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經濟師考試中級經濟基礎資料:貨幣供求與貨幣均衡七

字號:

(三)貨幣均衡
    1,貨幣均衡與失衡
    貨幣均衡:即貨幣供求均衡,指在一定時期經濟運行中的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在動態(tài)上保持一致的狀態(tài)。
    特征:貨幣供求的大體一致而非數(shù)量上的完全相等;動態(tài)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總體均衡狀況。
    貨幣失衡:貨幣供給偏離貨幣需求。
    總量性貨幣失衡:貨幣供給在總量上偏離貨幣需求達到一定程度從而使貨幣運行影響經濟的狀態(tài)。
    結構性貨幣失衡:在總量大體一致情況下,貨幣供給結構與對應的貨幣需求結構不相適應。
    央行在調控時更多地注意總量性失衡。
    2,貨幣運動過程中的內在均衡機制
    貨幣需求-利率上升的影響
    貨幣供給――基礎貨幣與央行放出的信用量成正比,貨幣乘數(shù)與存款準備金率成反比。
    貨幣需求是主動方,貨幣供給處于被動地位。
    3,貨幣均衡水平的決定
    流通中貨幣數(shù)量的增長幅度應與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相互配合:ΔM1 = Y1 * M0 ,Y1為GDP增長率,M0為上期貨幣存量,ΔM1為本期貨幣增量。
    貨幣均衡與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的關系:ΔM1 = (Y1 + P 1)* M0,或有 M11=Y1 + P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