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今年參加高考的學生,成績還不錯,達到了本一線。眼看著就要開始自己的大學生活了,我卻感到非常茫然和無助。別說我從小到大從沒做過家務,就連廈門本地的公共汽車我都沒有自己坐過。如果和同學們出去玩,也是奶奶陪我坐車,把我送到地點?!边@是廈門一名女生在報紙上說的話。(7月1日《海峽導報》)
無獨有偶,《海峽導報》6月30日也曾報道過一名內向的女生高考成績比本一線高20多分,也擔心離開父母,甚至對大學生活感到無助和恐懼。
隨著高考成績揭曉,一些考生在慶幸自己考得好的同時,也有了另外一種擔憂,不知道該如何獨自面對大學生活。“只會讀書,不會生活”這種現象很值得警惕。
高考過后,人們津津樂道的是“高考狀元”、“高考分數”,媒體也推波助瀾。鋪天蓋地的宣傳,無形之中,學生會以 “分數至上”,從而“讀死書,死讀書”,不顧自己社會適應能力、社交能力的培養(yǎng)。
人的性格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好的習性要靠培養(yǎng)與教育。只有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才能讓學生全面發(fā)展,根除“只會讀書,不會生活”的現象
無獨有偶,《海峽導報》6月30日也曾報道過一名內向的女生高考成績比本一線高20多分,也擔心離開父母,甚至對大學生活感到無助和恐懼。
隨著高考成績揭曉,一些考生在慶幸自己考得好的同時,也有了另外一種擔憂,不知道該如何獨自面對大學生活。“只會讀書,不會生活”這種現象很值得警惕。
高考過后,人們津津樂道的是“高考狀元”、“高考分數”,媒體也推波助瀾。鋪天蓋地的宣傳,無形之中,學生會以 “分數至上”,從而“讀死書,死讀書”,不顧自己社會適應能力、社交能力的培養(yǎng)。
人的性格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好的習性要靠培養(yǎng)與教育。只有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才能讓學生全面發(fā)展,根除“只會讀書,不會生活”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