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體各個器官、組織和體液內,蛋白質都是必不可少的成分。成年人體重的16.3%是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恩格斯曾指出,生命是蛋白質的運動形式。如果蛋白質長時間攝入不足,正常代謝和生長發(fā)育便會無法進行,輕者發(fā)生疾病,重者甚至可以導致死亡。
蛋白質的化學組成
蛋白質主要由碳、氫、氧、氮四種元素組成。蛋白質元素組成的特點是含有氮。有些蛋白質還含有硫、磷、鐵等其他元素。上述這些元素按一定結構組成氨基酸。氨基酸是蛋白質的組成單位。自然界中的氨基酸有20多種,這20 多種氨基酸以不同數(shù)目和不同順序連接構成種類繁多,千差萬別的蛋白質,發(fā)揮它們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蛋白質的分子大小可相差幾千倍,但它們含氮的百分率相當恒定,各種蛋白質每100克中的氮含量都約是16 克。這樣,我們要測定某一種食物的蛋白質含量便可以首先測定其氮含量,再乘以6.25 (100÷6 = 6.25 )即可得出該食物的蛋白質含量。
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食物中的蛋白質必須經(jīng)過腸胃道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人體對蛋白質的需要實際就是對氨基酸的需要。吸收后的氨基酸只有在數(shù)量和種類上都能滿足人體需要身體才能利用它們合成自身的蛋白質。營養(yǎng)學上將氨基酸分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兩類。
必需氨基酸指的是人體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滿足人體需要,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的氨基酸。對成人來說,這類氨基酸有8種,包括賴氨酸、蛋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蘇氨酸、纈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對嬰兒來說,組氨酸也是必需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并不是說人體不需要這些氨基酸,而是說人體可以自身合成或由其它氨基酸轉化而得到,不一定非從食物直接攝取不可。這類氨基酸包括谷氨酸、丙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門冬氨酸、胱氨酸、脯氨酸、絲氨酸和酪氨酸等。有些非必需氨基酸如胱氨酸和酪氨酸如果供給充裕還可以節(jié)省必需氨基酸中蛋氨酸和苯丙氨酸的需要量。
蛋白質的分類
營養(yǎng)學上根據(jù)食物蛋白質所含氨基酸的種類和數(shù)量將食物蛋白質分三類:
1. 完全蛋白質 這是一類優(yōu)質蛋白質。它們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種類齊全,數(shù)量充足,彼此比例適當。這一類蛋白質不但可以維持人體健康,還可以促進生長發(fā)育。奶、蛋、魚、肉中的蛋白質都屬于完全蛋白質。
2. 半完全蛋白質 這類蛋白質所含氨基酸雖然種類齊全,但其中某些氨基酸的數(shù)量不能滿足人體的需要。它們可以維持生命,但不能促進生長發(fā)育。例如,小麥中的麥膠蛋白便是半完全蛋白質,含賴氨酸很少。食物中所含與人體所需相比有差距的某一種或某幾種氨基酸叫做限制氨基酸。谷類蛋白質中賴氨酸含量多半較少,所以,它們的限制氨基酸是賴氨酸。
3. 不完全蛋白質 這類蛋白質不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必需氨基酸,單純靠它們既不能促進生長發(fā)育,也不能維持生命。例如,肉皮中的膠原蛋白便是不完全蛋白質。
蛋白質的生理功能
蛋白質在體內的多種生理功能可歸納為三方面:
1.構成和修補人體組織 蛋白質是構成細胞、組織和器官的主要材料。嬰幼兒、兒童和青少年的生長發(fā)育都離不開蛋白質。即使成年人的身體組織也在不斷地分解和合成進行更新,例如,小腸黏膜細胞每1~2天即更新一次,血液紅細胞每120天更新一次,頭發(fā)和指甲也在不斷推陳出新。身體受傷后的修復也需要依靠蛋白質的補充。
2.調節(jié)身體功能 體內新陳代謝過程中起催化作用的酶,調節(jié)生長、代謝的各種激素以及有免疫功能的抗體都是由蛋白質構成的。此外,蛋白質對維持體內酸鹼平衡和水分的正常分布也都有重要作用。
3. 供給能量 雖然蛋白質的主要功能不是供給能量,但當食物中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和比例不符合人體的需要,或攝入蛋白質過多,超過身體合成蛋白質的需要時,多余的食物蛋白質就會被當作能量來源氧化分解放出熱能。此外,在正常代謝過程中,陳舊破損的組織和細胞中的蛋白質也會分解釋放出能量。每克蛋白質可產(chǎn)生。16.7千焦耳(4千卡)熱能。
食物蛋白質營養(yǎng)價值的評定
蛋白質主要由碳、氫、氧、氮四種元素組成。蛋白質元素組成的特點是含有氮。有些蛋白質還含有硫、磷、鐵等其他元素。上述這些元素按一定結構組成氨基酸。氨基酸是蛋白質的組成單位。自然界中的氨基酸有20多種,這20 多種氨基酸以不同數(shù)目和不同順序連接構成種類繁多,千差萬別的蛋白質,發(fā)揮它們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蛋白質的分子大小可相差幾千倍,但它們含氮的百分率相當恒定,各種蛋白質每100克中的氮含量都約是16 克。這樣,我們要測定某一種食物的蛋白質含量便可以首先測定其氮含量,再乘以6.25 (100÷6 = 6.25 )即可得出該食物的蛋白質含量。
蛋白質的互補作用
植物性蛋白質中各種氨基酸的含量和組成比例與人體需要相比總有些不足。由于各種植物性蛋白質的氨基酸含量和組成各不相同,因而可以通過植物性食物的互相搭配,取長補短,來使其接近人體需要,提高其營養(yǎng)價值。這種食物搭配的效果叫做蛋白質的互補作用。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常將多種食物混合食用,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這樣做不僅可以調整口感,還十分符合營養(yǎng)科學的原則。例如,谷類食物蛋白質內賴氨酸含量不足,蛋氨酸含量較高,而豆豆類食物的蛋白質恰好相反,混合食用時兩者的不足都可以得到補償。
蛋白質的供給量和來源
蛋白質的供給量 蛋白質的供給量與膳食蛋白質的質量有關。如果蛋白質主要來自奶、蛋等食品,則成年人不分男女均為每日每公斤體重0.75克。中國膳食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蛋白質質量較差,供給量需要定為每日每公斤體重1.0~1.2克。蛋白質供給量也可用占總能量攝入的百分比來表示。在能量攝入得到滿足的情況下,由蛋白質提供的能量在成年人應占總能量的10%~12%,生長發(fā)育中的青少年則應占14%.
蛋白質的來源 膳食中蛋白質來源不外是植物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動物性食物蛋白質含量高、質量好,如奶、蛋、魚、瘦肉等。植物性食物主要是谷類和豆類。大豆含有豐富的優(yōu)質蛋白質。谷類是我們的主食,蛋白質含量居中(約10%),是我國人民膳食蛋白質的主要來源。蔬菜水果等食品蛋白質含量很低,在蛋白質營養(yǎng)中作用很小。
蛋白質的化學組成
蛋白質主要由碳、氫、氧、氮四種元素組成。蛋白質元素組成的特點是含有氮。有些蛋白質還含有硫、磷、鐵等其他元素。上述這些元素按一定結構組成氨基酸。氨基酸是蛋白質的組成單位。自然界中的氨基酸有20多種,這20 多種氨基酸以不同數(shù)目和不同順序連接構成種類繁多,千差萬別的蛋白質,發(fā)揮它們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蛋白質的分子大小可相差幾千倍,但它們含氮的百分率相當恒定,各種蛋白質每100克中的氮含量都約是16 克。這樣,我們要測定某一種食物的蛋白質含量便可以首先測定其氮含量,再乘以6.25 (100÷6 = 6.25 )即可得出該食物的蛋白質含量。
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食物中的蛋白質必須經(jīng)過腸胃道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人體對蛋白質的需要實際就是對氨基酸的需要。吸收后的氨基酸只有在數(shù)量和種類上都能滿足人體需要身體才能利用它們合成自身的蛋白質。營養(yǎng)學上將氨基酸分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兩類。
必需氨基酸指的是人體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滿足人體需要,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的氨基酸。對成人來說,這類氨基酸有8種,包括賴氨酸、蛋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蘇氨酸、纈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對嬰兒來說,組氨酸也是必需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并不是說人體不需要這些氨基酸,而是說人體可以自身合成或由其它氨基酸轉化而得到,不一定非從食物直接攝取不可。這類氨基酸包括谷氨酸、丙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門冬氨酸、胱氨酸、脯氨酸、絲氨酸和酪氨酸等。有些非必需氨基酸如胱氨酸和酪氨酸如果供給充裕還可以節(jié)省必需氨基酸中蛋氨酸和苯丙氨酸的需要量。
蛋白質的分類
營養(yǎng)學上根據(jù)食物蛋白質所含氨基酸的種類和數(shù)量將食物蛋白質分三類:
1. 完全蛋白質 這是一類優(yōu)質蛋白質。它們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種類齊全,數(shù)量充足,彼此比例適當。這一類蛋白質不但可以維持人體健康,還可以促進生長發(fā)育。奶、蛋、魚、肉中的蛋白質都屬于完全蛋白質。
2. 半完全蛋白質 這類蛋白質所含氨基酸雖然種類齊全,但其中某些氨基酸的數(shù)量不能滿足人體的需要。它們可以維持生命,但不能促進生長發(fā)育。例如,小麥中的麥膠蛋白便是半完全蛋白質,含賴氨酸很少。食物中所含與人體所需相比有差距的某一種或某幾種氨基酸叫做限制氨基酸。谷類蛋白質中賴氨酸含量多半較少,所以,它們的限制氨基酸是賴氨酸。
3. 不完全蛋白質 這類蛋白質不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必需氨基酸,單純靠它們既不能促進生長發(fā)育,也不能維持生命。例如,肉皮中的膠原蛋白便是不完全蛋白質。
蛋白質的生理功能
蛋白質在體內的多種生理功能可歸納為三方面:
1.構成和修補人體組織 蛋白質是構成細胞、組織和器官的主要材料。嬰幼兒、兒童和青少年的生長發(fā)育都離不開蛋白質。即使成年人的身體組織也在不斷地分解和合成進行更新,例如,小腸黏膜細胞每1~2天即更新一次,血液紅細胞每120天更新一次,頭發(fā)和指甲也在不斷推陳出新。身體受傷后的修復也需要依靠蛋白質的補充。
2.調節(jié)身體功能 體內新陳代謝過程中起催化作用的酶,調節(jié)生長、代謝的各種激素以及有免疫功能的抗體都是由蛋白質構成的。此外,蛋白質對維持體內酸鹼平衡和水分的正常分布也都有重要作用。
3. 供給能量 雖然蛋白質的主要功能不是供給能量,但當食物中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和比例不符合人體的需要,或攝入蛋白質過多,超過身體合成蛋白質的需要時,多余的食物蛋白質就會被當作能量來源氧化分解放出熱能。此外,在正常代謝過程中,陳舊破損的組織和細胞中的蛋白質也會分解釋放出能量。每克蛋白質可產(chǎn)生。16.7千焦耳(4千卡)熱能。
食物蛋白質營養(yǎng)價值的評定
蛋白質主要由碳、氫、氧、氮四種元素組成。蛋白質元素組成的特點是含有氮。有些蛋白質還含有硫、磷、鐵等其他元素。上述這些元素按一定結構組成氨基酸。氨基酸是蛋白質的組成單位。自然界中的氨基酸有20多種,這20 多種氨基酸以不同數(shù)目和不同順序連接構成種類繁多,千差萬別的蛋白質,發(fā)揮它們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蛋白質的分子大小可相差幾千倍,但它們含氮的百分率相當恒定,各種蛋白質每100克中的氮含量都約是16 克。這樣,我們要測定某一種食物的蛋白質含量便可以首先測定其氮含量,再乘以6.25 (100÷6 = 6.25 )即可得出該食物的蛋白質含量。
蛋白質的互補作用
植物性蛋白質中各種氨基酸的含量和組成比例與人體需要相比總有些不足。由于各種植物性蛋白質的氨基酸含量和組成各不相同,因而可以通過植物性食物的互相搭配,取長補短,來使其接近人體需要,提高其營養(yǎng)價值。這種食物搭配的效果叫做蛋白質的互補作用。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常將多種食物混合食用,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這樣做不僅可以調整口感,還十分符合營養(yǎng)科學的原則。例如,谷類食物蛋白質內賴氨酸含量不足,蛋氨酸含量較高,而豆豆類食物的蛋白質恰好相反,混合食用時兩者的不足都可以得到補償。
蛋白質的供給量和來源
蛋白質的供給量 蛋白質的供給量與膳食蛋白質的質量有關。如果蛋白質主要來自奶、蛋等食品,則成年人不分男女均為每日每公斤體重0.75克。中國膳食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蛋白質質量較差,供給量需要定為每日每公斤體重1.0~1.2克。蛋白質供給量也可用占總能量攝入的百分比來表示。在能量攝入得到滿足的情況下,由蛋白質提供的能量在成年人應占總能量的10%~12%,生長發(fā)育中的青少年則應占14%.
蛋白質的來源 膳食中蛋白質來源不外是植物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動物性食物蛋白質含量高、質量好,如奶、蛋、魚、瘦肉等。植物性食物主要是谷類和豆類。大豆含有豐富的優(yōu)質蛋白質。谷類是我們的主食,蛋白質含量居中(約10%),是我國人民膳食蛋白質的主要來源。蔬菜水果等食品蛋白質含量很低,在蛋白質營養(yǎng)中作用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