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考試公共關系學聽課筆記(五)

字號:

第五章 公共關系的對象
    第一節(jié) 公眾及其分類
    一、公眾這一概念特指公共關系工作對象的總和,即與公關主體相互聯(lián)系及相互作用的個人、群體或組織的總和。它具有群體性、共同性、多樣性、變化性、相關性的特點。
    二、公眾分析的方法及意義:不同的組織有不同的公眾;同一類型的組織有不同類型的公眾;同一類型的公眾又有不同標準的分類。具體分類標準詳見教材。
    公眾分類為公關調查研究和組織形象評估確定范圍;為制定公共關系政策、設計公共關系方案明確目標和方向;為公共關系活動的組織和實施打下基礎;為科學評審公關工作效果提供依據(jù)。
    第二節(jié) 公眾心理分析
    一、知覺與公眾行為
    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反映。人們的知覺往往與客觀世界不完全一致,主要原因是:1.知覺具有選擇性;2.知覺具有偏見。
    二、價值觀與公眾行為
    價值觀是人們對是非、善惡、好壞的評價標準,對自由、幸福、榮辱等觀念的理解和輕重主次之分。公眾的價值觀多種多樣,一定要注意溝通的藝術性。
    三、態(tài)度與公眾行為
    態(tài)度是人們在認識和行為上相對固定的傾向。態(tài)度比較持久地影響人們對事物的判斷和看法,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但態(tài)度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影響公眾的態(tài)度包括影響公眾的認知傾向、情感傾向、意圖傾向。
    四、需要與公眾行為
    需要是人對特定目標的渴求與欲望,是推動人的行為的直接動力。關于需要理論,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最為有代表性。
    五、性格、氣質與公眾行為
    性格是人待人接物較為穩(wěn)定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氣質是人較為典型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
    六、興趣、能力與公眾行為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特別愛好某種
    事物或活動的傾向。能力是人們從事、完成工作的本領。它們是人采取行為的又一推動力。
    七、從眾心理與公眾行為
    從眾心理是指在社會團體的壓力下,個人不愿意因為與眾不同而感到孤立,從而放棄自己的意見,采取與大多數(shù)人一致的行為,以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從眾心理的產生有一定的必備條件。
    八、逆反心理與公眾行為
    逆反心理指作用于個體的同類事物,超過了個體感官所能接受的限度而產生的一種相反的體驗,使個體有意識脫離習慣的思維軌道,朝相反的方向探索。要防止出現(xiàn)逆反心理,就要注意信息量要適度。
    第三節(jié) 目標公眾分析舉要
    一、內部公眾
    內部公眾是指組織內部溝通傳播的對象。其溝通目的是培養(yǎng)組織成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強組織成員的主體意識和形象意識。其意義有:1.組織需要通過自身成員的認可來增強內聚力;2、組織需要通過全員公關來增強外張力。
    二、社區(qū)公眾
    社區(qū)公眾是組織所在地的區(qū)域關系對象。搞好社區(qū)關系的目的是爭取社區(qū)公眾對組織的了解,理解和支持。具體意義有:1.社區(qū)關系直接影響組織的生存環(huán)境;2.社區(qū)關系直接影響公眾形象。
    三、顧客公眾
    顧客公眾是指購買、使用本組織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個人、團體或組織。建立良好顧客關系的目的是促使顧客對組織及其產品形成良好的印象和評價,增加組織對市場的吸引力。具體意義有:1.良好的顧客關系能夠為組織帶來直接的利益;2.良好的顧客關系體現(xiàn)企業(yè)組織正確的經營觀念和行為。
    四、媒介公眾
    媒介公眾是指新聞傳揚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媒介公眾是公共關系工作對象中最敏感、最重要的一部分。建立媒介公眾的目的是為了爭取新聞界對本組織的理解和支持,形成良好的輿論氣氛,并通過新聞界實現(xiàn)與大眾的廣泛溝通。具體說來,意義有:1.良好的媒介關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輿論;2.良好的媒介關系是運用大眾傳播手段的前提。
    五、政府公眾
    政府公眾是指政府各行政機構及其工作人員。與政府保持良好溝通的目的,是爭取政府及各職能部門對組織的信任和支持,從而為組織的生存和發(fā)展爭取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和法律保障。具體意義有:1.政府的認可和支持是權威性和影響力的認可和支持;2.與政府建立良好關系能夠形成有利的政策、法律和社會管理環(huán)境。