或句子,這些短語或句子一般集中為文中所出現(xiàn)的重點名詞、動詞、代詞及關鍵短語,往往具有一定的引申義。
    此類型的提問方式一般為,“這段文字中的……指代的是”、“對文中劃線句子理解正確的是”、“根據這段文字,……主要指”、“對……理解正確的是”等等。
    例題1.(2008年中央第9題)
    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的現(xiàn)狀,使得對中國銀行業(yè)投入巨資的西方銀行在信用卡業(yè)務上仍是投資,沒有盈利。不過,外資銀行對中國信用卡市場并沒有失掉信心。雖然中國的消費者沒有透支消費的習慣,而這個“硬幣”的另一面是中國居民的個人負債率很低,中國內地的個人消費信用市場才剛剛開始發(fā)展,這對外資銀行是極具吸引力的。
    這段文字中的“硬幣”指代的是(  )。
    A.中國銀行業(yè) B.中國消費信貸市場
    C.中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 D.中國居民的經濟狀況
    【解析】本題要求理解單個詞語的含義。根據就近原則,“硬幣”指代其前文的“中國的消費者沒有透支消費的習慣”,即中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這里講述的是此消費習慣有其不利的一面——透支少會減少信貸收入,亦有其有利的一面——反映了個人負債率低。故選C。
    例題2.(2008年中央第13題)
    費孝通在反思一生學術研究時,提出“文化自覺論”。他說:“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fā)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huán)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BR>    根據這段文字,“文化自覺”的主要作用是(  )。
    A.使文化的發(fā)展方向更為可控
    B.使人們能更加適應不斷發(fā)展的文化
    C.使人們更深刻地了解文化的來源和特點
    D.使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和轉變更為容易
    【解析】“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自主地位”,此即其“主要作用”,這里強調的是文化適應環(huán)境,而非B項的“人們更加適應不斷發(fā)展的文化”;C項可輕易排除,這不是“主要”作用;D項是迷惑選項,文段并沒有講述不同文化間的融合與轉變,應排除;只有A項指出了文化發(fā)展方向的自主性、可控性。故選A。
    二、理解文段細節(jié)
    理解文段細節(jié)相對來講其范圍涵蓋比較廣泛,涉及題目的各個方面和考試大收集細節(jié),通過文段的論述,要求考生選出對文段理解正確的選項,選項有時就是對文段主旨、中心內容的概述,四個選項講述的也許是題干論述的四個細節(jié),所以要求應試者有較強的信息捕捉能力。
    細節(jié)型試題的提問方式一般為,“與這段文字文意(不)相符的一項是”、“下列各項,不能從文意中得出的是”、“對這段文字理解正確的是”、“根據這段話,以下理解有誤的一項是”等等。
    例題1.(2007年中央第15題)
    調查顯示,新聞記者的職業(yè)和網絡關系密切,但只占上網人數(shù)的1.8%;與大量青少年學生網民(占總數(shù)的19.3%)相比,教師和黨政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的領導干部上網太少(分別占網民總數(shù)的5%和3.4%);與月收入500元以下和500~1 000元的人群(分別占網民總數(shù)的21%和29%)相比,收入較高的人們的上網比例并沒有很大提高;從事商貿活動的人員上網人數(shù)只占總數(shù)的5.8%。
    與這段文字文意相符的是(  )。
    A.職業(yè)與上網沒有直接關系
    B.網絡成為現(xiàn)代人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
    C.電子商務沒有在中國獲得真正的發(fā)展
    D.收入越高,上網人數(shù)的比例越高
    【解析】本題屬于理解文章細節(jié)的試題,要求找出與題干意思相符的一項。短文從職業(yè)、收入等方面對不同人群的上網情況做了一個比較,可見職業(yè)、收入都與上網沒有直接聯(lián)系。B、C兩項內容與題干無直接關系,D項表述錯誤,均可排除。故選A。
    例題2.(2007年浙江省第26題)
    邊沁認為,動機和意圖作為行為過程中的兩個因素,其道德價值要通過行為結果表現(xiàn)出來。動機并非毫無作用,有動機才有意圖,有意圖才能發(fā)生行為,有行為才會產生結果,但動機和意圖的好壞不取決于主觀的道德動機,而是要看它們帶來的行為結果。
    對這段文字理解正確的是(  )。
    A.人的道德品質可以從行為上來判斷
    B.動機和意圖具有獨立的道德價值
    C.動機和意圖的好壞依行為結果的好壞而定
    D.動機和意圖的依據不存在于客觀效果中,而存在于主觀領域
    【解析】題干描述的乃邊沁的觀點,由第二句可知動機和意圖相互依存,而不是互相獨立,由此可排除B項;而A項在文段中并沒有提及,也應排除;由“動機和意圖的好壞不取決于主觀的道德動機,而是要看它們帶來的行為結果”可知,動機和意圖的好壞是依行為結果的好壞而定,C項表達是正確的;而D項“動機和意圖的依據”在文中并未提及。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