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次串講的內容有:
1、介紹新版《大學語文》;
2、介紹考試題型;
3、介紹學習《大學語文》的方法;
4、進行整門課程的總復習;
5、介紹《大學語文》的作文。
一、新版《大學語文》的特點
《大學語文》是考生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一門專業(yè)基礎必修課,它屬于公共課。
其中注意的方面是:在這本教材中,70%的文章可能在高中時都已經學過,但是在大學還得再學習一遍,因為在大學學習有大學的難點、尺度。比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在我們小學時都已經學過了,可是在大學中還得再學習一遍。在小學學習時,是學習它歌頌野草頑強的生命力和拼搏精神的,而在大學學習時它是一首送別詩。
新版《大學語文》為四個部分,分別是議論文、記敘文、詩詞和小說部分,這四大部分從整個教材的比例看記敘文和詩歌部分的比例是比較重的。
二、考試題型
考試題型一般分為單選題、多選題、詞語解釋、簡答題、分析題和作文。
其中單選題在考試中一般占20分。
多選題的選項一般是五個,其中有兩個到五個是正確答案,在考試中一般占10分。詞語翻譯中一般有兩種課文需要翻譯,一類是古文,一類是現(xiàn)代文中一些詞句。
古文的翻譯要注意三部曲,第一部曲要把古文所有的內容都要八九不離十的讀懂,第二部曲是重點的字詞,要注意課文后面的注釋的一些重點字詞,同學們要一個一個地對應起來,尤其是一些使動用法、被動用法,這些用法更是同學們重中之重需要掌握的。詞語翻譯一般占到10到20分。
分析題中有一道題是從課外找來的,大部分分析題都是課文中的內容。教材外面找的這一道題,同學們就要用我們所學到的語文知識來進行分析。
作文題一般是30分,一般要拿到20分。
三、學習《大學語文》的方法
學習《大學語文》,歸納成三部曲,第一部曲是要認真研讀課文,把教材中52篇課文非常熟練的研讀,研讀是一邊鉆研一邊讀,要把課文都讀懂、讀通、讀透;第二部曲是考試大綱,考試大綱是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依據,考試大綱的每一個知識點,我們都要熟練的掌握,要吃透、吃深、吃準;第三部曲是在前兩部曲的基礎上要適當練習,在理解課文,而且把考試大綱中規(guī)定掌握的知識點都一一熟練掌握的情況下,再通過做題鞏固知識點。
四、復習每篇課文(重點)
第一部分 議論文部分
本部分共10篇文章,其中文言文4篇,白話文6篇。
(口誤:“其中文言文5篇,白話文5篇” 改為 “其中文言文4篇,白話文6篇”)
一、論點
中心論點是統(tǒng)領文章內容的總論點,須用簡明而準確的語言予以概括把握。有些文章的中心論點,作者已在行文中點明,如《五代史伶官傳序》、《論毅力》、《容忍與自由》、《咬文嚼字》。但有些文章的中心論點,作者在行文中并沒有點明,須由讀者在綜合分析后概括出來,如《寡人之于國也》的中心論點可概括為“闡述以民為本的王道理想”;《秋水》的中心論點可概括為“宇宙無限,人的認識有限”;《吃飯》的中心論點可概括為“揭示吃飯背后名實不符的社會人情世態(tài),針砭時弊”等。
在一篇議論文中,作者往往分幾個層次、從幾個方面來論說中心論點,從而形成幾個分論點。分論點圍繞中心論點展開,是中心論點的重要內涵,有深化中心論點的作用。如《容忍與自由》的中心論點是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但是它又有三個分論點:第一個是“年紀愈大,愈覺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第二個是“人類的習慣是喜同而惡異”;第三個是我們應當戒約自己決不可“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
二、論據
論據:論據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事實論據;一類是理論論據。
學生一看到“該文的論據是什么?”的問題時,腦子里就要閃現(xiàn)出“事實論據,理論論據”這樣兩種情況,然后“兩選一”,再來判斷是這兩種情況中的哪一種。
理論論據在我們這本教材中都是名人名言的理論論據;事實論據就比較多了,有具體事實、概括事實、歷史事實、現(xiàn)實事實、數(shù)字等。
三、論證
論證的方法有:(重點,難點)
1.歸納法:由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它是通過列舉和分析若干“個別”,歸納它們所共有的質性,從而得到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通過具體事例來證明論點,多屬于初步歸納,一般被稱為例證法;將若干分論點綜合為一個總論點,則是在初步歸納基礎上的再歸納,一般稱之為概括法。如《容忍與自由》、《咬文嚼字》。
2.演繹法:是一種由一般到個別的論證方法。演繹論證法有三段論、假言推理、選言推理等多種形式,其中常見的是三段論。
一般來說,在議論文中,凡引進普遍性原理或名家名言的地方,都是運用演繹論證方法來證明論點的。如《咬文嚼字》中,引進“套板反應”的普遍原理;在《容忍與自由》中,提出“人類的習慣是喜同而惡異”的普遍原理,等等。
3.比較法:是一種由個別到個別的論證方法,一般分為對比法和類比法兩類。
對比法是將同一類別中具有不同乃至相反性質和特點的事物進行比較,從而彰顯是非、得出結論的論證方法。
類比法是將性質、特點相同或相近的非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從而通過相似性連類來認識事理、得出結論的論證方法。
四、修辭手法
本教材中需要同學們掌握八種修辭手法:比喻、比擬、排比、對偶、設問、反詰、借代、層遞。
把答案說出來的是反問句,沒有說出答案的叫做反詰句,本教材種不考反問句;兩句連排的句子為對偶,三句或三句以上連排的為排比句。
比喻一般地來說都會有一個標致性的詞,如“像、如”;本教材中的比擬都是擬人,即把物當作人來寫。
第二單元 記敘文部分
本部分共17篇文章,其中文言文9篇,白話文8篇。
一、敘述
敘述的主要方式,有順敘、倒敘、插敘、平敘等幾種。
按照事件發(fā)展的順序進行敘述,依次從開端、發(fā)展寫到高潮、結局,文章的層次、段落與事情發(fā)展的過程基本一致,這就是順敘。如《垓下之圍》。
倒敘:把人物、事件的結局,或者人物經歷、事件過程精彩、突出的片斷放到前面來寫。如《馬伶?zhèn)鳌贰?BR> 插敘:在敘述的過程中,停頓下來,插入另外一段事情,然后再把原敘述的事情接著寫下去。如《愛爾克的燈光》。
平敘:在一篇文章中,記敘兩件或兩件以上同時發(fā)生的事情。如《張中丞傳后序》。
二、描寫
人物描寫分為: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細節(jié)描寫。
環(huán)境描寫分為:自然風光描寫、社會環(huán)境描寫。
自然風光描寫:對山水景物的描寫。如《都江堰》《前赤壁賦》等等。
社會環(huán)境描寫:事件發(fā)生的場所,人物活動的背景。如《香市》。
三、抒情
抒情:直接抒情、間接抒情。
直接抒情: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直接公開表白自己的感情。一般不多見。
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如《秋夜》;借事抒情:如《愛爾克的燈光》;借理抒情:如《張中丞傳后序》。
四、議論
邊記敘邊議論(夾敘夾議):《都江堰》
敘述結束后再議論(敘后議論):《紀念傅雷》
本次串講的內容有:
1、介紹新版《大學語文》;
2、介紹考試題型;
3、介紹學習《大學語文》的方法;
4、進行整門課程的總復習;
5、介紹《大學語文》的作文。
一、新版《大學語文》的特點
《大學語文》是考生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一門專業(yè)基礎必修課,它屬于公共課。
其中注意的方面是:在這本教材中,70%的文章可能在高中時都已經學過,但是在大學還得再學習一遍,因為在大學學習有大學的難點、尺度。比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在我們小學時都已經學過了,可是在大學中還得再學習一遍。在小學學習時,是學習它歌頌野草頑強的生命力和拼搏精神的,而在大學學習時它是一首送別詩。
新版《大學語文》為四個部分,分別是議論文、記敘文、詩詞和小說部分,這四大部分從整個教材的比例看記敘文和詩歌部分的比例是比較重的。
二、考試題型
考試題型一般分為單選題、多選題、詞語解釋、簡答題、分析題和作文。
其中單選題在考試中一般占20分。
多選題的選項一般是五個,其中有兩個到五個是正確答案,在考試中一般占10分。詞語翻譯中一般有兩種課文需要翻譯,一類是古文,一類是現(xiàn)代文中一些詞句。
古文的翻譯要注意三部曲,第一部曲要把古文所有的內容都要八九不離十的讀懂,第二部曲是重點的字詞,要注意課文后面的注釋的一些重點字詞,同學們要一個一個地對應起來,尤其是一些使動用法、被動用法,這些用法更是同學們重中之重需要掌握的。詞語翻譯一般占到10到20分。
分析題中有一道題是從課外找來的,大部分分析題都是課文中的內容。教材外面找的這一道題,同學們就要用我們所學到的語文知識來進行分析。
作文題一般是30分,一般要拿到20分。
三、學習《大學語文》的方法
學習《大學語文》,歸納成三部曲,第一部曲是要認真研讀課文,把教材中52篇課文非常熟練的研讀,研讀是一邊鉆研一邊讀,要把課文都讀懂、讀通、讀透;第二部曲是考試大綱,考試大綱是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依據,考試大綱的每一個知識點,我們都要熟練的掌握,要吃透、吃深、吃準;第三部曲是在前兩部曲的基礎上要適當練習,在理解課文,而且把考試大綱中規(guī)定掌握的知識點都一一熟練掌握的情況下,再通過做題鞏固知識點。
四、復習每篇課文(重點)
第一部分 議論文部分
本部分共10篇文章,其中文言文4篇,白話文6篇。
(口誤:“其中文言文5篇,白話文5篇” 改為 “其中文言文4篇,白話文6篇”)
一、論點
中心論點是統(tǒng)領文章內容的總論點,須用簡明而準確的語言予以概括把握。有些文章的中心論點,作者已在行文中點明,如《五代史伶官傳序》、《論毅力》、《容忍與自由》、《咬文嚼字》。但有些文章的中心論點,作者在行文中并沒有點明,須由讀者在綜合分析后概括出來,如《寡人之于國也》的中心論點可概括為“闡述以民為本的王道理想”;《秋水》的中心論點可概括為“宇宙無限,人的認識有限”;《吃飯》的中心論點可概括為“揭示吃飯背后名實不符的社會人情世態(tài),針砭時弊”等。
在一篇議論文中,作者往往分幾個層次、從幾個方面來論說中心論點,從而形成幾個分論點。分論點圍繞中心論點展開,是中心論點的重要內涵,有深化中心論點的作用。如《容忍與自由》的中心論點是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但是它又有三個分論點:第一個是“年紀愈大,愈覺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第二個是“人類的習慣是喜同而惡異”;第三個是我們應當戒約自己決不可“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
二、論據
論據:論據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事實論據;一類是理論論據。
學生一看到“該文的論據是什么?”的問題時,腦子里就要閃現(xiàn)出“事實論據,理論論據”這樣兩種情況,然后“兩選一”,再來判斷是這兩種情況中的哪一種。
理論論據在我們這本教材中都是名人名言的理論論據;事實論據就比較多了,有具體事實、概括事實、歷史事實、現(xiàn)實事實、數(shù)字等。
三、論證
論證的方法有:(重點,難點)
1.歸納法:由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它是通過列舉和分析若干“個別”,歸納它們所共有的質性,從而得到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通過具體事例來證明論點,多屬于初步歸納,一般被稱為例證法;將若干分論點綜合為一個總論點,則是在初步歸納基礎上的再歸納,一般稱之為概括法。如《容忍與自由》、《咬文嚼字》。
2.演繹法:是一種由一般到個別的論證方法。演繹論證法有三段論、假言推理、選言推理等多種形式,其中常見的是三段論。
一般來說,在議論文中,凡引進普遍性原理或名家名言的地方,都是運用演繹論證方法來證明論點的。如《咬文嚼字》中,引進“套板反應”的普遍原理;在《容忍與自由》中,提出“人類的習慣是喜同而惡異”的普遍原理,等等。
3.比較法:是一種由個別到個別的論證方法,一般分為對比法和類比法兩類。
對比法是將同一類別中具有不同乃至相反性質和特點的事物進行比較,從而彰顯是非、得出結論的論證方法。
類比法是將性質、特點相同或相近的非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從而通過相似性連類來認識事理、得出結論的論證方法。
四、修辭手法
本教材中需要同學們掌握八種修辭手法:比喻、比擬、排比、對偶、設問、反詰、借代、層遞。
把答案說出來的是反問句,沒有說出答案的叫做反詰句,本教材種不考反問句;兩句連排的句子為對偶,三句或三句以上連排的為排比句。
比喻一般地來說都會有一個標致性的詞,如“像、如”;本教材中的比擬都是擬人,即把物當作人來寫。
第二單元 記敘文部分
本部分共17篇文章,其中文言文9篇,白話文8篇。
一、敘述
敘述的主要方式,有順敘、倒敘、插敘、平敘等幾種。
按照事件發(fā)展的順序進行敘述,依次從開端、發(fā)展寫到高潮、結局,文章的層次、段落與事情發(fā)展的過程基本一致,這就是順敘。如《垓下之圍》。
倒敘:把人物、事件的結局,或者人物經歷、事件過程精彩、突出的片斷放到前面來寫。如《馬伶?zhèn)鳌贰?BR> 插敘:在敘述的過程中,停頓下來,插入另外一段事情,然后再把原敘述的事情接著寫下去。如《愛爾克的燈光》。
平敘:在一篇文章中,記敘兩件或兩件以上同時發(fā)生的事情。如《張中丞傳后序》。
二、描寫
人物描寫分為: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細節(jié)描寫。
環(huán)境描寫分為:自然風光描寫、社會環(huán)境描寫。
自然風光描寫:對山水景物的描寫。如《都江堰》《前赤壁賦》等等。
社會環(huán)境描寫:事件發(fā)生的場所,人物活動的背景。如《香市》。
三、抒情
抒情:直接抒情、間接抒情。
直接抒情: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直接公開表白自己的感情。一般不多見。
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如《秋夜》;借事抒情:如《愛爾克的燈光》;借理抒情:如《張中丞傳后序》。
四、議論
邊記敘邊議論(夾敘夾議):《都江堰》
敘述結束后再議論(敘后議論):《紀念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