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些測試題,如果你沒有試卷,你可以做一下,看自已的水平。
11,“因所以發(fā)能,能必副其所?!保ㄍ醴蛑?,是說,根據(jù)客觀對象才得以發(fā)生主體認識,主體的認識必須符合客觀對象。)
(五)中國哲學的“知行觀”典型觀點列舉
1,“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日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保鬃?,是說,“行”是“學”的表現(xiàn)。)
2,“聽其言而觀其行?!保鬃?,是強調(diào)知行統(tǒng)一,學以致用。)
3,“只有兩件:理會,踐行”,“行為重?!保ㄖ祆?,認為知先于行,在認識上道理明了,就會指導人去行動;行重于知,理會的目的在于踐行,只是理會不去踐行,等于沒學。)
4,“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保ㄖ祆?,是說,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
5,“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則知尚淺。既親歷其域,則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保ㄖ祆?,是說,知而不行,則體會不深;見之于行,則認識更明,知行互相依賴,互相促進,不可偏廢。這是知行關(guān)系問題上的相互辯證法思想。)
6,“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陽明,是說知是行的來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認為知決定行。顛倒了知和行的關(guān)系,是唯心主義的知行觀。)
7,“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保ㄍ蹶柮?,認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這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8,“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為學,則知不行之不可以為窮理矣。”(王陽明,強調(diào)只有通過“行”才能掌握學問,才能窮理。這是合理的觀點。)
9,“由行而行則知,由知而知所行?!保ㄍ醴蛑瑥娬{(diào)知行統(tǒng)一。是唯物主義的知行觀。)
10,“行可兼知,行高于知?!保ㄍ醴蛑?,強調(diào)行對知的決定作用。是唯物主義的知行觀。)
11,“行而后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艱',烏有不行而能知者乎 ”(魏源,認為,人的認識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獲得的,行先知后。這是唯物主義的知行觀。)
12,“知難行易”,“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學之理則,以求得其真知,則行之決無所難。”(孫中山,在知行關(guān)系上認為,知是難的,行是易的,即知難行易。)
13,“行先知后”,“宇宙間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實,然后才發(fā)生言論,并不是先有言論,然后才發(fā)生事實”,“夫維新變法,國之大事也,多有不能前知者,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也。”(孫中山,認為,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從行中來的,能實行便能知,能知便能進步。)
14,“科學雖明,惟人類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知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較于知而后行為尤為也。且人類進步,皆韌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則,而不以科學之發(fā)明為之變易者也。”(孫中山,是說行先知后,行易知難。這是唯物主義的知行觀。)
(六)中,西哲學客觀唯心主義典型命題列舉
1,“道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母。”(老子)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萬物?!保ɡ献樱?BR> 3,“萬物皆是一理”,“有理則有氣”,“天者,理也”。(程頤)
4,“有是理,后生是氣”,“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
5,“世界是絕對觀念的異化”,“物質(zhì)世界是絕對精神的外化”,“絕對理念是萬事萬物的本源?!保ê诟駹枺?BR> 6,“理念世界”,“現(xiàn)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圖)
7,“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創(chuàng)造物?!?BR> 8,人為天命所主宰。
(七)中,西哲學主觀唯心主義典型命題列舉
1,“萬物皆備于我?!保献樱?BR> 2,“萬物與我為一?!保ㄇf子)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保懢艤Y)
4,“心即理?!保懢艤Y)
11,“因所以發(fā)能,能必副其所?!保ㄍ醴蛑?,是說,根據(jù)客觀對象才得以發(fā)生主體認識,主體的認識必須符合客觀對象。)
(五)中國哲學的“知行觀”典型觀點列舉
1,“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日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保鬃?,是說,“行”是“學”的表現(xiàn)。)
2,“聽其言而觀其行?!保鬃?,是強調(diào)知行統(tǒng)一,學以致用。)
3,“只有兩件:理會,踐行”,“行為重?!保ㄖ祆?,認為知先于行,在認識上道理明了,就會指導人去行動;行重于知,理會的目的在于踐行,只是理會不去踐行,等于沒學。)
4,“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保ㄖ祆?,是說,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
5,“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則知尚淺。既親歷其域,則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保ㄖ祆?,是說,知而不行,則體會不深;見之于行,則認識更明,知行互相依賴,互相促進,不可偏廢。這是知行關(guān)系問題上的相互辯證法思想。)
6,“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陽明,是說知是行的來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認為知決定行。顛倒了知和行的關(guān)系,是唯心主義的知行觀。)
7,“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保ㄍ蹶柮?,認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這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8,“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為學,則知不行之不可以為窮理矣。”(王陽明,強調(diào)只有通過“行”才能掌握學問,才能窮理。這是合理的觀點。)
9,“由行而行則知,由知而知所行?!保ㄍ醴蛑瑥娬{(diào)知行統(tǒng)一。是唯物主義的知行觀。)
10,“行可兼知,行高于知?!保ㄍ醴蛑?,強調(diào)行對知的決定作用。是唯物主義的知行觀。)
11,“行而后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艱',烏有不行而能知者乎 ”(魏源,認為,人的認識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獲得的,行先知后。這是唯物主義的知行觀。)
12,“知難行易”,“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學之理則,以求得其真知,則行之決無所難。”(孫中山,在知行關(guān)系上認為,知是難的,行是易的,即知難行易。)
13,“行先知后”,“宇宙間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實,然后才發(fā)生言論,并不是先有言論,然后才發(fā)生事實”,“夫維新變法,國之大事也,多有不能前知者,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也。”(孫中山,認為,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從行中來的,能實行便能知,能知便能進步。)
14,“科學雖明,惟人類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知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較于知而后行為尤為也。且人類進步,皆韌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則,而不以科學之發(fā)明為之變易者也。”(孫中山,是說行先知后,行易知難。這是唯物主義的知行觀。)
(六)中,西哲學客觀唯心主義典型命題列舉
1,“道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母。”(老子)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萬物?!保ɡ献樱?BR> 3,“萬物皆是一理”,“有理則有氣”,“天者,理也”。(程頤)
4,“有是理,后生是氣”,“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
5,“世界是絕對觀念的異化”,“物質(zhì)世界是絕對精神的外化”,“絕對理念是萬事萬物的本源?!保ê诟駹枺?BR> 6,“理念世界”,“現(xiàn)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圖)
7,“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創(chuàng)造物?!?BR> 8,人為天命所主宰。
(七)中,西哲學主觀唯心主義典型命題列舉
1,“萬物皆備于我?!保献樱?BR> 2,“萬物與我為一?!保ㄇf子)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保懢艤Y)
4,“心即理?!保懢艤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