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4月自考“大學語文”串講筆記1

字號:

孟子的文章向來十分長于說理。這篇文章就充分體現(xiàn)了其抑揚兼施、循循善誘的特色。首先孟子通過“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評梁惠王的治國方法不當,然后再提出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先以批評的態(tài)度揭露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行徑,然后馬上又說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這都是先抑后揚,先使梁惠王認識自己的錯誤,同時又給予其希望,讓梁惠王明白他的錯誤其實是可以改正的,只要改正了就可以解決“民不加多”的困惑。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緒的同時,又能抓住他渴望民眾擁戴的潛在心理進行誘導;在闡述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時,采取先易后難、步步推進的程序:這都是循循善誘的體現(xiàn)。讓梁惠王認識到,只要實行王道,那么就有稱王天下的可能性。
    2、比喻的使用。
    這篇文章中孟子用了兩個比喻來增加自己的觀點的說服力。
    (1)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來說明梁惠王的治國方法與鄰國沒有什么質(zhì)的差別。
    (2)用拿刀殺了人卻說“非我也,兵也”作比喻,來揭露統(tǒng)治者把“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的觀點。
    孟子通過這兩個比喻生動形象的佐證自己的論點,使單純的說理變得妙趣橫生,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非常形象、生動而深刻的效果。
    3、許多排比句的運用,也大大助長了文章的雄辯氣勢。
    孟子在這篇文章中大量的運用排比句式,或遞進、或類比,使文章氣勢雄渾,使自己的論述的觀點更加具有說服力。
    (1)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2)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4)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BR>    1、本文的藝術特色是將抽象的哲理化為具體的形象。
    首先,在整體構思上,作者虛構了一個河伯與海若對話的寓言故事,通過兩個神話人物的對話來展開說理,闡明觀點。
    其次,文章開頭設置了一段對河水和海景的描寫,以具體景物的比照來隱喻河伯與海若兩種不同的認識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
    再次,通過援譬設喻(①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②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③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④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的手段,來表達深微玄奧的哲理,而所用比喻往往連類而及,層見疊出,引人聯(lián)想,發(fā)人深思,從而將抽象的道理闡發(fā)得十分鮮明透徹。
    2、論證方法頗有特色。
    (1)經(jīng)過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層推進,最后把結論自然地推到讀者面前,令人信服。
    (2)大量排比句(①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②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 ③春秋不變,水旱不知。 ④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⑤號物之數(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和反詰句(①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 ②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③號物之數(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 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的配合運用,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氣勢,增強了說理的力量,體現(xiàn)出莊子散文在語言方面的特色。
    這是一篇的史論。
    全文的中心論點:國家的盛衰、事業(yè)的成敗,主要取決于人事,取決于執(zhí)政者的思想行為。
    本文闡明觀點的主要論據(jù):是五代后唐莊宗李存勖先盛后衰、先成后敗的歷史事實,例據(jù)典型而有說服力。
    全文共過對比進行說理:通過"盛與衰"、“興與亡”、“得與失”、“成與敗”的強烈對比。
    格言名句: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2.“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滿招損,謙得益”
    4.“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五組對比詞: 1.“滿與謙”
    2.“損與益”
    3.“憂勞與逸豫”
    4.“興國與亡身”
    5.“盛與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