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
高學歷青年,由于其所受教育程度較高,對生活的認知有別于其他青年群體。在婚戀及生育觀上,其價值取向也呈現(xiàn)出自身的特點,越來越成為社會婚戀生態(tài)中引人注目的景觀。但是,目前高學歷青年這個特殊群體的婚戀狀況,尚未引起研究界足夠的重視。這不能不說是青年婚戀問題研究上的一個缺憾。進行深入廣泛的高學歷青年婚戀及生育觀的調查研究,不僅對于高學歷青年群體的婚育問題具有直接的現(xiàn)實的意義,而且對于國家有關部門相關政策的制定,對于計劃生育國策和優(yōu)生優(yōu)育政策的研究與實施,也將提供新鮮的可靠的依據。從優(yōu)生優(yōu)育的角度來看,高學歷青年的婚戀及生育,對中國將來的人口質量的影響十分直接。同時,由于這一群體中有相當比例的知識女性,她們將代表中國女性的未來。因而,研究她們的婚戀及生育觀,對于預測中國女性未來婚戀發(fā)展走向,也具有特殊的意義。
材料2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高學歷青年婚嫁的動機與前幾年相比較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大部分青年不再愿意過“快樂單身漢”的生活,88%的人愿意結婚。認為“婚姻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位置”的占42%,認為“重要”的占54%,認為“結婚非常好”的占31%,認為“與單身或獨身相比還是結婚好”的占38%。即使不愿意結婚的人中,其原因,也主要是沒有意中人,而不是根本就不想結婚。這部分人占70%。由此可見,在高學歷青年中,渴望結婚的人數(shù)日益增多。結婚的目的也由以經濟條件為主的功利型向情感聯(lián)系型回歸,有59%的青年結婚的目的是為了感情聯(lián)系,看重生理吸引和經濟因素的均占10%,看重生育的占9.7%,希望婚姻浪漫的占8%,希望離開父母小兩口獨立生活的占3.3%。這組數(shù)據說明,傳統(tǒng)的以家庭為本的婚姻觀讓位于以個人感情幸福美滿為本的獨立自主婚姻觀,情感的滿足成為婚姻的第一要素。而對于晚婚,他們顯得尷尬和無奈。他們希望結婚的年齡在22-25歲之間,但80%的人卻在25-30歲結婚,晚婚的原因除了無合適對象外,主要是本人還處在學習階段。按照教育部關于在校生不允許結婚的規(guī)定,他們在結婚和學習之間只好無奈地選擇了后者。當問及對晚婚所持的態(tài)度時,32%的高學歷青年認為晚婚“不好”,26%的認為“好”,42%的認為“說不清”??傊砘榻o高學歷青年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對女博士研究生、女碩士研究生的婚姻影響更大。她們即使在校勉強結婚卻又無法生育,晚婚又晚育給她們的身心帶來了比較沉重的心理和實際的負擔。學習影響了她們擇偶,學習又影響了她們的正常生育,她們的婚姻狀況不僅成為她們個人的精神負擔,而且也會使他們的家長和社會擔憂。高學歷青年的婚戀問題已不單單是她們的“個人問題”而是應當引起人們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
在擇偶方面,高學歷青年與其他青年的標準也大相徑庭。其他青年擇偶方面主要考慮的因素是對方的經濟狀況與人品,而高學歷青年則更看重對方的人品與職業(yè)。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40.6%的人看重這一點,有31.4%的人看重外貌與人品,看重外貌與人品外加風趣與幽默的為22.1%,要求學歷相當?shù)恼?.6%,而看重金錢與人品或外貌與金錢的,分別僅占1.5%和1.8%。金錢在擇偶條件中顯然不居主要地位。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甚至對金錢完全抱無所謂的態(tài)度。高學歷青年具有較高的擇偶自主權。他們雙方有59.7%是在學校認識的。初婚主要由自己決定的占58%,父母包辦的僅占2%。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初婚前,有46.8%的人從未談過戀愛,42%的人談過1次,談過2次以上的占10.6%。他們大多數(shù)戀愛時間較長,3年以上的占55.3%。初婚年齡為25-30歲的占80%以上。較之于其他青年群體,高學歷青年的擇偶過程更加文明、平等、自由。究其原因:經濟比較獨立,具有較高的鑒別能力,心理和生理也更加成熟。相對而言,他們的成婚率較高,婚姻較為穩(wěn)定,有過離婚念頭的占15%,沒有的占77.5%,說不清的占7.5%,而實際離婚率僅為1.3%,明顯低于其他青年群體的比例。
在婚姻觀方面,高學歷青年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浪漫與隨意。相反地,他們在婚戀問題上還是比較嚴肅謹慎的。在對待試婚問題上,持反對態(tài)度的占38.4%,持贊同態(tài)度的占8.2%,持無所謂態(tài)度的占53.4%。42.1%的人認為現(xiàn)在同居現(xiàn)象已相當普遍,認為同居者的動機是雙方情投意合的占31.6%,是為了滿足生理需要的占21.5%,是追求新潮的占5.1%,說不清的占41.8%。對婚外戀的態(tài)度,反對的占76.6%,表示理解的占19.1%,贊同的為0,不理解的占4.3%。這和前些年的“學歷越高,越能理解和贊同婚外戀”的情況完全不同。有93.3%的人認為婚外戀肯定會對婚姻產生負面影響,認為一旦自己的生活中出現(xiàn)第三者離婚便在所難免的占85.1%。以上數(shù)據表明,高學歷青年具有較強的道德意識,凡不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即使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也要抵制,在獨身和性觀念方面他們都抱有比較寬容的態(tài)度。對于“獨身是個人行為”、“獨身而不禁欲”、“婚前性行為”、“只要雙方相愛就可以發(fā)生性行為”等,絕大多數(shù)都表示可以贊同。
自從2001年高考取消“未婚,年齡一般不超過25周歲”的規(guī)定后,報考普通高校者年齡不限、婚否不限,隨著一系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政策的出臺和高考條件的放寬,媒體上關于在校大學生能否結婚的爭論不斷出現(xiàn),由此又派生出一個問題:女大學生、女研究生在學習期間是否可以結婚和生育。這些中國女性未來的代表,她們的生育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調查中發(fā)現(xiàn),93%的人不愿意成為不生育族,生育的目的選擇較多的依次是“組成完整的家庭”、“帶來快樂與愛”、“取悅父母”、“維系夫妻關系”、“傳宗接代”等,目前拒絕生育的主要原因依次是“牽扯精力”(占25.4%)、“影響工作和學習”(占16.7%)、“經濟能力有限”(占18.6%)、“影響二人感情世界”(占13.6%)等。她們大多認為生育的年齡25-30歲佳。這組數(shù)據說明高學歷青年生育的目的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的觀念,符合現(xiàn)代婚姻的模式:愛情—經濟—生育,他們拒絕生育并不是不想要孩子,而是因為學習和工作的壓力以及有關規(guī)定的限制,迫使他們不得不暫時放棄生育的權利。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一種新的生育動向:79.5%的人認為一對夫婦有兩個孩子較為合適,如果國家政策不允許生二胎,有近4成的人考慮到國外去生育。他們相信他們的孩子智商肯定高于自己(占63.3%),對孩子的高學歷的期望值依次是博士(占45.5%)、碩士(占31.8%)、博士后(占15.8%)、大學(占6.8%)。這一動向否定了前幾年在高學歷青年中流行“丁克(不生育族)家庭”的說法,而且對國家現(xiàn)行的計劃生育政策提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新問題。
材料3
1990年國家教委(現(xiàn)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中明確規(guī)定在校大學生不允許談戀愛??墒菍嶋H上大學校園卻是一塊滋生愛情的肥沃的、理想的土壤。大學校園里集中了情竇初開、充滿激情、充滿幻想的少男少女,是愛情產生的高發(fā)地帶。雖然各學校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疏堵,但這絲毫也沒有影響在風光旖旎的大學校園里照樣上演著的一幕幕愛情故事。大學生到底該不該談戀愛?大學生有沒有愛的權利?關于這一類問題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2001年高考政策的放寬,取消了“未婚,年齡一般不超過25周歲”的限制,這是我國教育制度的一個轉變,向著終身教育邁進了一步。但同時關于確立和維護大學生的戀愛、甚至結婚的權利的問題又重新開始爭論起來。這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必須做出明確回答,不能回避或含糊,而且不能拖延。一方認為,既然已婚者都可以上大學,根據我國的民法、婚姻法的有關規(guī)定,在校大學生不僅應該有情愛、性愛的權利,而且應該有結婚的權利,應該賦予大學生以婚姻自由權;另一方認為,允許已婚者到高校學習,是讓人人都有一個更新知識、增長智慧的機會,與允許高校在校生結婚不可同日而語,凡是在校生,包括已婚者都應按照教育部和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仍要遵守“大學生守則”。我們認為,這兩種觀點似乎都有些偏頗,教育部門既然在大的方面都有所改變,為什么就不能根據實際情況修改現(xiàn)行的管理規(guī)定?是否可以根據學校的性質、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出既符合法律又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規(guī)定?是否可以將規(guī)定制定得靈活一些,留有可以變通的余地?是否可以將《高校管理規(guī)定》中的“擅自結婚的作退學處理”改為“在校生一般不提倡結婚,凡結婚者可向校方提出申請,由校方根據本人的具體情況而定”?我們認為,這樣的修改可能會既有利于學校的管理,又有利于學生具體問題的解決,也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學生完成學業(yè)。
材料4
大學校園不允許戀愛與結婚,但從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對北京市高校大學生戀愛觀的調查中看到,近6成的大學生有過戀愛經歷,,已發(fā)生過“婚前性行為”的占14.1%,而且逐年呈上升趨勢。近年來,大學生在校外租房同居的現(xiàn)象越來越多,占28%。他們要把自己的愛情付諸實踐,用他們的話說,就是“誓將愛情進行到底”。大學生戀愛以及婚前性行為是教育部門所不允許的??墒牵@時的大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已成熟,性的要求也自然而然地產生。在大學生那里,生理、心理需要和性道德之間又存在著巨大的心理分裂,就是說,“不允許”和“實際存在”之間有著很大的矛盾。大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只能偷偷地釋放和宣泄著他們的情感需要??上攵?,他們在戀愛過程中的心態(tài)是何等的復雜。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心理浮躁,情緒不穩(wěn),盲聽盲從,求神拜佛,人格分裂,性壓抑或性變態(tài),甚至導致犯罪。同時,他們的性保健意識相對薄弱,影響了他們身體的健康。正如許多女大學生所說,現(xiàn)在與家長沒時間也難有共同語言交流,而學校輔導員根本不管這些課堂背后的“女孩心事”,科學可信的心理咨詢業(yè)務又極少。面對大學生目前實際存在著的不正常的婚戀現(xiàn)象,也曾有人提出過一些具體的辦法來,諸如“設立校方監(jiān)督熱線”,“殺一儆百”,在學?!百徶冒踩装l(fā)放機”等。所有這些都向我們的教育部門,向社會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如何解決學校規(guī)定和國家有關法律之間的矛盾?如何建立符合現(xiàn)代教育體系的大學生婚戀守則?如何對大學生的心理、生活、學習進行積極引導?是維護教育部門和學校的規(guī)定而壓制大學生的情感需求還是滿足這種情感需求而修改規(guī)定?
材料5
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女青年希望結婚的年齡好是在20-25歲之間的占7成,愿意結婚的占83%,當問及晚婚原因時,36%的人是因為本人正在學習。女研究生不愿獨身的占99.8%。認為初婚的年齡好是在25-30歲之間的占80%。以上數(shù)據顯示:高學歷青年十分向往婚姻生活,尤其是女研究生更加想結婚,但因正在學習而不能結婚。一些已婚的卻不能過正常的家庭生活,這些就是目前我國高學歷女青年婚姻的真實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令人擔憂:(1)未婚女青年學習期過長,年齡偏大,擇偶范圍相對過窄。原來人們總以為高學歷女青年因條件要求高而不好擇偶,然而實際的情況卻是:她們的學習負擔重無暇顧及自己的擇偶問題;再加上校方不允許談情說愛,在校期間不能擇偶,畢業(yè)后在年齡上已過了佳擇偶期,成為大齡女青年,迫使她們單身或獨身。(2)已婚女青年無法享受家庭生活,使婚姻出現(xiàn)危機,身心受到傷害。近幾年,大學校園里已婚研究生逐年增多,他們大都在28歲左右,讀研使他們破壞了原來溫馨家庭這個有機體,隨之而來的是自己對家庭的責任義務感和強烈求知欲的劇烈的矛盾沖突,還要忍受情感世界的孤獨,女研究生更是如此。她們比男研究生承受著更多的感情方面的煎熬,她們放棄了一般女性喝咖啡和聊天的樂趣,與孤獨為伴,在“要家庭”還是“要事業(yè)”之間她們無奈地選擇了后者。因此,如何滿足她們的心理需求和感情需要,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她們是中國女性未來的代表,她們的婚戀行為也預示著未來中國社會婚姻家庭的發(fā)展趨勢。感情、家庭與學業(yè)果真是不可兼得嗎?為了學業(yè)一定要犧牲個人的感情和家庭的幸福嗎?難道我們全社會真的就沒有辦法來幫助她們解決這些矛盾、使她們在這兩個方面都是成功者嗎?
材料6
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高學歷青年的生育觀與前幾年有所不同,93%的人不愿意成為不生育族。他們不僅要生,而且要多生,希望生二胎的占79.5%。國策不允許,有37.9%的人選擇到國外去生育二胎。認為晚婚晚育不好的占32%。認為好的占26%,說不清的占42%。認為孩子比自己智商高的占63.3%,認為與自己相同的占20%,認為不如自己的占16.7%?!岸】思彝ァ敝饾u減少,愿意要孩子的人增多,希望要二胎的人數(shù)增多,這是近年來高學歷青年在生育方面為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與女研究生求學產生巨大的矛盾,已婚女研究生們發(fā)出這樣的質問:我們已經晚婚了,為什么還要我們晚育?“在校期間為什么不能生育?”,“讀書期間不能生育的規(guī)定是不人道的。生育與學習不應該這樣對立,實際上,大家都對讀書和生育做了合理的安排,在校期間要孩子實在是迫不得已,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放棄一樣,實在是不公平、不人道?!倍鄶?shù)高?!堆芯可鷮W籍管理規(guī)定》中都有這樣的條文:已婚研究生提倡晚育。除戶口與工作關系在原單位的定向和委培女生外,其他女生在校期間不得生育,學校不給生育指標;凡懷孕三個月以上堅持生育者作退學處理……新生入學時已懷孕并堅持生育者,取消錄取資格。一方堅持要生育,一方則不允許,矛盾十分尖銳。從優(yōu)生的角度講,婦女佳生育期通常在20-27歲之間,女性從27歲開始生殖力就明顯下降,而男性則是從35歲開始,27歲以下女性在月經周期內任一天懷孕的幾率是35歲以上者的2倍。如果過于晚育勢必會影響孩子的健康。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女生本來就比男生成熟得要早,而她們渴望異性的情感要比男性強烈得多。如何處理這對矛盾,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女研究生是未來女性的代表,她們過于晚育直接影響我國未來人口的質量,甚至對于社會的發(fā)展都是一種損失。同時,對于到國外生育二胎者,有關部門如何應對,這不得不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材料7
高學歷青年的婚戀問題,特別是高學歷女青年的婚戀及生育問題,是一個應當引起廣泛關注的問題,國家政府有關部門、學校乃至全社會都應當給予這個群體以真誠的關懷和幫助。這方面的問題不是某些人的個別問題,而是帶有一定普遍性的社會問題;不是某些人的思想問題或生活作風問題,而是我們的社會機制和某些規(guī)定存在著問題;不是某些人的生活觀念過于“超前”,而是我們許多人的生活觀念過于滯后以及反映這種觀念的機制相對滯后。因此,正確對待高學歷青年的婚戀問題首先必須轉變觀念,從思想上和行動上真正予以重視。我們建議有關部門專門就這一問題進行專門的研究,作為實際行動的第一步,尤其對高學歷青年比較集中的高校、研究所等單位進行認真的調研,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給予足夠的重視。千萬不要認為這只是個人生活問題,提不到工作日程上來。從某一個單位看可能涉及的人不是很多,對全局影響不大,但作為一個群體,這個問題就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了。如果解決得不好,就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對本部門本單位的工作也會造成一定的后果。
材料8
高校關于學生管理的各項規(guī)定,特別是關于大學生婚戀問題的規(guī)定應當根據國家有關法律重新審定。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應當以法律為終根據,以培養(yǎng)“四有”新人為取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使有關管理的規(guī)定更加合法、合理、合情。關于大學生婚戀問題的某些規(guī)定,常與此有所背離。因此,在許多情況下,雖有規(guī)定但形同虛設,無人理會,如“大學生不準談戀愛”僅這一條就于法無據,于理不通,于情不合。因此,自然地也就理所當然地遭到大學生們的藐視,學校管理部門對此也無可奈何。學校及高學歷青年集中的單位是培養(yǎng)人的場所,一切目標都應與此目標相適應。與此目標無關的規(guī)定都應重新審查是否必要。有些出于“好意”的規(guī)定可改為“提倡”或“希望”。與其規(guī)定不準談戀愛,不如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在學校開設性教育、性道德等課程或戀愛心理咨詢站,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和實際的問題。我們建議,高等學校在逐步實施了終生教育的同時,實行真正的、徹底的名副其實的學分制,而不必拘泥于幾年制。修滿學分即可畢業(yè),可提前;何時修滿何時畢業(yè),可推遲。學生如因結婚或生育而影響取得學分,就推遲畢業(yè),而不必除名、退學。這樣一來既可以使學校的規(guī)定與國家的法律相銜接,又不至于與青年人的心理生理發(fā)展相左,影響他們的身心發(fā)展。
材料9
高學歷青年本人應當正確處理婚戀與學業(yè)(事業(yè))的關系,努力使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學校和社會也應為這一群體處理婚戀與學業(yè)(事業(yè))的關系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為了學業(yè)(事業(yè))而犧牲愛情的,有;但不宜提倡這種犧牲,也沒有必要做出這種犧牲,并不是為了學業(yè)(事業(yè))就一定要犧牲愛情。相反地,婚戀問題解決好了,也可以成為推動學業(yè)(事業(yè))的一種動力,至少不會因為感情上的苦惱而影響學業(yè),至少也是解決了一個“后顧之憂”。學校和社會在幫助高學歷青年解決婚戀問題上并不是無所作為的,學校、社會可以多組織一些各種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使青年在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增進了解建立感情,可以為高學歷青年異性接觸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和氛圍,因為高學歷青年一般地對于婚姻介紹所是不太容易接受的(許多人是因為不好意思,也有人認為有失身份)。
答題要求
一、請你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內容。層次要清晰,內容要全面。字數(shù)400字。分數(shù)30分。
二、請你以教育主管部門工作人員的身份,就高學歷青年婚戀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字數(shù)400字。分數(shù)30分。
三、請你以“婚姻和社會”為主題,寫一篇議論文章,字數(shù)1000字。要求主題明確,結構完整,邏輯清晰。分數(shù)40分。
高學歷青年,由于其所受教育程度較高,對生活的認知有別于其他青年群體。在婚戀及生育觀上,其價值取向也呈現(xiàn)出自身的特點,越來越成為社會婚戀生態(tài)中引人注目的景觀。但是,目前高學歷青年這個特殊群體的婚戀狀況,尚未引起研究界足夠的重視。這不能不說是青年婚戀問題研究上的一個缺憾。進行深入廣泛的高學歷青年婚戀及生育觀的調查研究,不僅對于高學歷青年群體的婚育問題具有直接的現(xiàn)實的意義,而且對于國家有關部門相關政策的制定,對于計劃生育國策和優(yōu)生優(yōu)育政策的研究與實施,也將提供新鮮的可靠的依據。從優(yōu)生優(yōu)育的角度來看,高學歷青年的婚戀及生育,對中國將來的人口質量的影響十分直接。同時,由于這一群體中有相當比例的知識女性,她們將代表中國女性的未來。因而,研究她們的婚戀及生育觀,對于預測中國女性未來婚戀發(fā)展走向,也具有特殊的意義。
材料2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高學歷青年婚嫁的動機與前幾年相比較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大部分青年不再愿意過“快樂單身漢”的生活,88%的人愿意結婚。認為“婚姻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位置”的占42%,認為“重要”的占54%,認為“結婚非常好”的占31%,認為“與單身或獨身相比還是結婚好”的占38%。即使不愿意結婚的人中,其原因,也主要是沒有意中人,而不是根本就不想結婚。這部分人占70%。由此可見,在高學歷青年中,渴望結婚的人數(shù)日益增多。結婚的目的也由以經濟條件為主的功利型向情感聯(lián)系型回歸,有59%的青年結婚的目的是為了感情聯(lián)系,看重生理吸引和經濟因素的均占10%,看重生育的占9.7%,希望婚姻浪漫的占8%,希望離開父母小兩口獨立生活的占3.3%。這組數(shù)據說明,傳統(tǒng)的以家庭為本的婚姻觀讓位于以個人感情幸福美滿為本的獨立自主婚姻觀,情感的滿足成為婚姻的第一要素。而對于晚婚,他們顯得尷尬和無奈。他們希望結婚的年齡在22-25歲之間,但80%的人卻在25-30歲結婚,晚婚的原因除了無合適對象外,主要是本人還處在學習階段。按照教育部關于在校生不允許結婚的規(guī)定,他們在結婚和學習之間只好無奈地選擇了后者。當問及對晚婚所持的態(tài)度時,32%的高學歷青年認為晚婚“不好”,26%的認為“好”,42%的認為“說不清”??傊砘榻o高學歷青年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對女博士研究生、女碩士研究生的婚姻影響更大。她們即使在校勉強結婚卻又無法生育,晚婚又晚育給她們的身心帶來了比較沉重的心理和實際的負擔。學習影響了她們擇偶,學習又影響了她們的正常生育,她們的婚姻狀況不僅成為她們個人的精神負擔,而且也會使他們的家長和社會擔憂。高學歷青年的婚戀問題已不單單是她們的“個人問題”而是應當引起人們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
在擇偶方面,高學歷青年與其他青年的標準也大相徑庭。其他青年擇偶方面主要考慮的因素是對方的經濟狀況與人品,而高學歷青年則更看重對方的人品與職業(yè)。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40.6%的人看重這一點,有31.4%的人看重外貌與人品,看重外貌與人品外加風趣與幽默的為22.1%,要求學歷相當?shù)恼?.6%,而看重金錢與人品或外貌與金錢的,分別僅占1.5%和1.8%。金錢在擇偶條件中顯然不居主要地位。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甚至對金錢完全抱無所謂的態(tài)度。高學歷青年具有較高的擇偶自主權。他們雙方有59.7%是在學校認識的。初婚主要由自己決定的占58%,父母包辦的僅占2%。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初婚前,有46.8%的人從未談過戀愛,42%的人談過1次,談過2次以上的占10.6%。他們大多數(shù)戀愛時間較長,3年以上的占55.3%。初婚年齡為25-30歲的占80%以上。較之于其他青年群體,高學歷青年的擇偶過程更加文明、平等、自由。究其原因:經濟比較獨立,具有較高的鑒別能力,心理和生理也更加成熟。相對而言,他們的成婚率較高,婚姻較為穩(wěn)定,有過離婚念頭的占15%,沒有的占77.5%,說不清的占7.5%,而實際離婚率僅為1.3%,明顯低于其他青年群體的比例。
在婚姻觀方面,高學歷青年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浪漫與隨意。相反地,他們在婚戀問題上還是比較嚴肅謹慎的。在對待試婚問題上,持反對態(tài)度的占38.4%,持贊同態(tài)度的占8.2%,持無所謂態(tài)度的占53.4%。42.1%的人認為現(xiàn)在同居現(xiàn)象已相當普遍,認為同居者的動機是雙方情投意合的占31.6%,是為了滿足生理需要的占21.5%,是追求新潮的占5.1%,說不清的占41.8%。對婚外戀的態(tài)度,反對的占76.6%,表示理解的占19.1%,贊同的為0,不理解的占4.3%。這和前些年的“學歷越高,越能理解和贊同婚外戀”的情況完全不同。有93.3%的人認為婚外戀肯定會對婚姻產生負面影響,認為一旦自己的生活中出現(xiàn)第三者離婚便在所難免的占85.1%。以上數(shù)據表明,高學歷青年具有較強的道德意識,凡不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即使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也要抵制,在獨身和性觀念方面他們都抱有比較寬容的態(tài)度。對于“獨身是個人行為”、“獨身而不禁欲”、“婚前性行為”、“只要雙方相愛就可以發(fā)生性行為”等,絕大多數(shù)都表示可以贊同。
自從2001年高考取消“未婚,年齡一般不超過25周歲”的規(guī)定后,報考普通高校者年齡不限、婚否不限,隨著一系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政策的出臺和高考條件的放寬,媒體上關于在校大學生能否結婚的爭論不斷出現(xiàn),由此又派生出一個問題:女大學生、女研究生在學習期間是否可以結婚和生育。這些中國女性未來的代表,她們的生育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調查中發(fā)現(xiàn),93%的人不愿意成為不生育族,生育的目的選擇較多的依次是“組成完整的家庭”、“帶來快樂與愛”、“取悅父母”、“維系夫妻關系”、“傳宗接代”等,目前拒絕生育的主要原因依次是“牽扯精力”(占25.4%)、“影響工作和學習”(占16.7%)、“經濟能力有限”(占18.6%)、“影響二人感情世界”(占13.6%)等。她們大多認為生育的年齡25-30歲佳。這組數(shù)據說明高學歷青年生育的目的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的觀念,符合現(xiàn)代婚姻的模式:愛情—經濟—生育,他們拒絕生育并不是不想要孩子,而是因為學習和工作的壓力以及有關規(guī)定的限制,迫使他們不得不暫時放棄生育的權利。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一種新的生育動向:79.5%的人認為一對夫婦有兩個孩子較為合適,如果國家政策不允許生二胎,有近4成的人考慮到國外去生育。他們相信他們的孩子智商肯定高于自己(占63.3%),對孩子的高學歷的期望值依次是博士(占45.5%)、碩士(占31.8%)、博士后(占15.8%)、大學(占6.8%)。這一動向否定了前幾年在高學歷青年中流行“丁克(不生育族)家庭”的說法,而且對國家現(xiàn)行的計劃生育政策提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新問題。
材料3
1990年國家教委(現(xiàn)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中明確規(guī)定在校大學生不允許談戀愛??墒菍嶋H上大學校園卻是一塊滋生愛情的肥沃的、理想的土壤。大學校園里集中了情竇初開、充滿激情、充滿幻想的少男少女,是愛情產生的高發(fā)地帶。雖然各學校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疏堵,但這絲毫也沒有影響在風光旖旎的大學校園里照樣上演著的一幕幕愛情故事。大學生到底該不該談戀愛?大學生有沒有愛的權利?關于這一類問題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2001年高考政策的放寬,取消了“未婚,年齡一般不超過25周歲”的限制,這是我國教育制度的一個轉變,向著終身教育邁進了一步。但同時關于確立和維護大學生的戀愛、甚至結婚的權利的問題又重新開始爭論起來。這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必須做出明確回答,不能回避或含糊,而且不能拖延。一方認為,既然已婚者都可以上大學,根據我國的民法、婚姻法的有關規(guī)定,在校大學生不僅應該有情愛、性愛的權利,而且應該有結婚的權利,應該賦予大學生以婚姻自由權;另一方認為,允許已婚者到高校學習,是讓人人都有一個更新知識、增長智慧的機會,與允許高校在校生結婚不可同日而語,凡是在校生,包括已婚者都應按照教育部和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仍要遵守“大學生守則”。我們認為,這兩種觀點似乎都有些偏頗,教育部門既然在大的方面都有所改變,為什么就不能根據實際情況修改現(xiàn)行的管理規(guī)定?是否可以根據學校的性質、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出既符合法律又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規(guī)定?是否可以將規(guī)定制定得靈活一些,留有可以變通的余地?是否可以將《高校管理規(guī)定》中的“擅自結婚的作退學處理”改為“在校生一般不提倡結婚,凡結婚者可向校方提出申請,由校方根據本人的具體情況而定”?我們認為,這樣的修改可能會既有利于學校的管理,又有利于學生具體問題的解決,也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學生完成學業(yè)。
材料4
大學校園不允許戀愛與結婚,但從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對北京市高校大學生戀愛觀的調查中看到,近6成的大學生有過戀愛經歷,,已發(fā)生過“婚前性行為”的占14.1%,而且逐年呈上升趨勢。近年來,大學生在校外租房同居的現(xiàn)象越來越多,占28%。他們要把自己的愛情付諸實踐,用他們的話說,就是“誓將愛情進行到底”。大學生戀愛以及婚前性行為是教育部門所不允許的??墒牵@時的大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已成熟,性的要求也自然而然地產生。在大學生那里,生理、心理需要和性道德之間又存在著巨大的心理分裂,就是說,“不允許”和“實際存在”之間有著很大的矛盾。大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只能偷偷地釋放和宣泄著他們的情感需要??上攵?,他們在戀愛過程中的心態(tài)是何等的復雜。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心理浮躁,情緒不穩(wěn),盲聽盲從,求神拜佛,人格分裂,性壓抑或性變態(tài),甚至導致犯罪。同時,他們的性保健意識相對薄弱,影響了他們身體的健康。正如許多女大學生所說,現(xiàn)在與家長沒時間也難有共同語言交流,而學校輔導員根本不管這些課堂背后的“女孩心事”,科學可信的心理咨詢業(yè)務又極少。面對大學生目前實際存在著的不正常的婚戀現(xiàn)象,也曾有人提出過一些具體的辦法來,諸如“設立校方監(jiān)督熱線”,“殺一儆百”,在學?!百徶冒踩装l(fā)放機”等。所有這些都向我們的教育部門,向社會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如何解決學校規(guī)定和國家有關法律之間的矛盾?如何建立符合現(xiàn)代教育體系的大學生婚戀守則?如何對大學生的心理、生活、學習進行積極引導?是維護教育部門和學校的規(guī)定而壓制大學生的情感需求還是滿足這種情感需求而修改規(guī)定?
材料5
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女青年希望結婚的年齡好是在20-25歲之間的占7成,愿意結婚的占83%,當問及晚婚原因時,36%的人是因為本人正在學習。女研究生不愿獨身的占99.8%。認為初婚的年齡好是在25-30歲之間的占80%。以上數(shù)據顯示:高學歷青年十分向往婚姻生活,尤其是女研究生更加想結婚,但因正在學習而不能結婚。一些已婚的卻不能過正常的家庭生活,這些就是目前我國高學歷女青年婚姻的真實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令人擔憂:(1)未婚女青年學習期過長,年齡偏大,擇偶范圍相對過窄。原來人們總以為高學歷女青年因條件要求高而不好擇偶,然而實際的情況卻是:她們的學習負擔重無暇顧及自己的擇偶問題;再加上校方不允許談情說愛,在校期間不能擇偶,畢業(yè)后在年齡上已過了佳擇偶期,成為大齡女青年,迫使她們單身或獨身。(2)已婚女青年無法享受家庭生活,使婚姻出現(xiàn)危機,身心受到傷害。近幾年,大學校園里已婚研究生逐年增多,他們大都在28歲左右,讀研使他們破壞了原來溫馨家庭這個有機體,隨之而來的是自己對家庭的責任義務感和強烈求知欲的劇烈的矛盾沖突,還要忍受情感世界的孤獨,女研究生更是如此。她們比男研究生承受著更多的感情方面的煎熬,她們放棄了一般女性喝咖啡和聊天的樂趣,與孤獨為伴,在“要家庭”還是“要事業(yè)”之間她們無奈地選擇了后者。因此,如何滿足她們的心理需求和感情需要,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她們是中國女性未來的代表,她們的婚戀行為也預示著未來中國社會婚姻家庭的發(fā)展趨勢。感情、家庭與學業(yè)果真是不可兼得嗎?為了學業(yè)一定要犧牲個人的感情和家庭的幸福嗎?難道我們全社會真的就沒有辦法來幫助她們解決這些矛盾、使她們在這兩個方面都是成功者嗎?
材料6
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高學歷青年的生育觀與前幾年有所不同,93%的人不愿意成為不生育族。他們不僅要生,而且要多生,希望生二胎的占79.5%。國策不允許,有37.9%的人選擇到國外去生育二胎。認為晚婚晚育不好的占32%。認為好的占26%,說不清的占42%。認為孩子比自己智商高的占63.3%,認為與自己相同的占20%,認為不如自己的占16.7%?!岸】思彝ァ敝饾u減少,愿意要孩子的人增多,希望要二胎的人數(shù)增多,這是近年來高學歷青年在生育方面為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與女研究生求學產生巨大的矛盾,已婚女研究生們發(fā)出這樣的質問:我們已經晚婚了,為什么還要我們晚育?“在校期間為什么不能生育?”,“讀書期間不能生育的規(guī)定是不人道的。生育與學習不應該這樣對立,實際上,大家都對讀書和生育做了合理的安排,在校期間要孩子實在是迫不得已,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放棄一樣,實在是不公平、不人道?!倍鄶?shù)高?!堆芯可鷮W籍管理規(guī)定》中都有這樣的條文:已婚研究生提倡晚育。除戶口與工作關系在原單位的定向和委培女生外,其他女生在校期間不得生育,學校不給生育指標;凡懷孕三個月以上堅持生育者作退學處理……新生入學時已懷孕并堅持生育者,取消錄取資格。一方堅持要生育,一方則不允許,矛盾十分尖銳。從優(yōu)生的角度講,婦女佳生育期通常在20-27歲之間,女性從27歲開始生殖力就明顯下降,而男性則是從35歲開始,27歲以下女性在月經周期內任一天懷孕的幾率是35歲以上者的2倍。如果過于晚育勢必會影響孩子的健康。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女生本來就比男生成熟得要早,而她們渴望異性的情感要比男性強烈得多。如何處理這對矛盾,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女研究生是未來女性的代表,她們過于晚育直接影響我國未來人口的質量,甚至對于社會的發(fā)展都是一種損失。同時,對于到國外生育二胎者,有關部門如何應對,這不得不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材料7
高學歷青年的婚戀問題,特別是高學歷女青年的婚戀及生育問題,是一個應當引起廣泛關注的問題,國家政府有關部門、學校乃至全社會都應當給予這個群體以真誠的關懷和幫助。這方面的問題不是某些人的個別問題,而是帶有一定普遍性的社會問題;不是某些人的思想問題或生活作風問題,而是我們的社會機制和某些規(guī)定存在著問題;不是某些人的生活觀念過于“超前”,而是我們許多人的生活觀念過于滯后以及反映這種觀念的機制相對滯后。因此,正確對待高學歷青年的婚戀問題首先必須轉變觀念,從思想上和行動上真正予以重視。我們建議有關部門專門就這一問題進行專門的研究,作為實際行動的第一步,尤其對高學歷青年比較集中的高校、研究所等單位進行認真的調研,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給予足夠的重視。千萬不要認為這只是個人生活問題,提不到工作日程上來。從某一個單位看可能涉及的人不是很多,對全局影響不大,但作為一個群體,這個問題就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了。如果解決得不好,就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對本部門本單位的工作也會造成一定的后果。
材料8
高校關于學生管理的各項規(guī)定,特別是關于大學生婚戀問題的規(guī)定應當根據國家有關法律重新審定。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應當以法律為終根據,以培養(yǎng)“四有”新人為取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使有關管理的規(guī)定更加合法、合理、合情。關于大學生婚戀問題的某些規(guī)定,常與此有所背離。因此,在許多情況下,雖有規(guī)定但形同虛設,無人理會,如“大學生不準談戀愛”僅這一條就于法無據,于理不通,于情不合。因此,自然地也就理所當然地遭到大學生們的藐視,學校管理部門對此也無可奈何。學校及高學歷青年集中的單位是培養(yǎng)人的場所,一切目標都應與此目標相適應。與此目標無關的規(guī)定都應重新審查是否必要。有些出于“好意”的規(guī)定可改為“提倡”或“希望”。與其規(guī)定不準談戀愛,不如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在學校開設性教育、性道德等課程或戀愛心理咨詢站,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和實際的問題。我們建議,高等學校在逐步實施了終生教育的同時,實行真正的、徹底的名副其實的學分制,而不必拘泥于幾年制。修滿學分即可畢業(yè),可提前;何時修滿何時畢業(yè),可推遲。學生如因結婚或生育而影響取得學分,就推遲畢業(yè),而不必除名、退學。這樣一來既可以使學校的規(guī)定與國家的法律相銜接,又不至于與青年人的心理生理發(fā)展相左,影響他們的身心發(fā)展。
材料9
高學歷青年本人應當正確處理婚戀與學業(yè)(事業(yè))的關系,努力使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學校和社會也應為這一群體處理婚戀與學業(yè)(事業(yè))的關系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為了學業(yè)(事業(yè))而犧牲愛情的,有;但不宜提倡這種犧牲,也沒有必要做出這種犧牲,并不是為了學業(yè)(事業(yè))就一定要犧牲愛情。相反地,婚戀問題解決好了,也可以成為推動學業(yè)(事業(yè))的一種動力,至少不會因為感情上的苦惱而影響學業(yè),至少也是解決了一個“后顧之憂”。學校和社會在幫助高學歷青年解決婚戀問題上并不是無所作為的,學校、社會可以多組織一些各種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使青年在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增進了解建立感情,可以為高學歷青年異性接觸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和氛圍,因為高學歷青年一般地對于婚姻介紹所是不太容易接受的(許多人是因為不好意思,也有人認為有失身份)。
答題要求
一、請你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內容。層次要清晰,內容要全面。字數(shù)400字。分數(shù)30分。
二、請你以教育主管部門工作人員的身份,就高學歷青年婚戀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字數(shù)400字。分數(shù)30分。
三、請你以“婚姻和社會”為主題,寫一篇議論文章,字數(shù)1000字。要求主題明確,結構完整,邏輯清晰。分數(shù)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